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在紀念《基本法》頒布二十九周年研討會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今日(五月十一日)上午在紀念《基本法》頒布二十九周年研討會致辭全文:

李宗德主席(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主席)、張勇副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副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陳冬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王振民教授(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各常委、各位嘉賓:

  大家好!今天我很高興跟大家一起出席由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主辦,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基本法》推廣資助計劃支持的研討會。今年是國家成立七十周年,明年就是《基本法》頒布三十周年,在這個時候我們聚首,總結和前瞻香港實施《基本法》的發展,特別有意義。

《基本法》與「一國兩制」

  《基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重要的憲制性文件,奠定了特區實行的制度。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也就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透過《基本法》得以全面實施。

  「一國兩制」是國家為了實現和平統一和領土完整,解決台灣、香港、澳門的問題而提出的構想。一九八二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第三十一條: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一九八五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經過了長達四至五年的草擬,以及在香港各階層進行廣泛和全面的諮詢,全國人大在一九九○年四月四日通過頒布《基本法》,正式將「一國兩制」的構想透過法律實現出來。

  回顧過去,我們看到自回歸以來接近二十二年,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雖然經歷不少變遷、起跌,但總體而言,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在「一國兩制」下繼續發揮我們「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中央對特區有全面管治權,同時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權,保留了回歸前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在「一國」之下,香港透過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社會、經濟和民生各領域尋求更大的發展和增長空間;在「兩制」之上,香港回歸後仍然是世界公認、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香港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在《基本法》之下得到充分保障,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成功落實。

  「一國兩制」要實踐得好,我們必須做好三方面的「有機結合」,包括(一)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二)維護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三)發揮國家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香港特區自身競爭力。這三個有機結合,並非單靠背誦或研究「硬繃繃」的法律條文可以領會,必須透過具體實踐體現出來。

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國兩制」的關係

  香港在國家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一國」之利、「兩制」之便的優勢,未來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就是進一步推動「一國兩制」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大發展戰略,目標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透過政策突破,推動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一國兩制」,既是大灣區發展的挑戰,但更重要的,是為大灣區發展帶來機遇。

  「一國兩制」設計的原來目的,並非要為香港與內地合作發展製造障礙,但一個國家內,包含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甚至文化、習慣和用語也有不同,無可避免的在人員流通、資金流通、貨物流通和信息流通等各方面帶來挑戰。粵港澳三地要進一步協同發展,就必須有決心創新,用內地的說法是「解放思想」,或者我們説的「跳出框框」,講得國際化一些就是"Think Out of the Box",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下,一同尋求創新,克服種種挑戰。

  但是,克服挑戰,突破創新並不代表要削弱「一國兩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闡述的六大發展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一國兩制」,「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把國家所需和港澳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鞏固「一國兩制」的固有優勢

  香港作為整個大灣區最市場化和最國際化的城市,法治制度完善,在大灣區發展中可以發揮的獨特作用,是無容置疑的。鞏固「一國兩制」,讓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是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協助貢獻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基礎。

  以香港的法律專業服務作為例子。大家都知道,香港實行普通法制度,有公認完善的法治制度和司法獨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是要把兩地法律制度的差異模糊化;反而,《規劃綱要》提出香港要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香港就要把握機會,好好利用我們在處理仲裁和爭議解決的豐富經驗,一方面擔當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戰略門戶,另一方面,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特區政府在今年一月,與最高人民法院簽署《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除了加強香港與內地的民商事法律合作外,也鞏固香港作為區內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

  讓我再以金融服務發展為例子。香港與內地使用不同的貨幣,擁有各自獨立運作的金融系統。香港是世界公認的頂尖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排名第三,亞洲排名第一,除了與全球各大商貿中心有便捷的聯繫,同時擁有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監管制度。香港亦擁有世界第五大證券市場,以首次上市集資金額計,包括去年在內,香港股市過去十年有六年排名全球第一。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有70家在香港經營業務,保險和債券市場也在不斷壯大。

  《規劃綱要》支持香港建設為國際金融樞紐,支持大灣區內的企業可以按照規定,跨境發行人民幣債券;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在融資、上市集資、發債、綠色金融等方面,為整個大灣區的企業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融資和諮詢等服務。這些都是鞏固香港既有優勢的例子。

「一國兩制」下的政策突破

  因此,要成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大家要思考的課題是,如何在堅持「一國兩制」大原則的同時,消除一些可以消除的發展障礙,促進生產要素的便捷流通。這樣說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事實上,無論在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的確有很多想像和突破的空間,目前亦已經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例如在物流方面,香港與內地海關合作推出的「跨境一鎖計劃」,就是在維持三個單獨關稅區的前提下,簡化清關手續和加快貨物轉運。兩地海關透過應用同一把電子鎖及全球定位系統設備,監控貨物的運輸過程,從外地經空路到香港,再經陸路轉運內地,或者是從內地經陸路到香港,再經空路轉運外地的貨物,可減少在粵港兩地進出境時,被重複檢查的機會,但又無損兩地海關各自擁有的權力。「跨境一鎖計劃」在廣東省內的清關點數目已由去年的三十二個增加至超過五十個,範圍涵蓋八個大灣區內地城市。我相信在短期內這個計劃就可以實現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全覆蓋。

  資金流方面,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去年公布,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向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直接申請項目經費,實現「科研資金過河」的新政策措施。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從商會、專業界別以至一般市民都收到不少意見,在維持「兩制」的前提下加強兩地的互聯互通,是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總結

  回歸以來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國兩制」是最適合香港,也是對國家、對香港最有利的制度,《基本法》確保了這一套制度有效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但不會破壞這套制度,反而令「一國兩制」得以進一步升華發展。

  國家領導人已多次重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必定會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大灣區的發展並不會像有些人擔憂會導致「兩制」界限模糊,也不會導致香港的單獨關稅地位「弱化」,更不會令香港被內地「同化」,反而,內地的未來發展會更多的在機制和規則上與香港接軌。

  粵港澳大灣區要發展好,就必須要把「一國兩制」實踐好。全面、準確、靈活地把「一國兩制」實踐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才會成功,達致優勢互補、互利共赢、協同發展。我們深信推進大灣區建設,將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內涵,有利於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有利於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

  謝謝大家。



2019年5月11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1時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