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就「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議員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今日(三月二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議員議案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我再次感謝黃定光議員提出今日的動議,令我再有機會聽取各位立法會議員對香港如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剛才有30位議員發言,涵蓋政策範疇廣泛,有很多具體意見提出,亦有議員對大灣區發展提出質疑,存在誤解。

  首先,我要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但能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亦可以改善民生,拓闊香港居民的生活和發展空間,使大灣區成為香港廣闊的腹地。有議員提出,特別是胡志偉議員和郭家麒議員所提出的修正案均提出一些質疑,擔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會否令香港失去本身的特色和定位,甚至認為大灣區發展會削弱「一國兩制」等。我先就這方面的質疑和誤解作解說和澄清。

  第一,有關「一國兩制」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列明六項基本原則,其中一項寫得非常清楚,便是「一國兩制」。《規劃綱要》是這樣寫的,我引述:「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尊崇法治,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把國家所需和港澳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中央領導人已多次重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必定會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並不會像有些人擔憂會導致「兩制」界限模糊,也不會導致香港的單獨關稅地位「弱化」,更不會令香港被所謂「內地同化」。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所講求的是互利合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不但是我們自身的發展,亦要看整個區域如何整體發展,讓我們可以「1+1大於2」。

  香港作為整個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當中發揮的獨特作用是無庸置疑的,所以鞏固「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優勢,亦是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的重要基礎,試問我們又怎會不嚴格按照「一國兩制」去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和潛力?

  剛才陳志全議員說得非常好,他指出《規劃綱要》確認了香港的重要性和獨特性,正因如此,我們在發展大灣區時,難道不會更堅持「一國兩制」的原則去做好這方面的發展?因此,特區政府深信推進大灣區建設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內涵,有利於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第二,議員說得最多是「香港被規劃」,「被規劃」彷彿成為一些抱有懷疑態度的議員的「口頭禪」。我很希望大家能抱客觀、開放的心態,看看大灣區的發展,大家不應忽略大灣區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互動過程。

  其實,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從構思、撰寫到定稿,都是各方「互動」的成果。「互動」包括中央政府、相關部委、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的互動,粵港澳三地之間的互動,還有特區政府與香港社會各界,包括工商界別、專業界別、社會團體及不同黨派的政黨之間的互動和討論。有些政黨,如民建聯和工聯會提出了一些很具體的建議讓我們跟進,亦有一些政黨提出質疑,我們便解釋,所以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社會各界的意見,然後向中央反映。事實上,我們提出的意見都獲得接納,並在《規劃綱要》中反映出來。

  因此,我鼓勵議員們,尤其抱有懷疑態度的議員們,看看《規劃綱要》中所講到的香港角色、功能和定位,讓我引述:「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這裏所說的香港角色、功能和定位,難道不是香港多年來追求的目標、希望香港能夠達成的發展,有利於香港整體經濟、社會、民生的改善嗎?這種「互動」是不會因《規劃綱要》的公布而停下來的。在下一步具體落實政策措施時,需要社會各界大家互動,提出意見、建議,讓我們在政策突破、政策創新上能努力,使推出的措施能夠準確和到位。

  所謂「被規劃」,是準備好文件,然後交予香港照樣執行,這是不可能,事實上亦不是這樣的。

  第三方面,有議員擔心香港會否被掏空、會否被弱化?在互動的過程中,香港可否「不動」?可否不參與?我希望大家可認真考慮我們現在身處的客觀環境,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我們在過去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積極參與,讓國家在改革開放中取得成就,香港自身亦有很大發展。因此,無論香港是否參與其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都會不斷發展,香港周邊地區的經濟,亦一定會繼續開放。既然事實如此,我們難道不應以一個開放的心懷,親身看看大灣區內的內地城市的發展情況,思考我們的機遇和未來發展?正如去年四月,立法會四個事務委員會一起考察大灣區,參加的議員來自不同黨派,回來後都覺得獲益良多,亦有助我們討論香港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因此,面對這個客觀環境,只要我們不要抱着一個抗拒合作的心態,這豈不是對香港最有利嗎?

  大家都關心「競爭力」,我們不參與大灣區的發展,難道香港的競爭力便會上升?面對整個區域的發展,香港要思考如何自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定出一個方向,亦是我們爭取的目標,所以大家更應一起努力,閉關自守不是出路,香港的發展需要有更廣闊的空間。

  第四方面是關於人才。有議員擔心,大灣區發展會否掏空香港的人才?我覺得這未免有點危言聳聽。我們都知道,人才流動是雙向的,哪裏有發展機會,人才當然會流動。我們從沒有說過「大家必定要到大灣區的內地城市發展,不然就沒有機會了」。事實不是這樣,而我們的信息也非這樣。我們只是提出大灣區內地城市有很大的發展機會,整個大灣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是否應鼓勵年輕人用開放的心懷去了解發展的情況,獨立思考自己的未來發展空間在何處——可以是香港、可以是內地,可以是海外?

  我不希望青年像部分議員一樣,非常抗拒到內地考察或參觀,以致讓自己對國家的認識停留在過去的歷史時空。對國家不認識,不利於香港日後的發展。當然,有議員擔心內地推出的一些政策措施,會跟香港爭奪人才。香港從來都是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香港對「競爭」從來都不感到陌生、也不害怕。我們需要的是繼續保持制度上的優勢,包括我們的法治、司法獨立、基建發展、土地供應、國際化、國際聯繫、醫療、教育等服務,仍然是吸引人才的優勢,大家應該對香港有信心,我們需要共同努力。

  主席,剛才議員的發言提出很多意見,關於如何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發展方向,當中涵蓋內容廣泛,有創新科技、金融服務、航運、航空、青年創新創業以及如何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活圈。我們很多謝議員的意見,會細心研究和跟進。

  總的來說,特區政府未來的重點工作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優勢領域開拓發展空間;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推動青年創新創業;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聯繫和國際網絡,向海外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吸引資金和人才落戶大灣區,並推動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在落實這些建議時,我們會透過特首所主持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以及希望早日得到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支持,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內開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讓我們可與社會各界繼續保持互動,吸納大家提出的建議和措施,之後在政策制定、政策創新突破方面努力,讓我們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使香港自身的經濟、社會民生有所發展,同樣地亦令整個灣區都有更好的發展。

  我謹此陳辭,多謝主席。



2019年3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2時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