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政策措施記者會答問全文(一)(附圖短片)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一月十四日)下午聯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就民生政策措施舉行記者會。以下是記者會答問全文:
 
記者:你好。想請問一下,其實都比較多一些長者福利方面的新措施,但去年政府提到因為高齡化的問題,所以把長者綜援的年齡上限都增加了,其實想問今次又把 兩元(乘車)或者一系列的長者津貼的降低,其實這是否與當初你們說的高齡化問題自相矛盾?其實這亦是否代表早前可能政府對長者沒有一個長遠的負擔?其實還有一點,想問問因為陳茂波司長也說過,其實可能政府未來一年或今個財政年度會出現財赤問題,其實今次撥資這100億元會否令財赤問題更增加?以及會否令可能政府的財政問題更有風險?謝謝。
 
行政長官:多謝你的提問,我回答第二個題目,請羅局長回答你第一個題目。首先,這一套民生政策新措施,其實大家聽起來應該是耳熟能詳,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我們今日公布的措施真的是新穎的措施──即是說大家未曾在社會上聽過有這樣的訴求,或者在立法會裏未聽過有議員覺得要做這些工作。從政府角度,我們如何能夠更着力去回應社會對於我們要進一步支援基層和弱勢社群,包括長者,促使我們今次去制定這一系列措施。當然,你說一套可能涉及──我必須強調這是很初步的估算──經常性開支100億元的措施,對於公共財政當然有它的影響,大概令到今日的經常性開支增加2%,因為我們今日是四千多億元的經常性開支;但大家亦不要忘記,我們的公共財政是穩建。我們多年來,自從二○○三年政府都沒有出現過財政赤字;我們積累了──市民都會時常提醒我們,或是立法會也會提醒我們──過萬億元的財政儲備。一方面如果我們有這個財政能力,另一方面社會有訴求,我們今次展示希望可以更大力度地正面、積極回應社會對於政府如何建立一個關愛共融社會,特別是照顧弱勢社群的期望。當然最後我們一定要對香港有信心,今日也請容許我說說,我們一定要對香港有信心。儘管過去七個月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今日我們都還未走出這個困局,但我認為香港的優勢仍然存在,只要我們早日能夠遏止暴力,走出這個困局,香港未來的經濟完全是有機會可以憑藉我們的優勢恢復過來。公共財政的穩建應該可以支持我們做今日市民應該廣泛歡迎的民生措施。我請羅局長說說年齡的問題。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多謝特首。大家知道,當我們在二○一八(應為二○一七)年開始提出將長者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年齡改變,於是在二○一九年初進行有關工作。事實上背後的討論,特別就着60至65歲,如果你留意其重點,就是如何鼓勵一些領取綜援的人士就業的層面。所以接着一連串——譬如在二○一九年《施政報告》提到鼓勵就業的措施,這都是一脈相承。
 
  今日所談,將「二元乘車優惠」計劃的年齡資格下調至涵蓋60至64歲,即60歲以上便可領取,某程度都與我們過去一、兩年說的鼓勵就業措施一脈相承。因為有不少人士,當他到了60歲可能已經離開其長時間的職位而再去轉另一份工作時,收入可能會下降。如果能夠減低其交通支出,相信有利較為年長人士的就業。
   
  實際上,我們在很多社會政策的(合資格)年齡,都是視乎政策的目標而制定。譬如單在安老服務,長者中心、長者鄰舍中心等的合資格年齡是60歲,如果是長期照顧服務就是65歲,「生果金」(高齡津貼)是70歲,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人士到75歲,亦可以享有免費(豁免)醫療費用。這些全部都是視乎不同政策的考慮而定合資格年齡,我們沒有一條劃一、單一的線。
   
  不過,當然其中我們都在思考,究竟這個60至64歲的組別,應該叫長者還是甚麼?大家可能熟悉另一個名稱叫銀髮市場或銀齡人士,這都是其中一個探討的方向,可能日後思考為60歲以上人士提供一些社會服務,可能集中叫銀齡服務也不一定。我們日後會諮詢,以及在探討實行方向時會再詳細談。

記者:想問一問政府現時的方向其實見到推出兩元(乘車)的優惠改變了,醫療券也變了60歲,政府其實是否想將長者的定義由65歲降回至60歲?想問一問其實很多措施現時都未有一個落實的時間表,即未太清晰,其實很多或者需要等待立法會通過。立法會九月其實已經換屆,是否很大機會要等新人才可以處理這些法案?其實現在提早將這些措施進度公開了,會否令市民更加覺得這些期望會落空?最後一條問題,想問這些措施是否是特首你早前與習主席會面時提到的下一步工作設想?謝謝。
 
行政長官:三個問題。第一醫療券的合資格年齡仍然是65歲,今日這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涉及將醫療券的合資格年齡降至60歲。正如剛才羅致光局長所說,每一個服務都不一定是劃一的,要看服務性質如何,就此我首先指出這一點。至於你其他的問題,其實羅局長剛才亦已經回應了。第二,在時間表方面,如果細心看這十個措施,是有不同的落實時間表,但能夠在今日提出特區政府政策性的方向,將有利於我們可能進一步要聽意見的工作。譬如你說逐步提高法定假期,我們開宗明義是要繼續聽意見,要與商界商量,亦需要在勞顧會商討,這些工作一定要有了政策方向才可以去做;甚至是「兩蚊雞」,即「兩元乘車優惠」,亦要與運輸承辦商商討,所以每一個政策措施其實需要一段時間商討然後才落實。第三方面,當然無論哪一年述職──我已經做了三次述職──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都是在我述職時提出我在未來一年工作的其中一個主要部分。在剛過去的一次述職,我亦同樣向主席提出了我們會繼續在改善民生方面用力,希望能夠建設一個和諧、關愛共融的社會。
 
記者:你好,其實有幾條問題想簡單問一下。第一,其實特首都說到下定決心希望推出這一系列的民生措施,其實是否因為過去七個月的反修例風波才令到、才鞭策到政府推出這些如此耳熟能詳的民生措施?第二,其實坊間表明如果「五大訴求」一日未達成的話,社會抗爭仍然會持續。特首,想請問是否除了撤回修例外,其餘四項訴求現時政府是絕不回應?第三條問題,想問這麼多項的民生措施似乎沒有觸及一些年輕人,主要以長者、基層為主,其實是否想收買一些長者、基層的人心?為甚麼沒有一些直接讓年輕人受惠的措施?因為始終出來示威的始終是年輕人佔大多數。還有一條問題特別問羅局長,之前政府都說過,你自己都親自說過如果人有120歲命的話,60歲就是中年。為甚麼現時突然間將這個「兩元乘車」擴展至60歲中年人,你們反而不恢復長者綜援年齡到60歲?謝謝你。
 
行政長官:有幾個問題,第一和第二條問題其實可以合併回應。我剛才已經說過,在開場白的時候我便說,事實上本屆政府很重視支援弱勢社群,這既是我本人的願景,亦是我管治團隊的共同意願,因為我個人曾經擔任過社會福利署署長和扶貧委員會主席,我特別對於這方面工作很上心,亦真的希望我們能夠在制度上作出改善,而不是每次都只是一次性幫有需要的人士。它不但不是因為七個月的社會動盪而回應,而如果不是七個月的社會動盪,我們可能有更多時間想得快一點或想得更詳細一點,諮詢亦可早點開展。無論如何,今天能夠提出這個政策性的方向做這些民生措施,我覺得是可以回應社會上關心民生、關心基層人士的訴求。
 
  做這工作有沒有一些突破思維?我其實最早時都有說,我們這次其實突破了一些傳統思維。有些項目,我想各位傳媒朋友一定可以找到某一位司長、某一位局長,甚至我本人──「不是的,你以前在立法會答問題的時候,對這事極有保留,甚至不贊成」──所以這次所謂突破傳統思維,就是我們更加從市民角度、從香港長遠利益、從我們希望建立一個真的更公道、更關愛、更可展示到包容社會的角度出發。
 
  至於沒提及年輕人──第一,除了特別針對長者的措施,其他措施是沒有特別年齡限制,譬如對於開工不足、失業或培訓有關的,沒有特別的年齡限制。各位都記得,我對於年輕人的關心亦反映了在二○一七、二○一八兩本《施政報告》中特別就青年的章節裏,無論對於年輕 人的學業以至他們的事業和創業方面都有不少措施,我們仍然是會繼續努力推行這些措施,但如果日後我們再聽到有些特別可以在今日這個經濟環境裏,對於年輕人有正面的協助,我們一定會繼續考慮。現在請羅局長說一說。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多謝特首。正如投影片的標題所述,「着力基層」,基層是有老中青的。實際上若稍為明白有關的邏輯,就知道我當時的說法是告訴大家,60歲不是中年。因為我是說,「當大家都120歲時,60歲是中年」,但現時當然大家都並不是120歲,那麼現時怎會60歲是中年呢?所以若硬要指我說「60歲是中年」,我覺得是個幾有趣的描述。
 
  不過無論如何,剛才第一及第二個記者朋友的問題,我已回應過,在政策上我們是有不同的年齡定義。剛才我亦回答,實際上「長者」這個稱呼可能我們都要想一想,究竟多少歲才叫長者。通常我都叫大家「老友記」或「哥哥姐姐」。所以我們覺得「銀齡人士」這個名稱,可能是一個更加適合和較中性的描述。

記者:你好,第一條想問關於「兩元乘車津貼」。剛才特首都說要突破以往思維,但其實你在《施政報告》時已經上立法會接受議員質詢,其實當其時你已很明確地說,現時經濟處於下行,公共財政方面要非常謹慎。其實這番說話距離現在都不是很長時間,為何如此快便突破思維,整個「口風」轉了?第二是想問關於法定假期。其實勞顧會都討論了好一段時間,你說給大家一個希望看到真的會做這事,但勞顧會討論這麼久都達不到共識,到最後會否變成一個假希望?第三,為何會在這時候選擇公布這十項措施?因為其實在過往這七個月,其實政府都不時推出一些紓困措施,由陳茂波司長出來公布很多紓困措施,為何特別現時這一刻留待你自己去公布這十項都算大的措施,留給你自己講?謝謝。
 
行政長官:首先,或者讓我重申,在政府內部的工作,往往一些政策措施會放在《施政報告》內,而這些政策措施引伸出來的財政影響會由《財政預算案》提供,這是一向做法。我剛才都說二○一九年《施政報告》礙於種種原因未能全面涵蓋市民關心的議題,所以今天我們再做這一系列民生的政策,這與慣常做法沒有太大出入。至於你所問的具體問題,我其實剛才都主動提出,我覺得就一些以前我們覺得有爭議性、我們有保留,甚至我們不贊成的建議,大家一定可以找到我們的發言稿,不論是在立法會或平日見傳媒的回應方面;但今次我們展示更大決心,亦很願意突破以往框架來回應市民的訴求。所以要問的問題是,這些措施是否香港市民願意見到政府落實;如果是市民願意見到,我們便有這決心、亦有這誠意以一個,特別是在這幾個月後,我們說要繼續謙卑聆聽市民的訴求,然後作出回應的態度來回應,就是這樣的原因。
 
  第二,我當然明白凡是涉及勞資的議題都是有爭議性的,特別是在今日這經濟環境,但以往我們並非未試過將一些本來長時間未能夠談好的勞資議題將它「拆掂」。遠的有強積金的「對沖」,這個困難到不得了,大家都不知如何可以處理取消強積金「對沖」,但政府都排除萬難,亦提供了所需的資源,現時有一個優化了的方案,並爭取在今屆政府能通過一些賦權的主體法案。近的有產假的上升,由10個星期到14個星期,都是透過政府一些配合的工作,大家都互諒互讓。有一些不需政府自己「落水」,亦是透過勞資雙方討論,譬如法定最低工資、提供侍產假。我覺得我們不要因為怕難或以前不成功,便不嘗試努力處理它。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亦會與商界討論;相信勞工界肯定會表示歡迎,我亦知道勞工界很願意互諒互讓,以我今天提出的逐步增加而非一次過要增加的取態,爭取這個長期他們希望看到的改善措施。
   
  另一點讓你參考的是每一年除了做一份《施政報告》,其實我並非第一次在兩份《施政報告》中間再推出一系列受市民歡迎的政策措施。在二○一八年六月二十九日,當時我與陳帆局長及發展局局長亦坐在此,公布一系列房屋政策新措施,亦是在兩份《施政報告》中間。這時間性我剛才所說,已經說了兩三次,亦純粹是這考慮。你說上幾個月財政司司長公布了四輪紓困措施,我是很支持他的,也是很歡迎的。今日主要其實是講制度上的優化和改善,我們想到有兩個與關愛基金有關可以預先向大家公布;對於一些過渡性安排,我們都是願意去考慮的,讓擔心會失業或就業不足的人士今日聽到我們公布的這兩個新措施後,會稍為沒那麼擔心,主要是這原因。
 
(待續)
 



2020年1月14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22時4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