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十一題:推廣本地文化遺產
****************

  以下是今日(一月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劉業強議員的提問和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市民向本人反映,多條歷史悠久的新界鄉村不單有眾多具保育價值的建築物,亦一直承傳着多項習俗(例如食盆、點燈、打醮及舞麒麟)。然而,自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廳新界文物館於二○一六年六月關閉後,政府未有在公共博物館內推行旨在推廣新界文化遺產的項目。另外,屏山文物徑及龍躍頭文物徑的遊客人數多年來沒有顯著增長。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每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三棟屋博物館、屏山鄧族文物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的營運開支及入場人次分別為何;
 
(二)過去五年,每年就屏山文物徑及龍躍頭文物徑舉辦的導賞團數目及參加人次分別為何;
 
(三)過去三年,每年古物古蹟辦事處用於修復和維修新界文物建築的開支,以及有關工程項目的詳情為何;
 
(四)有否制訂短中期的計劃,在公共博物館內設立常設展廳,或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及內地/海外博物館協商共同策劃展覽,以推廣新界傳統文化習俗;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五)有何措施提升位處偏遠地點的博物館及文物徑的吸引力,讓更多市民認識新界傳統文化習俗;及
 
(六)鑑於行政長官在本年度《施政報告》公布,政府會撥款三億元用以加強保護、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有關工作的詳情為何;有何具體計劃向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新界鄉議局、各鄉事委員會及區議會宣傳有關工作,並協助缺乏經驗的項目傳承人保護及推廣非遺?

答覆:
 
主席:

  香港特區政府一向重視保存新界的傳統習俗,亦有通過不同的方法向市民推廣相關的文化遺產。就劉業強議員問題的各部分,我們的回覆如下:
 
(一)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三棟屋博物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和上窰民俗文物館在過去五年的營運開支(不包括員工薪酬)及入場人次分別載於附件一及二。
 
(二)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為本地註冊慈善團體、非牟利機構及學校等提供免費文物徑導賞服務。過去五年(二○一四至二○一八),古蹟辦為他們提供了1 060次屏山文物徑導賞團及191次龍躍頭文物徑導賞團,參加人數分別為29 722及5 178人次。
 
(三)古蹟辦在二○一五/一六至二○一七/一八三個財政年度,為位於新界私人擁有的法定古蹟進行並已完成修復和維修工程的項目及開支,詳列附件三。
 
(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轄下博物館一直致力推廣香港傳統文化遺產,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的其中一項展示是新界文化遺產,當中包括主要民系的傳統生活模式、習俗、信仰和節慶活動。同時,另外三所康文署博物館,包括三棟屋博物館、羅屋民俗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是由原來的客家村屋改建為公共博物館,館內展示客家人昔日的生活方式。另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中心於二○一六年在三棟屋博物館成立,專門用作非遺項目的展示和教育中心,當中不少項目突顯新界文化遺產,顯著的例子包括客家舞麒麟、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宗族春秋二祭、天后誕等。西九文化區的設施將於未來幾年相繼落成,康文署也歡迎有機會合作推廣傳統文化。
 
  康文署轄下博物館和非遺辦事處會繼續推廣香港的傳統文化遺產,並與內地及海外博物館合作舉辦外訪展覽,最近的例子包括於二○一八年十二月至二○一九年一月期間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展示20個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當中包括與新界傳統文化相關的項目。
 
(五)康文署不時在地點偏遠的小型博物館舉辦與香港傳統文化有關的教育及推廣活動,以增加其吸引力及公眾認知程度,當中包括示範和工作坊,以及透過學校文化日安排學生參觀。為進一步推廣小型博物館及歷史建築,康文署亦會舉辦特別節目,例如於二○一七年在羅屋民俗館、三棟屋博物館及王屋村古屋等舉辦「邂逅!老房子」藝術計劃,以及在「香港博物館節2017」期間舉辦一系列的節目,好像「邂逅」王屋音樂會,以及帶領參觀者走訪不同區域博物館的「漣遊博物館」。
 
  古蹟辦與元朗屏山和粉嶺龍躍頭村民代表合作無間,並經常就屏山文物徑和龍躍頭文物徑沿線歷史建築的修繕,以及開放和配套設施等事宜商討。古蹟辦近年在元朗屏山村民支持下,把修繕後的仁敦岡書室和達德公所納入屏山文物徑,並開放予公眾參觀,以加強屏山文物徑的吸引力。古蹟辦日後將繼續與村民合作,在文物徑舉辦考察和導賞活動,以加強公眾對歷史建築和在歷史建築舉行的傳統節慶的認識,例如祭祖、點燈、太平清醮等,從而增加文物徑的吸引力。
 
(六)得到了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撥款批准,康文署會利用三億元的撥款推行一項新的非遺資助計劃,推動社區參與和加強對香港非遺的保護、研究、教育、推廣和傳承,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重視。非遺資助計劃將支持社區團體和非遺項目傳承人舉辦或與署方合辦的方案及活動。計劃的主要資助對象包括本地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或傳承團體、擁有本地非遺項目方面的技術和知識,或傳承其儀式和傳統的個人或團體、研究本地非遺的文化團體或學術機構,以及向公眾推廣本地非遺項目的個人或團體。
 
  申請資助的方案或活動必須屬非牟利性質。凡香港居民、認可慈善機構、認可非牟利機構、本地社團組織及本地專上教育機構均可向計劃申請資助。非遺辦事處將會設立相關網頁,並舉辦簡介會介紹資助計劃的詳情。如個別非遺傳承人及社區機構未必具備申請資助所需的知識或經驗,非遺辦事處會因應情況提供所需的意見或協助。



2019年1月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