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出席「貿易戰、大灣區建設與香港」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今日(一月二十六日)出席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工商管理研究社、香港恒生大學商學院和《信報財經月刊》主辦的「貿易戰、大灣區建設與香港」論壇致辭全文:

盧主席(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工商管理研究社主席盧永文)、何校長(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吳先生(基匯資本創辦人兼董事長吳繼煒)、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早晨!我很高興出席由工商管理研究社、香港恒生大學商學院及信報財經月刊合辦的周年研討會。應大會的邀請,我今天的演辭主要圍繞大家關心的中美貿易摩擦及粵港澳大灣區議題。

  首先,我很高興與大家分享,美國傳統基金會昨天宣布香港再次蟬聯世界最自由經濟體。至今,香港已連續25年獲得這項殊榮,可見香港賴以成功的法治精神、政府有效運作,完善制度和開放的市場,備受世界公認。

中美貿易摩擦

  美國貿易代表於去年三月公布就中國知識產權問題進行「301調查」的結果,其後美國政府在過去十個月內採取一系列行動,包括先後對總值2,500億美元的中國內地進口商品加徵10%或25%關稅。內地亦隨之實施反制關稅措施,向總值1,1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5%、10%或25%關稅。

  香港是全球第七大商品貿易中心,中美貨品貿易有不少是經香港轉運的。雖然有關的關稅措施並不針對香港出口產品,但隨着中美摩擦升溫,所涉及的徵收關稅項目涵蓋面擴大,對香港的轉口貿易已造成直接和負面影響。由於廠商希望趕及在關稅措施實施前出口,去年中香港的貨物出口貨值強勁增長。然而,根據最新數字,貨物出口貨值繼在去年十月錄得雙位數字的按年升幅(上升14.6%)後,於十一月份大幅放緩至錄得輕微按年跌幅(下降0.8%)。除轉口貿易外,有關關稅措施亦影響由香港企業安排由內地直接出口貨物往美國的離岸貿易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支援中美貿易的經濟活動。

  不僅香港的貿易及經濟活動受到直接影響,中美貿易摩擦已波及其他經濟體系以及國際社會的不同層面,中美貿易摩擦的間接影響亦會更加嚴重。現時,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已顯著增加,環球經濟及貿易和投資氣氛亦已經轉差。雖然現時的經濟數據仍然不錯,但前景並不樂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世貿)已將二○一八年世界貿易全年預測下調0.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將二○一八至一九年全球增長預測下調至3.7%,比二○一八年四月時的預測低0.2%,其官員早前也表示全球增長預測有可能進一步下調。

  上月初,中美兩國領導人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進行會談後,同意美國暫緩原定於二○一九年一月一日實施,即把對總值2,000億美元的內地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稅率由10%調高至25%的措施,期間雙方並繼續進行磋商。

  這是一個正面的發展,短期內可以暫時緩和市場較為緊張的情緒。我們樂見中美兩國能就貿易問題重回談判桌繼續進行磋商,並期望雙方能夠在三月一日前達成協議。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密切觀察事態發展、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以及在充分考慮業界的處境及需要的大前提下適時推出多項支援措施。

  支援本地企業方面,政府理解業界特別關注出口信用保險和融資,尤其是中小企較容易受到外圍因素影響。因此,政府迅速回應業界訴求,推出多項短期措施,針對性協助業界,包括加強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就中小企融資擔保的特別優惠措施、加強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的服務,以及香港貿易發展局繼續透過組織商貿考察團、商貿配對服務等協助業界開拓市場及生產基地。

  此外,為鼓勵和協助香港企業拓展市場及提升競爭力,我們提前在去年八月推行「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下的東盟計劃,資助個別香港非上市企業提升其在東盟市場的競爭力,促進在東盟市場的業務發展。

  中、長期措施方面,我們會繼續透過洽商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與理念相近的貿易夥伴建立更穩固的雙邊關係,並深化香港與世界不同地區的經濟融合。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香港已與12個經濟體(東盟十國、格魯吉亞及澳門)簽訂三份自貿協定。我們亦完成了與馬爾代夫和澳洲的自貿協定談判。我們正尋求分別與英國及太平洋聯盟(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和秘魯)締結自貿協定。我們亦計劃在東盟與相關經濟體,即澳洲、印度、日本、韓國、中國內地和新西蘭完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的談判後,根據當中有關新成員加入的條款,尋求加入該協定。

  我們亦會擴展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地域覆蓋範圍至一些與香港有密切經貿連繫和具市場拓展潛力的新夥伴和市場,以發掘商機和促進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兩星期後(二月八日),我們會正式設立駐曼谷經貿辦。我們期望盡快設立駐杜拜經貿辦,並會繼續與相關政府商討在莫斯科、孟買和首爾設立經貿辦。

  特區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中美貿易摩擦的事態發展,及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並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資訊互通,共商對策,並檢視支援業界,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措施,確保為業界提供適切的支援。在推出各項措施時,我們會充分考慮業界的處境及需要。

  此外,我們會繼續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繼續尊重經濟規律、奉行市場運作和推動自由貿易,並銳意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十三五」規劃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發展創科事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無限機遇。

  去年六月,「一帶一路」聯席會議首次在北京舉行,為香港與內地相關部委就「一帶一路」倡議建立獨有和直接的溝通機制。此外,政府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自二○一六年起連續合辦了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短短三年間,論壇已成為內地、海外與香港企業對接最大和最重要的「一帶一路」商務投資平台。特區政府亦已確立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首選平台和重要節點。秉承香港的獨特優勢和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制訂了五個「一帶一路」的策略重點,包括(一)加強政策聯通、(二)充分利用香港優勢、(三)用好香港專業服務中心的地位、(四)促進項目參與,以及(五)建立夥伴合作,以推動與內地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及地區夥伴的協作。我們會繼續透過「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提供資助,加強對外宣傳本港專業服務,以及協助專業服務界別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及應對挑戰。

大灣區與香港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和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目標是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發揮各城市的比較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升整個灣區的全球競爭力。

  就香港而言,我們的優勢是有友善的營商環境、廣泛的國際聯繫和優質的專業服務。我們可以把這些優勢與大灣區九市的廣闊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科技實力較强等優勢結合起來。事實上,透過推動大灣區協同發展,有助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同時香港也可更充分發揮國家雙向開放的重要橋頭堡角色,將國際聯繫和國際經驗延伸至內地,協助引進外資,也可以與內地的企業共同開拓海外市場和機遇。

  具體而言,特區政府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三方面的主要工作。第一個工作重點就是要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創科領域上,大灣區的資源和優勢非常突出。香港擁有多間世界級的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健全的司法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深圳則是聚集內地創科資源和人才的樞紐。未來坐落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正是港深雙方優勢互補、凝聚科技協作的示例。我們更可利用香港高度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匯聚本港、內地以至全球的創新資源,一方面將國際創科企業「引進來」大灣區,另一方面幫助內地創科企業「走出去」。

  過去一年,我們看到中央在創科方面已給予我們很大支持,包括習主席的親自批示,實現科研資金「過河」,使香港的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可以使用內地的資金進行研究工作。我們亦與國家科學技術部及中科院簽署合作安排和備忘錄,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科研合作,並設立「大灣區院士聯盟」等。這些政策有助締造良好的環境,讓我們的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可以發展創新科技。特區政府會繼續投放資源和推出措施,在吸引、培訓和挽留科研人才方面努力。

  特區政府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為香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促進產業多元發展。而我們第二項的工作重點便是要致力利便本港的優勢產業,特別是醫療和教育方面落戶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人口約7 000萬的區域,其中產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大灣區能提供一個空間,供應土地、人才,讓我們的優勢產業能有進一步開拓的空間。

  現時,廣東省已推出「先行先試」措施,允許香港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在廣東省設立門診部。又例如在金融方面,香港銀行已可在廣東利用試點措施設立異地支行,擴展網點,以及根據相關持股規定在內地設立控股基金管理公司。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區內市場對世界級水平的專業服務需求預期會與日俱增。若我們能把握這個機遇,讓香港的優勢產業更好地落戶到大灣區,一方面廣東省的居民能獲得更優質的服務;另一方面香港的優勢產業也可以拓闊發展空間。

  我們在大灣區建設方面的第三項工作重點就是要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促進生產要素便捷流通,使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人員、貨物、資金、信息的流動更為暢通。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而大灣區建設正好為政策創新和突破提供有利的條件。首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的發展戰略,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同時,我們更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這樣的一個頂層設計。更重要的是,這是首次有兩個特別行政區的首長以成員身分,參與這個中央領導層次、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召開的會議。這能更有效推動城市間的協調發展,以及政策的創新突破。

  我們見到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央政府已陸續出台新的便利措施,當中包括去年九月開始申請的居住證,讓在內地居住滿六個月的香港人依法享有三項權利、六項基本公共服務及九項便利。至於港商十分關心的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中央亦不但將原有的對境外人士的境外所得稅的豁免保留,更將五年期限延長至六年,希望能回應業界的關注與需要。

  此外,內地與香港在去年十二月在CEPA的框架下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協議》),全面落實內地對原產香港的進口貨物實施零關稅。《協議》更設有「粵港澳大灣區貿易便利化措施」專章,訂明珠三角九市要與香港探索快速跨境通關便利方法、定期公布貨物整體通關時間,並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間等貿易便利化措施。這些措施有助減低貿易成本,讓更多香港產品更容易進入大灣區以及內地其他市場。

  特區政府會繼續做好「推廣者」、「促成者」的角色,繼續向各界推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並就如何有效推進大灣區建設聽取意見,使相關措施能更切合社會各界的需要。我們亦會與中央有關部委和廣東省政府溝通,尋求政策的創新和突破,並爭取相關措施的落實。我希望藉着今日的機會,鼓勵大家把握機遇,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最後祝願大家在新一年萬事如意、身體健康、生意興隆、家庭幸福。謝謝大家。



2019年1月26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1時0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