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繼續積極跟進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附圖)
************************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今日(五月十六日)召開跨部門會議,聽取衞生署報告三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跟進情況,以及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匯報滅鼠工作進度。
 
  除衞生署、食環署和醫院管理局參與會議外,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教授亦參與會議和提供專家意見。
 
  陳肇始教授說:「我們十分關注有關情況。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而食環署正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改善環境衞生、滅鼠及執法三方面的行動,杜絕鼠患。」
 
  「我們在會上訂下應對策略,會盡快展開全港十八區的清潔及防治鼠患工作,亦會加強跨部門協作。」
 
  「與此同時,由於老鼠會傳播多種傳染病,市民一定要提高警覺。要有效改善環境衞生問題,一定要由清潔做起。市民必需保持良好的個人、食物和家居環境衞生。」 
 
  陳肇始教授表示各方須通力合作才能有效防治鼠患。她呼籲市民支持和參與防鼠和滅鼠的工作,以及保持環境清潔和個人衞生。相關政府部門會與物業管理公司及不同持份者加強聯繫,透過各方協作,採取有效的防治鼠患行動,改善各區環境衞生。
 
  戊型肝炎是可治癒的疾病。要預防戊型肝炎感染,市民應特別注意個人、食物及環境衞生,如在進食前徹底洗手、食物應妥善儲存或放入冰箱,不要將其長時間置於室溫的環境下,及應以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消毒家居,以及防治鼠患。高危人士,如有嚴重長期病患的長者(尤其曾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士)、懷孕婦女、慢性肝病患者和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又稱G6PD缺乏症)患者,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可能出現嚴重病情。

  就三宗個案患者居住的地區,食環署人員昨日(五月十五日)已聯同房屋署職員、私人屋苑的物業管理公司及其他有關人士到有關公共屋邨、私人屋苑及私人住宅樓宇視察鼠患情況,並就防治鼠患提供專業意見及技術指導,包括加強清除垃圾、正確放置毒餌及捕鼠器、如何毀滅鼠洞和改善樓宇防阻鼠隻設施等,以加強防治鼠患。

  食環署每年均會分兩期舉辦全港性滅鼠運動,聯同各有關政府部門,針對性地在有鼠患出現的地點加強防鼠和滅鼠工作,並進行相關宣傳教育。為期八星期的目標小區滅鼠行動已於五月六日開展。

  食環署人員亦加強目標區域的街道潔淨服務和街市及小販市場的清潔工作,包括清掃及清洗街道和後巷、清理及清洗廢屑箱,以及清理街道、街市及小販市場的雜物和垃圾,以保持環境衞生。食環署人員亦已加強巡查食肆、街市、小販和熟食市場及採取相關執法行動。

  鑑於食肆所產生的廚餘如處理不當容易引致鼠患,食環署特別針對食肆在後巷處理食物、清洗器具、堆放雜物及違法棄置廢物(包括在凌晨違法棄置袋裝垃圾)等情況,將於五月二十日展開為期五個星期的特別行動,進一步加強食肆負責人的防治鼠患意識,包括教育他們必須採取措施杜絕鼠患及保持後巷衞生,並會加強執法。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亦會發信提醒本港醫生和醫院,提醒他們留意大鼠戊型肝炎的最新情況,並增加化驗次數以加強監測。
 
  一般導致人類感染的戊型肝炎病毒則主要是透過糞口途徑,如飲用遭到糞便污染的食水傳播。另外,食用來自受感染動物而未經煮熟的肉或肉類產品(戊型肝炎病毒曾於豬肝內檢測到)亦可感染戊型肝炎。其他罕見的傳播途徑包括透過輸入受感染的血液製品、器官移植及由孕婦傳給胎兒。

  在處理食物時應遵從食物安全五要點,即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煮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及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藉以預防由食物傳播的疾病。

  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
 
* 在居住環境中除去可供齧齒動物(如老鼠)作為食物或巢穴的源頭。妥善儲存食物於有蓋的容器內,並小心貯存及處理寵物的食物,避免成為齧齒動物的食物;
* 丟棄的垃圾及廚餘應放在有蓋垃圾桶,並須每天清理;
* 保持地方清潔,特別是垃圾房和樓梯清潔,避免堆積雜物;
* 定期巡查花床及通道避免齧齒動物出沒;及
* 避免以下高危活動以減少接觸齧齒動物:
  - 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及受其排泄物污染的地方;
  - 切勿用雙手直接接觸齧齒動物;
  - 接觸動物後,要立即用梘液和清水洗手,而受污染的地方應進行消毒;及
  - 如有任何傷口,應盡快清潔受損的皮膚,並用防水敷料妥善覆蓋傷口。



2019年5月16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1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