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談《施政報告》及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只有中文)
**************************************
  以下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日(十月十六日)出席「灼見名家周年論壇暨五周年慶典」後,就《施政報告》及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與傳媒談話的內容: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今日《施政報告》公布了一個令人鼓舞的數字,大家知道我們每年都會統計有多少間海外公司於香港設點,作為它們的區域總部或區域辦事處,剛剛公布二○一九年最新的數字顯示,共有九千零四十家國際公司以香港作為區域總部、區域辦事處(及當地辦事處)。這個總數比去年(應為二○一七年)增加百分之九點九,與以往相比是一個較大幅的增加,接近一成。以國家排序來說,首五位分別是中國,有一千七百九十九家,接着是日本,大概有一千四百家,之後是美國,大概有一千三百多家,最後是英國及新加坡。
 
  以就業人數來說,這九千多家國際企業的受僱人數達到四十九萬(多),比去年(應為二○一七年)增加約百分之十一,我們看到海外公司仍會以香港作為區域(總部)的選址。同樣地,初創企業數字的增幅比國際企業數字的增幅更大。上次的統計數字顯示,初創企業大概有二千多家,最新二○一九年的數字有三千一百八十四家,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二點八,這是非常強勁的增幅。這些初創企業僱用的人數亦比上次統計時增加了接近一倍。這兩個數字均反映香港是國際機構選址的地方,包括初創企業,而百分之三十四的初創企業是來自香港以外的地方。
 
  當然,這些數字暫時未能反映香港最近發生的情況,我相信有關數字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整體而言,我們看到過往幾年這(國際機構選址香港的)趨勢逐漸增加,因此《施政報告》繼續着重(推動)香港作為區域總部,同時讓香港企業更國際化和向外走。無論是應對目前困難,或是中美貿易戰所帶來的負面因素,《施政報告》已提及會協助企業多元化地發展、升級轉型,以及尋找海外市場;亦會協助已在內地投資但受中美貿易矛盾影響的企業,向中央爭取一些政策,讓它們可以由出口轉型內銷,因為內地的市場非常蓬勃,中產的消費力亦相當高。這些都是《施政報告》提出的部分工作。
 
  除《施政報告》外,我們亦一直協助業界應對目前的經濟困難,尤其是幾個首當其衝的行業,包括旅遊業及酒店業。我們會繼續與業界商量,研究有沒有新政策可以「出台」,以減低他們於這段期間的負擔和風險。
 
記者:眾議院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後,會否擔心特區的班子日後會成為被制裁的對象?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我們要先看看法案的具體內容,美國這新法案剛獲得(國會)兩院的其中之一通過,將來政策上的任何改變都會取決於美國政府,即是它如何應對國會提出的要求。特區政府的立場就如早前發出的聲明所言,我們認為香港所享有在經貿政策上的獨特地位不是源於任何國家單方面的施予,而是香港本身透過《基本法》所賦予的權利(而來)。我們重視每個與我們有交往的國家及經濟體系的雙邊關係,但這雙邊關係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非一面倒。從自身利益(出發),香港一定會恪守《基本法》所賦予的權利,在各方面,尤其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各種優勢條件,我們一定會做好自己,這是我們對整個法案的回應。
 
記者:你曾與外國商會溝通,法案會否對他們將來的投資帶來疑慮?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我與很多商會討論時,他們(表示)目前面對最大的困難有兩個。第一個是香港現時內部的情況,有那麼多衝突事件,甚至是暴力事件,確實會影響投資意欲,甚至影響他們在香港從事正常的經貿活動;第二個是全球經濟陰霾,這是始源於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有關這兩方面,大家都會討論有何方法可以盡量降低不穩定因素。
 
  我們對外國商會採取很開放及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會及時向他們闡述香港的情況,亦會聽取他們的意見,並會繼續做好香港本身要做的工夫,如在社會服務、政策推出方面,或是一些短期經濟措施,在時間許可下作重新部署等。有關這些方面,我們除了與本地商會商討,亦有與外國商會商討。香港從來都不是依賴單一市場,而是要在全球經貿環境中,利用香港的優勢保持競爭力。多謝。
 
2019年10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31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