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談《財政預算案》
*****************

下稿代行政會議秘書處發出:
 
  以下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周松崗今日(二月二十七日)下午在立法會綜合大樓就二零一九/二零年度《財政預算案》會見傳媒的談話內容:
 
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周松崗:各位朋友,大家好。剛才聽完財政司司長的《財政預算案》,今日陳智思先生去了曼谷參加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的開幕典禮,所以由我作為行政會議的一份子跟大家談談我的看法。
 
  剛剛財政司司長也說了香港今日的經濟情況比較複雜,在過去一年,全球差不多同步經濟放緩,香港並不例外,受到外圍經濟的影響。在去年二○一八年四個季度裏,經濟增長逐季減慢,由第一季的百分之四點六的增長,到最後一季只有百分之一點三的增長,相信今年的第一季都會是比較困難的,整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財政司司長估計是約百分之二至三之間。在如此複雜的經濟環境之下,他並沒有減縮開支,這一點也是頗重要的,因為如果在一個不明朗的情況之下減縮政府開支,會更加拖慢香港經濟的增長,他在比較穩健的情況下,亦是比較精準地提出一連串的措施,他的主旨是「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利民生」,我相信他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了很多措施支持他這個主題。
 
  在產業方面,他特別花很長的篇幅在金融服務業和科技創新,這兩點是《施政報告》的重點,亦是香港發展的方向,他今日的闡釋不但是在個別政策的講述,而是一個比較有願景、有藍圖、有策略式的表述,我覺得這點是值得留意的。
 
  在利民措施方面,他亦繼續過去數年在利得稅、個人薪俸稅、差餉等等方面的減免,雖然數額有所減少,這亦是因應經濟情況而作出。另外,在長者津貼、殘疾人士津貼等等亦有繼續維持。
 
  在醫療服務方面,他今次特別着墨,就是增加了經常性開支七億元給醫管局,一方面是對我們不眠不休的醫療人員,特別是前線人員努力的一個認同,亦可以比較合理地提高一下他們的回報。在藥物名冊方面,他提供了四億元的經常性開支,可以幫助擴充藥物名冊包括的範圍,令一些比較稀有疾病的市民得到援助。他亦提供了五十億元,加快更新和添置新的醫療設備,特別是對一些比較困難的疾病,幫助其醫療。
 
  總體而言,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收支平衡的預算,雖然在數字上,它有一百六十多億預算上的盈餘,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會計制度方面,它作出一個回撥,把房屋儲備的二百多億回撥到經常項目中,因此整體來說,基本上是一個平衡的預算,我覺得這個預算我們應該接受。因為在這麼困難的經濟情況之下,仍然可以提升一些資源,在經濟中發出一些動力,亦可以作出穩定經濟和利民的措施。
 
記者:周先生,想問今年的預算案中很多資源都撥入大灣區的規劃上,九年來首次沒有增加任何免稅額,你怎樣看?是否偏重大灣區的發展多些?
 
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周松崗:我想今次對大灣區當然它是有回應的,其實它對於整個《施政報告》的政策都作出了全面性的回應,但不是太多直接放在大灣區裏,它說的資源主要都是發展香港的產業,例如比較重視的是科技發展,或者是金融服務發展,因此這些是投資香港的未來,在一個《財政預算案》,我想我們也要平衡一下,一方面要紓困,幫助市民渡過困難的情況,另一方面都需要投資未來。
 
記者:但看明年的盈利預測,只有168億,如果計算房屋儲備回撥其實是蝕的,明年的經濟是否如此差?另外亦想問,周先生你本身是民族黨的三人小組的其中一位成員,在審訊期間有沒有中央有任何的聲音?今次中央發信以及要交報告,是否感受到中央很關心此事,或者向政府施壓力?
 
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周松崗:第二個問題,因為行會的事情我不能夠公開的,因此我不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對於這封公函的回應,昨日特首已經作出了。有一點我想說的是,這封公函是在特區行政機構所有決定作出之後才發出的,所以我不覺得對特區政府做成任何壓力。

  至於撇開房屋儲備回撥的話,數字上會看到有44億左右的赤字,但這個數字是非常小的,你可以說這基本上是一份收支平衡的預算案。其實我想政府的理財哲學中,政府不是要賺錢的,政府是要有一定的儲備以應付不時之需,當經濟很差的時候仍然有辦法提供一些援助,但政府的目的不是要賺錢,錢應該是要留在民間,應該在人民的手上,這些是人民的錢,因此收支平衡其實是一個相當好的預算,反而我覺得盈餘太多的預算案會阻礙經濟發展。
 
記者:在這個經濟情況下,還應不應該去投資很多錢到基建上,例如「明日大嶼」這類計劃?另外你說錢應該放在人民手上,這次醫療方面,醫管局每一年的經常開支都是多了七億元,你覺得這是否足夠?是否達到你所說錢在人民手上?
 
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周松崗:我想「明日大嶼」方面,首先大家不是太着重於成本方面,很多人說「明日大嶼」是很高成本,因為要投資去填海,但是不要忘記填海之後的土地,第一是給市民去居住的,第二亦有賣地的過程,香港也好、外國也好,包括新加坡等等,我從來沒有見過填海造地會有大量虧蝕情況,因為事實上地價的收入會超過通常造地的成本,這是第一點。在醫療方面,七億也好、四億也好、五十億也好,這差不多是一個「及時雨」,是短暫性紓緩的方式,真的未必能解決長期人手缺乏的問題。在醫療方面解決長期人手缺乏的問題,必須從基本着手,即培訓更多醫護人員,以及開放予其他合資格海外醫護人員,特別是在外國讀醫或者習醫的香港人回港服務,才能長遠地解決醫療的問題。
 
(請同時參閱談話內容的英文部分。)



2019年2月2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5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