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於民生政策措施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各位新聞界朋友、各位市民,今日下午我聯同兩位局長,即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向大家公布一系列民生政策新措施。
可能大家第一個問題就是為甚麼會在這時候公布一些民生政策措施。去年十月,我籌備第三份《施政報告》,即是二○一九年《施政報告》時,我也曾經說過,亦是這樣構想的──二○一九年的《施政報告》正正是本屆政府五年任期的中間,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總結過去提出的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和取得的成效,然後再在未來兩年多的時間,勾劃我們還可以在哪些地方加大力度去回應市民對於民生事項的訴求。很可惜,因為一連串的社會動盪和一些事件,我們未能夠或者我本人亦未有時間和精力可以在民生政策方面深思熟慮,所以去年的《施政報告》,如果大家記得的話,是相對很簡單或者很單薄,主要聚焦在房屋和土地。但在二○一九年的《施政報告》公布後,我們未有停止過去聽取政黨、立法會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尤其是關心弱勢社群和關心勞工的人士,他們對於二○一九年的《施政報告》未能夠很實在地去回應一些多年來在社會上都有共識的勞工或是基層的議題,表示失望。
另外,經過七個月的社會動盪,我想社會上都同意,我們作為政府亦聽到這個意見,我們亦認同香港仍然有不少問題需要處理。我們對於基層勞工的就業質素、對於辛勤為香港建設的長者的退休安排,甚至是對於那些正等候上公屋、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是否能夠再加大力度做多些工作?在聽取了這些意見後,我們今日可以向大家公布這一系列的民生政策新措施。我們希望這些措施真的是着力基層,集中解決基層市民的生活困難。
不過,我也想強調,這一屆政府其實一直都有支援弱勢社群,我們並不是今日才明白或知道要做這麼多支援弱勢社群和基層的工作。哪裏可以反映出本屆政府對於基層的關顧?就是看我們的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在兩年之間,即是由我們上任的二○一七年中,當時的財政年度,社會福利經常開支是653億元;到本財政年度,即是二○一九/二○二○年,已經上升至843億元,增幅高達百分之二十九,亦是各個政策之冠,即增幅是最多。
今次這一系列政策建基於在二○一七、二○一八以至二○一九年三份《施政報告》已經提出的措施,希望能夠做到加大力度,突破我們傳統的思維,着力回應社會上對於照顧基層和弱勢社群的訴求。
另一方面,以往我們對於很多長者政策都是很擔心香港的人口急速老化,這些工作會否帶來很大的負擔,但我們認為對於辛勤為香港建設,令香港今日成為一個非常成功、我們感到很驕傲的經濟城市的付出,我們必須要對這些長者更關顧,所以為長者提供多元服務及適切支援,讓他們安享晚年是我們今次的目的。
再說說勞工,香港的勞工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政府須要為香港的勞工,特別是基層勞工,提供更好的保障,某程度上這亦是處理所謂「分配」的問題。時常都有人關注香港的勞工是否能夠分享到香港經濟增長的成果;如何能夠讓香港的基層勞工得到更好的保障,亦是我們的出發點之一。
除了長遠政策性方案和制度上的改變,面對未來經濟衰退和失業率相信都會上升,我們今次除了在早前的措施和稍後財政司司長會就着「撐企業、保就業、振經濟」來紓緩民困方面的建議外,今次這一組措施中亦有兩個是一些過渡性的支援。
最後是關於房屋。雖然在這兩、三年間,特區政府真的是大刀闊斧,採取一個多管齊下的短中長期策略來增加房屋、土地供應,亦落實了不少回應市民置業訴求的新措施,例如是「綠置居」恆常化、「首置」以至重新為出售房屋定價,與市價脫鈎,這種種措施都已經全面落實。但土地、房屋的供應,畢竟是需要時間,所以對於目前居住環境惡劣的市民,我們是有需要提供進一步支援。
今次民生政策新措施,需要投放100億元的經常性開支,這是一個非常初步的估計。我們提出了一共十項的民生政策新措施,受惠的是超過100萬人──其實「過百萬」並不止是一百萬,因為當中不同的組群可能有些重疊,所以實際上並不是具體說的100萬這個數字──相信是過百萬計的市民會在這些措施受惠。我現在盡快向大家說說這十項措施,稍後大家亦可以就着這些措施,向兩位局長和我本人提問。
第一是改革長者生活津貼計劃以完善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目前來說,長者生活津貼或英文簡稱OALA已經成為最多65歲以上長者領取的社會保障,包括有51萬長者領取高額津貼、49,000多長者領取普通津貼,兩者佔65歲以上人口百分之四十二。它有收入上限、資產上限和每月津貼。
這個長者生活津貼既然已經成為退休保障的主流,我們今次的建議會令它更有效覆蓋有需要的長者,以得到一個安穩的退休安排,所以將現行的普通津貼和高額津貼合而為一。其實它在二○一三年推出時是一個計劃,以低額計劃作準,其後提出了一個高額津貼。這次又將它合而為一,但每月的津貼金額以高額──即今日的3,585元作為合而為一後的劃一津貼額。我們亦將現時分別為15萬元和30多萬元的資產上限,在劃一計劃後,將它劃一提升至50萬元為資產上限。
成效是顯著的。對於剛才所說大約5萬名,即49,000名領取普通津貼的長者,在我們落實這建議後,可以馬上額外領取每月910元。至於擁有資產不多於50萬元的長者,往後都可以安心在不需要動用他這50萬元的資產──即是這可以繼續成為他自己的儲蓄──而可以領取劃一後的每月3,585元的長者生活津貼。劃一後的計劃是更簡單、易明,尤其是由本月開始,大家可能留意到長者生活津貼已經適用於在廣東和福建退休的長者,為他們提供多一個選擇。
這個改革措施有相當大的財政承擔,計及大約五萬名可以每月領取多些津貼的長者,以及我們假設──因為我們並不全面擁有其實香港長者的資產情況是怎樣,所以不能夠很具體說出有多少人會跌入或受惠於這個長者生活津貼──如果有多十萬名,亦不是說一天可能多10萬名,而是一段時間多了十萬名因為提高資產上限而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整個措施的預計額外開支是50億元。
第二是今日已經在報章報道的「兩元乘車優惠」計劃。我們今次建議擴大這個相當受長者歡迎,或可以被形容為特區政府其中一個最大德政的措施,將它延伸至60至64歲的人士。這些人士現時很難形容為「長者」,但我們覺得能夠方便這些銀齡人士可以在出行或就業方面享用低車費、方便的措施,我們亦非常願意推出。今日已經受惠的人次高達每日126萬,開支是14.5億元,經過勞工及福利局和運輸署的研究,它們應該會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檢討計劃,屆時會提出若干措施,但我們在此已率先希望建議,如剛才所說將這計劃的年齡資格下降至60歲,但實行時間表和其他詳情,加上其他的改善措施,則需要等待我剛才說勞福局的研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後,再詳細向大家交代。
長遠來說,我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當大家現在都很喜歡智慧城市、出行方便,可否將這個「兩元乘車優惠」計劃的合資格人士,為他發出一張個人化的八達通卡,亦兼備了社會福利署今日「長者卡」的功能?這些都是日後可以研究的實行方法。當然即時來說,當計劃生效後,現時60萬60至64歲的銀齡人士可以馬上享用這乘車優惠,今天估計財政承擔是17億元的額外開支。
第三個措施亦是加強低收入人士的退休保障。強積金是香港退休保障制度裏的重要一環,但在強積金裏收入最低的一個組群,目前的入息下限是每月7,100元,在法例上是豁免他供自己的部分,即是說他的強積金戶口內儲蓄,只得僱主為他所供的百分之五,而沒有他自己所供的百分之五。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所賺的收入已經很低,所以這個建議能夠幫助他們將來退休時有較好保障,由政府代供百分之五的供款。這工作其實是相當繁複,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強積金做法;但隨着積金局在二○二四年推出「積金易」的中央電子平台,這個工作就可以進行,建議亦可落實。成效當然是可以讓今日月入少於7,100元的人士受惠,但當然這7,100元大家都知道是會在有需要時作出調整,只要他屬於法定收入下限的受僱或自僱人士,政府都樂意為他們提供這個額外保障,以目前的估算是6億元的財政承擔。
第四個建議亦可以說是在勞工界很多年都在爭取,亦在社會上很有爭議,就是將法定假期的12天增加至公眾假期的17天,讓兩個假期看齊。勞工界多年來爭取的工作大家都知道的,希望做到讓全港僱員都享有相同日數的假期。目前估計有30%的勞動人口只享有12天法定假期。當在立法會以至在勞工顧問委員會討論這個問題時,往往都未能打破困局。這個困局有時是因為勞資雙方未能同意,有時是在立法會多黨派同意而政府有保留。今次我們是有決心處理這個問題,但處理這個問題有幾個前設。
第一,我們的立場是逐步增加法定假期,換句話說並非馬上將12天變成17 天,是可以分階段做。第二,繼續需要和商界討論,因為今日我講這個政策可能會引起更多擔心經濟衰退引致企業經營困難的公司,特別是中小企非常焦慮,所以在此我要重申我們很願意和商界有商有量,如何做好這件工作,亦會邀請勞工顧問委員會去商討,在聽完商界意見後,逐步提高法定假期日數,使之與公眾假期這17天日數看齊。政府這次的立場是有傾向性,我們希望能夠促成這事,但應該仍然是一個大家互諒互讓、有商有量的基礎上進行。這個成效剛才已經說了,有30%勞工未享有17天公眾假期,所以估計如果能落實會有過百萬僱員可以享有多幾天假期。儘管可能需要分階段、分一段時間,但至少大家都有一個希望,知道這件事會發生的,這個相對比較公道的做法會在日後出現。財政承擔現在只能用這種方法來估計,就是每多一天法定假期會讓員工開支增加0.34%,對政府而言並沒有很實在具體開支的增加,因為政府本身聘用的僱員是以公眾假期為基準的;但由於這是逐步而且可能在過程中企業可以作出一些營運上的調校,所以目前很難說到究竟具體財政的銀碼是多少。
第五個是關乎政府自己的外判員工。我都多次與勞工界解釋,完全不用外判制是不切實際,事實上外判制亦讓一些競爭力比較低的勞工可以繼續就業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我上任後是非常重視這些由政府外判服務承辦商聘請員工的待遇,在二○一八年《施政報告》已經提出了一些措施,很高興向大家說這些措施亦已全面落實,例如在二○一八年十月之後批出這些屬於外判合約內的非技術員工,即是基層員工,已經可以享有以下的三個福利,包括持續工作12個月可以有6%合約酬金;受僱滿一個月可以享有法定假期的薪酬和在八號或以上風球懸掛時,如果他要工作可以獲發工資的1.5倍。
另外一個更加明顯的改善是工資。我們對於這些招標的服務合約,現在工資水平佔分是比較高,即是若承辦商願意提供或承諾更高工資金,它所得的分會更多,它奪得合約的機會更大,避免「價低者得」。事實上,自從二○一八年底以來,能夠以「價低者得」取得的政府合約已大大降低了。再實在看,究竟在這些新措施下的外判服務員工他們的薪酬是怎樣?這裏提供一個例子是食環署,大家知道我上星期曾到食環署探望清潔工人。現在這些清潔工人和廁所事務員在合約中的承諾月薪已經較新措施前上升了超過28%,實在的銀碼、平均薪酬亦在此顯示。目前不是一個很具體的建議,但是勞福局局長正就我們推出了這些新政策措施進行檢討,在檢討裏我們當然很願意考慮進一步改善這些外判服務員工的待遇。
第六個是在早前已經提及,亦是社會上很多訴求,在立法會亦有不少議員提出,對於一些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甚至具體而言是對一些輪候公屋一段長日子但居住環境又惡劣的住戶,我們可以如何幫忙他們?現況就是現在一般申請住戶,家庭和單身長者一共有149 500個,當中有91 900個已輪候了公屋超過三年。我在《施政報告》裏提出我們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方法幫助這些居住環境惡劣的輪候公屋人士,但因為知道這些研究、落實及執行工作都需時,所以委託了勞福局在未來一年利用關愛基金先後發放兩次一次過生活津貼予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人士。很高興兩局已給我一些初步的政策性方向建議,建議分兩部分。第一是政府以試行方式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而且符合資格的一般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直至這個申請住戶獲得第一次編派公屋為止。究竟現金津貼是多少呢?我們建議參考綜援租金津貼上限的一半,因為綜援是按住戶人數而訂租金,亦有調整機制,希望在二○二一年下半年可以推出。但大家記得,在其推出前,我們有關愛基金一次性津貼可以發放,而在三年後亦會作出檢討。成效當然會令正在輪候公屋三年以上的住戶可以得到一些紓緩。財政承擔在此是一個估算──估計所有輪候公屋三年都是合資格可以領取現金津貼,需要動用超過28億元。
第二個建議是我們希望涵蓋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所以對於那些沒有申請公屋、或者輪候公屋不足三年,非正領取綜援又屬低收入的家庭,我們會額外在職津方面幫助它。如果是低收入在職家庭,正領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在今天來說,職津計劃是不分申請家庭是公屋抑或非公屋的,日後如果申請家庭或領取職津家庭是非公屋家庭,我們會給予較寬鬆的住戶入息上限水平,從而讓他們能領取較高額的職津。同樣希望可以在二○二一年下半年推行,成效估計可以幫助9 000個現時這些受惠住戶,涉及開支一億元。
很多人都提出,如果我們提供現金津貼去紓緩這些低收入家庭、居住環境惡劣人士的租務或租金的壓力,同時間要考慮一些租務管制。當然在此以前政府都有些保留,亦覺得它會有些不良影響,但今次我們亦展示決心,要研究如何推行針對「劏房」的租務管制。這一套工作是針對「劏房」的;目前來說,我們估計有86 500個住戶長時間住在這些「劏房」,他們除了要承擔沉重的租金,亦可能有些對他們很不利的租務安排,令政府有時候想回饋一些費用給他們或給他們一些補貼,他們都難以受惠,所以希望運輸及房屋局稍後成立的工作小組可以探討這些相關租務管制的議題。
第八個是近這兩星期都有很多報道的過渡性房屋。過渡性房屋可以說是本屆政府一個標誌性的房屋措施,我們差不多每一年都有就過渡性房屋推出一些新措施,尤其是在二○一九年的《施政報告》,當時承諾未來三年提供一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沒可能做到,是「講大」了;但三個月後我很高興向大家說,早前陳帆局長已經公開說了,經過「民、商、官」的合作,我們已找到足夠土地可以在未來三年達致這個一萬個單位的目標。今日的建議是增加,我們將目標再提升到額外的五千個單位。事實上,我們已找到多幅政府自己、屬於「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的土地,即GIC用地,而目前為止看來短期內都不會有發展時間表,所以是可以拿出來與非政府機構合作用作過渡性房屋。當然成效是能令更多居住環境惡劣的人士可即時改善其住房情況。財政承擔不需要了,因為早前已撥了50億元,現時等待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有需要的話,關愛基金亦會繼續為這些過渡性房屋項目提供支援。
我想特別一提,做了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深有感受,其實過渡性房屋的好處不單是一個住房問題的解決,亦是一種鄰里互助精神的重新建立,是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或增加社會資本,所以更適當地視之為不單是一個房屋政策的措施,它本身是一個社會建設的措施。
接着兩個措施是有時限的,是針對目前經濟衰退可能出現失業率上升而為失業人士提供有時限的現金津貼。今日來說,如果有一個有工作的人失業,一方面他可以考慮申請綜援,但申請綜援也有申請綜援的要求;另一方面亦可以參加僱員再培訓局舉辦的培訓課程和領取培訓津貼。早前羅致光局長已經說過,目前4,000元的津貼,稍後完成所需的立法程序後會增加到5,800元。我們的建議是請關愛基金為失業人士擬訂一項新現金津貼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在未來一年──由四月一日開始的一年內──失業一個月或以上,而在今年四月之前都屬於低收入人士──透過領取職津或學生資助計劃可以認證到這名失業人士本身都有需要、是比較低收入的人士──我們就會為他發放最多三個月的現金津貼,是有時限的。當然,我很希望很快香港的經濟可以轉好,失業情況亦可以改善。關愛基金會盡快釐定這些細節以公布,希望最快可以今年十月發放這個現金津貼,為有需要因經濟轉差失業的人士提供有時限性的支援。財政承擔暫時難以估計,但不需要特別去申請撥款,因為關愛基金現在的結餘仍非常豐厚,足夠可以應對這些有時限的津貼計劃的開支。
第十個就是並非失業,但開工不足。因為現在經濟的情況、就業的情況,今日領取職津的人士需要滿足一些時數,由每月144小時到192小時,然後領取的津貼有全額、半額,但看來我們可能進入一個情況是因為失業,這些就業人士不能做到足夠的工時,所以建議也是請關愛基金就這種情況──即就業不足的人士設計一項現金津貼。這些申請的條件和細節稍後亦會公布。同樣在未來十二個月,曾經領取職津的人士只需符合這些較少的每月總工時,仍然可以申請最多三個月的現金津貼,我們一樣希望在今年十月可以實施。
最後總結,上述十項「着力基層」的措施符合我作為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裏提出扶貧助弱,建設關愛共融社會的宗旨。在公共財政的考慮方面,亦符合我們要「取諸社會、用諸社會」這個理財哲學。這套民生措施,正如我在開始時說,大家可以視之為二○一九年《施政報告》的下集,並不等於代替財政司司長在下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裏的其他工作。司長現正就《財政預算案》諮詢各界,亦會按他今年提出的《財政預算案》的主調──「撐企業、保就業、振經濟、紓民困」──再提出一些適切措施。
我的介紹到此為止,我們三位非常樂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完
2020年1月14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22時13分
香港時間22時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