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題:行車隧道及管制區的收費
*****************
  以下是今日(六月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克勤議員的提問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的答覆︰
 
問題:
 
  有市民向本人反映,現時各條行車隧道及橋樑的收費不一,以致部分地區的居民需要承擔較高的交通費用。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政府根據甚麼考慮因素決定行車隧道及橋樑是否收費及收費水平;造價是否考慮因素之一;
 
(二)過去五年,每年政府的收費行車隧道及青嶼幹線的營運收入及開支分別為何;及
 
(三)會否全面檢視政府的收費行車隧道及青嶼幹線的收費水平,並考慮調低或免卻收費;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代)主席:
 
  現時,香港共有16條行車隧道及兩個管制區,即青馬管制區和青沙管制區;行車隧道當中包括13條政府隧道、兩條以「建造、營運及移交」形式建造的隧道,即西區海底隧道和大欖隧道,以及一條私人隧道,即愉景灣隧道。
 
  在13條政府隧道中,共有七條設有收費,包括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香港仔隧道、獅子山隧道、城門隧道、將軍澳隧道和大老山隧道。此外,兩個管制區的部分路段亦設有收費,包括屬青馬管制區的青嶼幹線和屬青沙管制區的尖山隧道、沙田嶺隧道及大圍隧道。所有上述收費均透過立法方式予以落實。
 
  至於不設收費的政府隧道,合共有六條,包括早在一九八二年落成啟用的啟德隧道和近年新落成的五條政府隧道,分別是於二○一八年十月啟用、通往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觀景山隧道及機場隧道、於二○一九年一月啟用的中環及灣仔繞道隧道,以及剛在上月啟用、通往蓮塘/香園圍口岸的龍山隧道及長山隧道。
 
  就陳克勤議員提問的各部分,我現在綜合回覆如下:
 
  在政府收費隧道及兩個管制區內收費路段的營運收入中,大部分屬使用隧道及管制區的收費。政府亦會探討和推行可行的開源方案,例如在顧及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於個別隧道及管制區的適當地方豎立廣告位置,以吸納廣告收入。
 
  在營運支出方面,當中主要是運輸署支付予各隧道及管制區的管理、營運及維修營辦商的合約費用。就政府建造的隧道及管制區收費路段,其營運開支還包括建造成本及大型系統更換工程的折舊費。除了隧道營辦商會有系統地檢查及為隧道作日常保養,運輸署亦會在徵詢機電工程署的意見後,適時更換隧道及管制區收費路段的主要系統,以確保道路安全、可靠和有效運作。
 
  在二○一三至二○一四年度至二○一七至二○一八年度,各政府收費隧道及兩個管制區內收費路段的營運收入及開支載於附件。由於二○一八至二○一九年度的收支數字尚在整理中,故現時未能提供。
 
  政府在決定上述行車隧道及管制區是否收費及其收費水平時,主要根據「收回成本」和「用者自付」的原則,以及考慮一系列因素,包括交通管理、提供有關隧道及道路的費用,包括已投放的資本成本、替代路線的收費水平、公眾負擔能力和接受程度等。
 
  為更有效率地使用路面空間,以紓緩擠塞情況,政府現正計劃重新檢視釐定其所有收費隧道及管制區收費水平的方向和指導原則。正如行政長官在《2018年施政報告》表示,我們建議按「擠塞徵費」的理念及以「效率優先」為原則,釐定各類別車輛使用收費隧道及青馬、青沙管制區的收費水平,務求更有效使用這些有限的路面空間。
 
  「擠塞徵費」的理念是根據各條收費隧道及青馬、青沙管制區在不同時段的交通擠塞情況而徵收不同水平的收費,以期改變隧道和管制區使用者的出行習慣,使部分以私家車出行人士轉乘公共交通或避免於繁忙時段使用相關隧道和路段。至於「效率優先」的原則,是指讓載客效率高的車輛例如專營巴士,和支援經濟活動的車輛例如貨車,可以享有較優惠的收費,而載客量低的車輛類別例如私家車,則須繳付較高的費用。
 
  就此,運輸署即將於二○一九年年中開展「擠塞徵費」研究,審視所有政府收費隧道、青馬、青沙管制區,以及分別於二○二三年八月及二○二五年五月專營權屆滿後由政府接收的西區海底隧道和大欖隧道的收費階梯和收費水平;有關研究亦會審視在不同時段徵收不同收費的空間,以體現「擠塞徵費」的理念和「效率優先」的原則。政府現時的構思是以交通管理效益作為釐訂收費隧道及青馬、青沙管制區的收費水平的主要考慮,同時亦會考慮一系列其他相關因素,例如隧道的營運開支、公眾負擔能力和接受程度等。運輸署計劃在二○二一年就研究所建議的收費方案和收費調整機制,諮詢相關持份者,包括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交通諮詢委員會及運輸業界等。
 
2019年6月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59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