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七題:防止青少年自殺
*************

  以下是今日(一月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恒鑌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防止青少年自殺工作小組較早前向行政長官提交報告(報告)。報告提出13項建議,以優化政府的策略和服務。報告指出,「過量的家課和評估……一直被視為學生的壓力來源」,並因此建議學校致力改善家課質素和提升評估素養。另一方面,教育局在二○○○‍年向學校發出及其後不時更新關於家課和測驗的指引。然而,近日有家長反映,家課及評估過量的問題仍然嚴重。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教育局(i)有何新措施確保報告的建議得以落實,以及(ii)會否再次考慮引入措施,強制學校減少家課及考核次數;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報告所提為每所小學提供一名學校社工的建議何時會全面落實;及
 
(三)鑑於當局為協助學校推廣精神健康及減低學生對求助行為的負面標籤,在二○一六/一七學年推出「好心情@學校」計劃,當局至今(i)分別收到及批准了多少宗按該計劃提出的資助申請,以及(ii)批出的資助總額為何;獲資助活動的詳情及成效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非常重視青少年的成長需要和精神健康,並透過不同政策局/部門之間的協作,以跨界別和跨專業的方式,為有精神健康需要(包括有自殺風險)的青少年提供支援。就教育局而言,我們一直鼓勵學校以「全校參與」模式,透過政策、文化與措施互相配合,由各持份者(包括學校人員、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推廣精神健康,以及識別和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學校的專業人員,包括輔導教師、學校社工和教育心理學家會為有學習或適應困難(包括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和輔導服務。教育局亦積極推動不同的成長計劃及不斷優化學校課程,推廣生命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防止青少年自殺工作小組早前提交予行政長官的報告,提出不少建議。報告雖指出過量的家課和評估一直被視為學生的壓力來源,但亦清楚申明「如適切使用,家課和評估在學校教育中是有用及不可或缺的工具。教育局一直呼籲學校設計的家課能激發學生思考、幫助他們鞏固和應用所學,避免機械式的操練。」大家固然關心學生的壓力,但卻不應該過於聚焦於家課量和測考的次數及成績,而忽略具質素的家課和評估對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所以,報告重點建議改善家課的質素和提升教師的評估素養。
 
  就陳恒鑌議員的提問,我現答覆如下:

(一)家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激發思考,加強對課題的理解,建構知識。家課絕對不應過量,更不應是無意義和機械式的抄寫/操練。教育局一直強調家課的質比量更為重要。我們不贊同簡單地將家課等同於學習壓力,而抹煞有質素家課正面的教育功用,這可能會誤導學生及公眾,長遠而言,更會影響整體的教育成果。事實上,教育界普遍認同家課在學與教的過程中有其正面的教育功用,可助學生溫故知新,鞏固學習。
 
  評估是搜集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佐證,可作為審視課程和學習成效的參考,有助修訂課程和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學習。評估並不等於考試,它可以是小測、專題研習或日常課業的持續評估。學校需按校情和學生需要,訂立合適的評估政策,並適時向家長闡述有關安排。
 
  為提升學校領導人員和教師的評估素養,以助他們設計有質素的評估課業、善用評估資料,以及與家長適切溝通,我們會持續為學校提供有效的支援,包括舉辦教師專業培訓課程,並推介學校良好措施;進行學校探訪和視學等,了解學校執行有關政策的情況,並給予回饋;適時檢視及更新有關通告、課程文件。此外,我們會繼續就家課和評估事宜與各辦學團體和學校議會保持溝通。
 
  我們認為不宜就家課量及測考次數為學校訂定「一刀切」的硬指標/指引,應讓學校和教師按校本情況和學生的學習需要專業地配置家課,和訂立相關的校本評估政策。如個別學生有學習困難,學校和教師亦應與家長溝通,調適家課及評估安排。
 
(二)教育局由二○一八/一九學年開始,在公營小學實施「一校一社工」政策。新措施是在「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的基礎上,給予學校更多的資源,目的為確保每所公營學校有最少一名具專業資歷的駐校註冊學位社工,以進一步提升整體的輔導服務質素。
 
  現時沒有聘用學生輔導教師的學校,教育局會提供三年過渡期,讓學校在二○二一/二二學年前轉用「一校一社工」政策下的「新資助模式」。在二○一八/一九學年,約半數公營小學選擇轉用新資助模式,而目前八成以上公營小學有聘用註冊社工。如學校需更長的時間處理現時學生輔導人員的人事安排,而未能在三年的過渡期後轉為採用新資助模式,可與教育局另行商討。
 
  教育局會繼續檢視學生輔導及社工服務的合作模式,並會與業界一同探討各種可行方案,讓學校可以最佳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社工及輔導服務。
 
(三)由教育局和衞生署合辦的「好心情@學校」計劃主要是透過「與人分享」、「正面思維」和「享受生活」三大元素,讓學生參與推廣心理健康,並建立正面文化,培養學生對求助持接納態度,以及提高學生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了解,以應付不同挑戰。配合「好心情@學校」計劃的推行措施之一,是優質教育基金(基金)接受學校、非政府機構及大專院校等提交計劃書,透過申請程序較簡易的微型計劃,獲取額外資源,以推行相關的活動,當中包括一系列提高學生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了解,以及增強他們處理困難的能力的活動。計劃同時提供教師培訓,讓教師掌握相關技巧以識別及支援抗逆力較低的學生。由二○一六年九月至二○一八年十一月,基金共接獲900多項有關申請,當中約740項申請已獲批准,撥款金額超過一億四千萬元。學校會透過不同方法,包括前後測、聚焦小組面談和問卷,評估計劃推行的成效。教育局亦會安排訪校、觀察活動的進行及與學生面談,以及舉辦學校良好措施經驗分享會等,檢視計劃的進展。整體來說,學校能夠透過相關活動推廣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學生和教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亦有所提升。



2019年1月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2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