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出席行政長官傷健共融高峰會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出席行政長官傷健共融高峰會致辭全文:

各位關心殘疾人士事務的朋友、各位嘉賓:

  早晨,非常歡迎大家,特別是一眾殘疾人士朋友,抽空出席今日的高峰會。就重要的政策範疇舉行「行政長官高峰會」是我上任後施政風格的重要一環,而今日的「傷健共融高峰會」已是我上任後的第四次。早前我們就香港的稅務新方向、香港的扶貧工作和香港的優質教育分別舉行了「行政長官高峰會」,而我亦預告踏入2019年我們將就着兩個同樣重要的議題,即青年發展和香港的創新科技舉行「行政長官高峰會」。

  本屆政府致力建立一個關愛共融和富包容性的社會。我一直都很關心殘疾人士事務,這或許與我2000年時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的工作有一定關係。事實上當時社署內外都有一個講法,就是我對殘疾人士無論在資源分配、服務增長、甚至是出席活動方面,都特別上心,甚至有些偏愛。我今日會圍繞四個我在社會政策的施政理念,與大家分享我們在傷健共融上的工作,這四個理念分別是愛護兒童、支援家庭、鼓勵就業和尊重選擇權。

愛護兒童

  兒童是香港的未來,兒童健康成長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第一個要與大家分享的是現屆政府在愛護兒童方面的措施。我在競選政綱承諾會考慮在政府內成立一個高層次的「兒童事務委員會」,聚焦處理兒童在成長中面對的問題。為親自落實這個建議,我亦在去年九月成立一個籌備委員會,由我親自主持,今年5月31日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高層次「兒童事務委員會」便正式成立。初期工作計劃的其中一個重要議題,便是兒童的教育需要。

  在我當社署署長期間,有一類服務使用者最觸動我心,他們就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及早識別、適時介入」是政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服務與支援的政策方針。我從上屆政府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便一直統籌跨局跨部門在學前康復服務的工作,大家或許記得,在2015年11月同樣在這裏我們公布推出「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這是一項在社福界、甚至是跨界別可算是前所未有新服務模式,通過非政府機構統籌的跨專業團隊提供到校、到幼稚園的康復服務,讓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可在學習黃金期盡早獲得所需的訓練。

  這個試驗計劃成效顯著,獲家長和幼兒老師充分肯定,我和我的同事亦感到十分欣慰。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已於上個月常規化,服務名額亦由約3 000個增加至約5 000個,並會於2019年10月進一步增加至7 000個。我在上一份《施政報告》已表示,如果需要增加多於7 000個名額,特區政府會盡量提供,以達致「零等候時間」這政策目標。為進一步加強有關服務,社署會增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專業及支援服務,包括增加跨專業服務團隊的言語治療師及社工的編制,以及設立流動訓練中心。

  好的服務也仍有改善的空間。受惠於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家長曾向我表示,擔心他們的子女在升讀小一後未能馬上適應。因此,我已要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聯同教育局局長,探討如何為有特殊需要兒童在升讀小一時提供更適切的銜接和支援服務。同時,教育局及社署已於本學年起加強學前康復服務營辦機構與小學之間的資料傳遞機制,讓小學在有關兒童入學時了解其特殊需要及在幼稚園接受康復訓練後的表現和進度,從而為他們提供更適切的支援。

  我亦聽到一些家長擔憂其有特殊需要跡象的子女正輪候評估而未能受惠於到校服務。為此,我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宣布,社署會通過獎劵基金推行試驗計劃,為有特殊需要跡象並正輪候評估的幼兒提供支援。此外,為及早識別及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政府會在2018/19學年推出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分階段為全港700多間資助幼兒中心、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合共約15萬名學前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社工服務。

  本屆政府成立之初,為了改善特殊教育,我已在不同類別特殊學校增加教師和專職醫療人員人手及資源,並由本學年起,改善特殊學校的學校護士及社工人手編制。在融合教育方面,我亦已回應家長及業界的訴求,由2017/18學年起分階段在公營普通學校將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的職位恆常化。我亦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宣布,由2019/20學年起於取錄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公營普通學校提升統籌主任的職級至晉升職級,讓統籌主任更有效履行學校內的領導職責。教育局亦會由2019/20學年起重整學習支援津貼、小學加強輔導教學計劃和融合教育計劃,按學生需要提供常額教師職位和津貼,讓學校有更穩定的教師團隊和可靈活調配的額外資源,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此外,教育局會進一步擴展「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及由2019/20學年起,分三年在公營普通中小學開設校本言語治療師職位,協助有需要的學生發展溝通和語言能力。以上針對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的措施涉及每年八億元的額外撥款,但正如我多次強調,教育的開支是政府為未來最好及最值得的投資,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的投資是更物有所值的,因為能夠在早期投入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將會減少日後他們對於康復服務的需求。

支援家庭

  家庭是社會組成的重要元素,對兒童健康成長及殘疾人士在社區生活的重要性是無容置疑的。考慮到不少殘疾人士於制訂新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方案》)諮詢期間,表示希望繼續在家生活以期減少或盡量延後入住殘疾人士院舍的意願,我在新的《方案》完成前,已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宣布,加強對殘疾人士及其家庭提供社區支援服務,讓殘疾人士可選擇繼續在社區與家人一同生活,並同時減輕其家人的壓力。

  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能有效強化對居住在社區的殘疾人士的支援及妤緩殘疾人士的家人/照顧者壓力。政府將增設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的數目,由現時16間增加五間至21間,及加強康復訓練服務,以提升中心的服務容量及質量。

  鑑於自閉症人士的特殊服務需要,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社署會將一個支援自閉青少年的先導計劃常規化。社署其後設立了兩間自閉人士支援中心,為自閉症人士及其家長/照顧者,及為自閉症人士提供服務的康復單位及相關的前線員工提供支援。第三間中心計劃於2019年3月底前成立。我已宣布進一步把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由三間增加至五間,分佈於香港、九龍及新界,並會增加原有中心的人手,以加強支援自閉症人士及其家長/照顧者。

  到戶的家居服務,亦是另一個可讓殘疾人士繼續留在家居的重要措施,包括個人照顧、護理及康復訓練服務,這可有效改善殘疾人士的生活質素及減輕其家人/照顧者的壓力。社署會透過新增及調撥現有資源,把到戶家居照顧服務的名額由現時的4 000個增加1 800個至5 800個,並提升到戶家居照顧服務的交通支援。

  作為一個照顧過小朋友的過來人,我明白有殘疾孩子父母的擔憂和勞累。因此,政府在提升為有特殊需要兒童提供的服務的同時,亦關注對家長和親屬的心理和他們日常的需要以及為他們提供的支援。社署會把殘疾人士家長及親屬資源中心,由現時的六間陸續增加至19間,為這些家長提供一個集中的地點讓他們交流經驗及互相幫助。為加強對少數族裔家庭提供的社區支援,社署會於其中五間殘疾人士家長及親屬資源中心設立少數族裔專屬單位。

鼓勵就業

  鼓勵就業是我的社會政策的施政理念,這不是因為我們想節省資源,而是香港人一向都重視自力更生。殘疾人士希望透過就業,能夠盡展所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值得我們認同和支持。

  我在出任社署署長期間推出了5千萬元成立的「創業展才能」社會企業計劃,讓非政府機構可以透過政府撥款成立各類型的社企,例如餐廳、蔬菜工場、洗車店等,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機會。計劃下的業務項目累計共創造了約850個專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職位。為鼓勵非政府機構為殘疾人士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我們去年向「創業展才能」計劃再注資1億元,並將每項業務的最高撥款資助由2百萬元增加至3百萬元。「創業展才能」計劃的總注資額到目前為止已經達到為2億5千萬元。

  另一方面,勞工處的「就業展才能」計劃透過職前培訓及向僱主提供津貼,鼓勵僱主聘用殘疾人士並提供適當培訓及支援,及委任指導員,以促進殘疾人士的就業機會。勞工處在今年9月1日推出加強措施,延長工作適應期及提高每月的津貼額上限。在新措施下,僱主每聘用一名有就業困難的殘疾求職人士,可獲發的最高津貼額為51,000元,較原本的津貼額增幅超過四成半,而最長津貼期亦由八個月延展至九個月。

  為鼓勵殘疾人士持續就業,社署透過關愛基金於2016年10月推出了一個試驗計劃,為領取高額傷殘津貼並獲聘於有薪工作的殘疾人士提供津貼,在符合入息等要求的情況下,提供每月5,000元的額外津貼以聘請照顧者協助其日常生活,包括在辦公地點的活動。此外,為協助精神病康復者公開就業,社署於2016年推行朋輩支援服務先導計劃,並於2018年3月底把朋輩支援服務常規化,共涉及40個全職職位。服務除透過裝備精神病康復者擔任朋輩支援者以支援其他有需要的康復者及加強公眾人士對精神病康復者的接納外,亦希望透過向朋輩支援者提供就業輔導及支援,幫助他們在公開市場就業,包括在非政府機構或公開市場的其他職位。

  對於尚未能公開就業的殘疾人士,社署透過不同的職業康復訓練服務,讓有不同殘疾程度和需要的殘疾人士,在特別設計的訓練環境接受適切的訓練。政府留意到持份者在制訂新的《方案》期間就庇護工場服務模式提出意見,事實上在一次立法會答問大會中,亦有議員就目前庇護工場的服務提出了一些意見,包括庇護工場一方面越來越多服務使用者因老齡而未能受益於現有的職業康復訓練;另一方面庇護工場的輪候人數越來越多。勞工及福利局與社署會探討現時職業康復服務系統的優化空間,包括在系統下老齡化服務使用者的訓練及照顧需要,以探討建立職業康復訓練階梯,讓適齡的殘疾人士通過庇護工場或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等過渡性的職業訓練,日後可以參與輔助就業及公開就業。

  就最近大家十分關心的觀塘展亮技能發展中心的未來安排,我都想講幾句話。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其實日前已交代了政府的最新想法,而我亦強調我們藉着這個重置的計劃提供更加好的服務,更佳的設施和需要做到無縫的銜接。政府審視了現時為殘疾人士提供職業訓練服務的不同模式後,會邀請職業訓練局考慮提供加強版的綜合職業訓練及技能發展服務。我們心目中的加強版服務將揉合現時綜合職業訓練中心及展亮技能發展中心服務的優點,為殘疾人士提供與時並進的職業訓練服務及優化的就業支援。視乎職訓局的意願及其對推行新的服務模式的評估,政府會為職訓局在市區內重置校舍。我相信這是一個雙贏的方案。

  「創業展才能」計劃下的社會企業對為殘疾人士創造就業機會貢獻良多。但我聽到不少社會企業表達在發展業務時面對其中一個困難就是找地方。為支援社會企業的發展和非政府機構提供社會服務,推廣關愛文化,政府內部最近完成了一個檢討。在檢討之後,我們制定了一套名為「關愛社會的租務政策」,英文是socially caring leasing policy。在新安排下,政府產業署日後出租政府物業時,會優先出租予獲相關政策局或部門支持的非政府機構及社會企業,當中包括「創業展才能」計劃的參與機構。新的安排可能會令政府少收租金,但這不要緊,最重要是能夠符合到社會企業的需求,令他們的項目能夠順利開展,為傷殘人士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個新安排會在2019年起,在有關物業出租時逐步推行。

尊重選擇權  

  最後一個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施政理念是尊重選擇權。為協助殘疾人士選擇有質素地獨立在社會活動和生活,政府致力推廣將創新科技應用於殘疾人士方面,從而維持或提升他們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減輕他們的護理人員及照顧者的負擔和壓力。為此,政府將於下月推出十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接受為殘疾人士或長者提供資助院舍或社區照顧服務的非政府機構及私營機構申請資助,以購置、租借或試用科技產品,例如接載殘疾人士上落樓梯的樓梯機及訓練殘疾人士活動及功能能力的虛擬實景電腦輔助康復訓練系統等。預計超過1 260個康復及安老服務單位可申請資助。現在於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正正是政府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辦的一項旗艦活動,目的是推動科技的應用及以創新的方式提升長者及殘疾人士在小區和院舍的生活質素。博覽暨高峰會於今個星期四開始,一直到明天結束,我鼓勵大家在高峰會之後去參觀,我本人亦稍後會到場參觀。

  為了尊重殘疾人士在社區生活的選擇,政府一直致力推動無障礙環境。我在今年《施政綱領》公布的其中一項新措施,便是透過進行顧問研究,參考海外城市的通達設計標準及做法,檢視香港社區及生活環境,以制定消除障礙的策略,讓殘疾人士可無障礙進出;並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包括通過應用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勵計劃及專題培訓及教育等措施,以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社區及生活環境的通達程度。

  為讓殘疾人士有接觸文化及藝術的機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一直致力加強與藝術團體及場地夥伴的合作,為殘疾人士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舉辦共融文化及藝術活動。

  鼓勵殘疾人士積極參與藝術和創作活動,是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的有效途徑。我在去年的《施政綱領》宣布設立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預留2億5千萬元作為資本用作投資,以投資回報資助非牟利團體向殘疾人士提供或舉辦藝術項目。我們希望透過基金資助非牟利團體向殘疾人士提供或舉辦項目,協助殘疾人士增進藝術知識和培養對藝術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潛能;以及培育擁有優厚藝術潛質的殘疾人士追求卓越或發展個人事業,計劃將在明年第一季內推出。

  殘疾人士跟普通市民一樣,都可以學習和欣賞藝術,以及參與藝術創作。殘疾人士透過藝術創作或表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念,更能建立個人的自信和能力。待會大家可以從專題討論中聽到兩位展能藝術家分享他們在藝術發展方面的經驗。我剛才談到有關文化藝術的參與和服務,其實亦同樣適用於體育活動,尤其是今日的主持人之一就是我們的精英運動員,我們會在培育和推廣精英運動方面繼續努力。

結語

  最後我想指出,構建一個傷健共融的社會,是需要各方的努力,包括政府、社福機構、商界及社會各界人士。我希望能透過民官商跨界別的合作,把香港建設成一個傷健和諧共融的社會。

  最後再次多謝大家,在一個周六的早上出席今日的傷健共融高峰會。我歡迎大家在稍後的互動環節踴躍發言,我和我的幾位同事會一直留在這裏聽大家寶貴的意見。多謝大家。



2018年11月24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4時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