立法會十八題:協助基層家庭兒童進行電子學習
*********************

  以下是今日(四月二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莫乃光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於上學年在關愛基金下推出名為「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以實踐電子學習」的援助項目(援助項目),資助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援助項目的申請條件之一是:學生「就讀的學校及班別正推行電子學習,並建議學生自攜流動電腦裝置」。然而,在二○一七至二○一八學年只有約26%中學、22%小學及18%特殊學校已推行或正訂定學生自攜裝置的相關措施。按該等數字推算,大部分學生未能透過援助項目獲得資助。另一方面,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嚴峻,教育局早前數度把學校停課安排延長,並建議學校在停課期間透過學校網頁及電子學習平台等向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家中繼續學習。據悉,有基層家庭未能負擔為其在學子女購買電腦及支付上網費用,亦未有獲得所需的技術支援,以致該等學生無法在家中透過電子學習平台學習。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公營學校當中,推行學生自攜裝置政策的學校數目及百分比為何,並按學校類別(即中學及小學)及學校資助類別(即官立、資助、按位津貼、直接資助,以及特殊學校)以表列出分項數字;
 
(二)至今就援助項目分別接獲及批准了多少名學生的申請,以及申請獲批的學生人數佔合資格申請學生總數的百分比,並按學校類別及學校資助類別(如第(一)項所示)以表列出分項數字;
 
(三)是否知悉,去年分別有多少個基層家庭就為其在學子女購買電腦、支付上網費用,以及尋求相關技術支援方面遇到困難;鑑於大部分公營學校學生未能受惠於援助項目,教育局如何協助他們透過電子學習平台學習;
                                                                        
(四)是否知悉在近三個月的停課期間,基層家庭學生無法在家中透過電子學習平台學習的個案宗數及有關詳情;有何新措施協助他們在家中進行電子學習;
 
(五)會否對援助項目進行檢討,包括研究以下事宜:擴闊覆蓋範圍至未有推行學生自攜裝置政策的學校、訂定目標資助率及時間表,以及統籌工作交由教育局負責,以期盡快惠及所有基層家庭學生;
 
(六)鑑於香港賽馬會和兩間非政府機構近日合作推出「在家學習網寬支援計劃」,向基層中小學生(尤其是居於劏房、舊樓及偏遠地區因而未能得到高速上網服務的學生)提供四個月的免費流動數據頻寬,以便他們在停課期間在家中進行電子學習,政府會否考慮日後自行推出類似的恆常計劃,以期有系統地向基層家庭學生提供支援;及
 
(七)會否研究在各公共圖書館和自修室設立地區電子學習資源中心及添置相關設備(包括WiFi及列印機),以便基層家庭學生可在該等中心進行電子學習?

答覆:
 
主席:
 
  政府推行資訊科技教育已經二十多年,為學校提供了基礎設施及支援,而各學校均已按其校情在不同程度上實踐電子學習,教師亦善於運用網上多元教學資源支援學生學習。教育局在二○一五/一六學年推出「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其中主要措施是分階段為全港公營學校建立無線網絡校園,以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電子學習。「自攜裝置」是指學生在學校建議下自行攜帶流動電腦裝置上課,是配合推行電子學習的措施之一,推行電子學習不一定要同時推行「自攜裝置」。如欲推行「自攜裝置」的學校要仔細考慮一連串的推行問題,以配合學與教模式的轉變及達到提升電子學習的效果,包括是否在全校、個別年級或個別科目推行?是否所有學生都需要「一人一機」?學生是否可用任何型號或操作系統的流動裝置?課堂內外全面的電子學習對年幼學童是否合適?對健康是否會造成損害?家長和學生是否理解其中利弊?有否措施防止濫用「自攜裝置」作非學習用途?及會否造成學生沉迷網絡等問題。凡此種種不但需要學校審慎規劃,還需要與家長緊密溝通並取得共識。因此,不同學校會因應其校情,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特性和需要、家長意見,和其他的配套措施如提升學生資訊素養等,在校本管理的原則下決定是否有推行「自攜裝置」的需要。部分學校善用教育局提供的各項相關撥款,添置流動電腦裝置讓學生在校內使用,學生無需自備流動電腦裝置,亦能在課堂上進行電子學習;部分學校則推動「自攜裝置」措施令學生的學習更趨個人化。教育局亦透過關愛基金,由二○一八/一九學年起資助就讀於推行「自攜裝置」學校的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本學年的計劃原已截止申請,但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影響,不少學校都嘗試以電子平台繼續進行教學,因此教育局會作彈性處理,讓學校可以為有需要的同學即時提出申請。此外,學校除了保持校舍開放外,亦會積極提供在家支援,例如借出流動電腦裝置及協助申請相關援助等,協助學生「停課不停學」。
 
  就莫乃光議員的問題,現答覆如下:
 
(一)如以上所述,學校可因應其校情決定是否推行「自攜裝置」措施及在哪些年級及科目推行。教育局現時沒有正式統計推行該措施的學校數字,以及佔總學校數目的百分比。問題的內文引述「已推行或正訂定『自攜裝置』的相關措施的學校」的比率,來自資訊科技教育問卷調查(二○一七/一八學年),對象以完成建立無線網絡校園的公營學校為主,回應亦屬自願性質。而過去數年參與調查的學校數目佔全部公營學校的比例不同,未能反映整體情況及作各學年間的比較。

(二)推行「自攜裝置」政策的公營學校(包括官立、資助、按額津貼及直接資助計劃中小學)可按其學生需要參加「關愛基金援助項目--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以實踐電子學習」,由學校代合資格學生(註一)購買合適的流動電腦裝置和相關的配件。學校完成採購程序後會遞交報告予教育局以計算所需的資助。二○一八/一九學年約有190間中小學參加計劃,受惠學生數字如下:
 
學校類別 二○一八/一九學年受惠學生人數
官立學校 資助學校(註二) 總計
小學 18 5 512 5 530
中學 191 7 665 7 856
特殊學校 不適用 470 470
總計 209 13 647 13 856

  二○一九/二○學年至今約有270間中小學參加援助項目,受惠學生人數則有待學校完成採購程序後向教育局提交報告作實。
 
  電子學習為學與教模式之一,學校可因應其校情決定是否推行「自攜裝置」的措施。事實上,並非所有推行「自攜裝置」措施的學校皆參加「關愛基金援助項目」。部分學校因已按其學生的經濟情況安排了校本支援措施,並沒有參加這項目。
 
(三)及(四)政府一直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並推行不同措施,支援基層學生進行電子學習,除上述的關愛基金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的項目外,其他措施包括透過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轄下學生資助處及社會福利署向合資格家庭發放上網費津貼,為基層家庭學生使用市場上由固定或流動電訊服務營辦商提供的基本互聯網服務提供支援。津貼額會定期參考市場上的互聯網服務價格而有所調整。
 
  電子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模式的一種。在停課期間,中、小學可善用不同的學習模式,例如電子學習,讓學生可以有系統地繼續適量學習。據了解,對於個別學生因為沒有所需設備(例如電腦)而未能進行網上學習,學校亦積極提供支援,例如借出所需設備,供學生使用、列印課業的文本及工作紙,郵寄給學生、或由家長按實際需要回校提取等。這些措施均可讓學生在家做到「停課不停學」。
 
(五)及(六)電子學習不斷演變且性質多元,是一種開放及富有彈性的學習模式,並沒有所謂學校必須依循的最佳做法或標準。由於學校推行電子學習的階段不同,學校可按自己推行「自攜裝置」的措施、時間表和資源參與援助項目。就關愛基金援助項目的推行情況而言,教育局正密切留意該項目的成效,以便日後制訂持續支援有經濟需要的學生進行電子學習的措施。在推行期內,我們會繼續靈活處理學校的申請以照顧學生的需要。
 
  教育局就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需要,如書簿需要、課外活動、交流活動等,均有提供支援,並持續調整支援的方式和力度,在電子學習方面亦然。教育局會繼續與學校保持溝通,就學生需要的支援適時進行檢討及改變。
 
(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現時在轄下70間固定圖書館提供逾1 900台電腦工作站,供公眾使用;這些電腦工作站同時連接互聯網及列印系統,讓市民包括學生可搜覽圖書館館藏的多媒體和數碼化資源、電子書、線上資料庫及其他網上資源以獲取資訊、閒餘閱讀及自學進修,亦可方便學生進行電子學習。此外,現時共有30間圖書館附設電腦資訊中心/區,提供常用電腦應用軟件、列印及掃描文件等服務。所有固定公共圖書館(包括其附設的學生自修室)均免費提供香港政府Wi-Fi服務(WiFi.HK)。
 
  除以上的措施外,政府亦資助約171間非牟利機構營運的自修室及青少年服務中心提供免費Wi-Fi服務,並致力提升「Wi-Fi.HK」服務水平,包括公共圖書館及上述自修室及青少年服務中心在內,「Wi-Fi.HK」熱點的平均連線速度皆為每秒20兆比特(Mbps)以上,足以應付一般電子學習的需要。同時,有關部門會定期檢視各政府場地內Wi-Fi服務的連線速度及使用量,在有需要時調整場地的頻寬及熱點數目,以確保Wi-Fi服務的質素。
 
註一:合資格學生正領取由社會福利署發放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或領取由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轄下的學生資助處發放的全額書簿津貼或半額書簿津貼。
註二:資助學校亦包括直接資助計劃下的本地學校及按位津貼學校。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