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申訴專員公署公布兩項主動調查結果
****************
下稿代申訴專員公署發出: 

  申訴專員劉燕卿今日(二月十九日)宣布,申訴專員公署完成了兩項主動調查,分別為政府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以及政府對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前兩棵樹的處理。

政府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

  隨着居港的少數族裔人士增加,政府近年推行措施加強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然而,時有意見批評教育局的支援不足,未能照顧非華語學生的需要。有見及此,申訴專員展開了主動調查,審研教育局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有否不足之處,從而提出改善建議。

  這項主動調查的範圍包括:

(1)教育局給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建構共融校園的支援及相關措施;

(2)教育局給非華語兒童申請入讀幼稚園的支援;以及

(3)教育局就非華語兒童的小一派位安排。

  公署的主動調查發現,教育局現行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措施,有下列四項需注意及改善的地方:

(1)為中小學提供的支援措施不應限於撥款,須多方配合,及鼓勵學校參與:教育局推行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及相關支援措施(註一)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實施。教育局與業界及相關持份者均須累積經驗,適時檢討,以作進一步改善。此外,在過去四個學年,每年平均有48所小學及31所中學獲支援,但只有共24名教師修畢相關課程,平均每年僅六名。教育局應更積極鼓勵該些學校積極參與「校本專業支援服務」。該局須不斷總結推行有關措施的經驗,持續改善及加強支援措施,包括加強對學校行政及師資培訓方面的支援。
 
(2)為錄取非華語學生而提供的額外撥款機制需要檢討:根據現行額外撥款機制,錄取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公營和提供本地課程的直接資助計劃中小學,可獲每年80萬至150萬元不等的額外撥款,而九名以下則只可申請5萬元額外撥款。上述額外撥款機制顯示,中小學錄取的非華語學生人數可以相差僅一人,但獲得的額外撥款卻差距高達16倍。

(3)幼稚園入學支援不足:教育局雖然透過發出通告及指引等途徑,提醒各幼稚園需提供中、英文入學申請表等資料。然而,傳媒時有報道,非華語學生的家長遇到因語言不通而引致溝通出現困難。公署瀏覽部分幼稚園的網頁,發現不少幼稚園的網頁內容以全中文撰寫,又或網頁的標題是中、英對照,但所連結的內容詳情卻只有中文。亦有些網頁雖設有中、英對照的入學申請表可供下載,但所連結下載的用字,卻只有中文。非華語兒童的家長實難以在該些網頁找到入學申請表。

(4)「名單小學」的資訊與實況不符:教育局在「小一入學申請表填表須知」的附錄三(註二)通知非華語兒童的家長:該附錄所列名單的小學(「名單小學」)是「傳統上錄取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小學」。但實際上,現時部分非「名單小學」所錄取的非華語學生人數,較一些「名單小學」還要多。該局在制訂「名單小學」後,多年來並無作出調整,可能令非華語兒童的家長及其子女無法掌握符合實況的資訊。

  申訴專員向教育局提出了下列五項改善建議:

(1)適時及定期檢討「學習架構」的成效,並加強學校行政及師資培訓的支援;

(2)檢討額外撥款機制,考慮增加向錄取少於10名非華語學生的中小學發放的資助金額;

(3)加強宣傳推廣非華語兒童申請入讀幼稚園的入學資訊及與持份者的溝通;

(4)主動視察及查核幼稚園有否落實教育局所提出的措施,包括是否備有英文入學申請表及相關資訊;以及

(5)重新檢討應否保留或取締「名單小學」機制。

  公署期望教育局繼續加強及改善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 

政府對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前兩棵樹的處理

  二○一八年五月二十日,地政總署移除了中西區般咸道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前的兩棵細葉榕樹。事件引起廣泛傳媒報道及公眾議論。有意見指相關部門事前未有適切跟進兩樹的健康狀況,亦未有充分諮詢相關專家和區內人士,做法欠妥。有見及此,申訴專員展開主動調查,以審研地政總署、發展局的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及民政事務總署(「民政總署」)在事件中所作的決定及行動是否符合相關政策及程序。

  公署的主動調查發現,移除兩樹的決定由地政總署作出。而樹木辦的職責是在接獲樹木管理部門移除古樹名木、石牆樹及矚目樹木的建議後,協助有關部門就其建議進行「敏感度分析」(註三)。民政總署則擔任輔助角色,其職責是根據相關機制向區議會通報樹木管理部門移除樹木的決定,以及按有關部門的要求,協助進行地區諮詢。

  資料顯示,地政總署決定移除兩樹之前,曾為兩樹進行護養,以及進行了六次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兩樹的健康和結構持續惡化。此外,該署曾探討不同的緩減措施(包括修剪方案、使用藥物、安裝鋼索或支撐架及移植兩樹),但認為皆不能解除兩樹的倒塌風險。樹木辦認同地政總署對兩樹狀況及緩減措施的可行性之評估。地政總署及樹木辦的相關職員皆擁有樹木管理的相關資歷及經驗。他們及發展局的「城市林務諮詢小組」樹木專家皆認為兩樹的健康狀況及結構有問題,有倒塌風險,但卻無可行的緩減措施。在如此情況下,公署認為,地政總署決定移除兩樹,從行政角度而言,並非無理。而該署、樹木辦及民政總署在移除兩樹之前,已按既定機制及程序進行「敏感度分析」和通報中西區區議會。

  然而,在這次事件中,不少人士對移除兩樹的行動仍然感到突然和錯愕,反映「敏感度分析」的機制未能有效發揮。雖然地政總署及樹木辦有在中西區區議會的相關委員會會議上提出有必要移除兩樹,並建議盡快於颱風季節前移除,但在會上並無提出具體日期,卻在會議後三天便作出移除行動,這確仍會令人感到突然。公署認為,地政總署若能於會議前掌握好決定工程日期的所需資料,以及在會議上與樹木辦及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提出建議移除日期及相關理據,讓會議能預先知悉以詳細討論,則可進一步增加整個決策的透明度和可預料性,處理當更理想。

  申訴專員敦促政府當局從本案汲取經驗,日後就移除樹木的通報,在可行的情況下,能開誠布公地向公眾及有關持份者提供詳細資料,以進一步增強決策的透明度。

  有關調查報告已上載至申訴專員公署網頁www.ombudsman.hk,供公眾參閱。

註一:因應非華語學生持續增加,政府於近年增撥了資源以作支援,包括每年預留約2億元額外撥款協助公營及提供本地課程的直接資助計劃中小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及相關支援措拖,包括:建構共融校園、加強中文教師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師資培訓,以及為學校提供專業支援服務等。

註二:教育局於「小一入學申請表填表須知」的附錄三提及:「教育局鼓勵家長/監護人為申請兒童選擇提供沉浸中文語言環境的學校,以便幫助他們學好中文。若家長/監護人知悉上述,並審慎考慮相關情況後,認為申請兒童此階段在沉浸中文語言環境的學校學習仍會有較大困難,在填寫『統一派位』選擇學校表格乙部時,可選擇住址所屬學校網內的小學,並可參考下列傳統上錄取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小學。」

註三:「敏感度分析」的目的是提升移除樹木決定的透明度,以及回應公眾對政府就移除樹木可能提出的關注。
 
2019年2月19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0時0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