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六題: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國鈞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教育局自二○一四年起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以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此外,行政長官在本年度的《施政報告》宣布,將於二○一九至二○二○學年起向公營中學提供額外資源,以支援非華語學生使用中文學習中國歷史(中史)。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中史科自本年九月起成為初中必修科,教育局由本學年開始至今收到多少宗教師因在向非華語學生教授中史時遇到困難而求助的個案;有何即時的措施協助該等教師解決困難;

(二)「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專責委員會」自今年五月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討論結果,以及制訂了哪些支援措施;

(三)鑑於有教師指出,市面上的中史科教材均為華語學生編製,因此不適用於文化背景與中文程度與華語學生有別的非華語學生,以致學校需自行編製供非華語學生使用的教材,並在教授時輔以英文解說,教育局現時有否就編製該等教材向學校提供協助;

(四)教育局有否制訂專為非華語學生而設的中史課程大綱及學習/考試評估指引;若否,原因為何;及

(五)教育局有否就學校可如何利用上述的額外資源向非華語學生提供支援,向它們發出指引?

答覆:

主席:

  二○一七年《施政報告》宣布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讓所有中學生均能整全及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非華語學生是香港的一分子,應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他們身處的社會發展及文化特色,欣賞及尊重不同歷史與文化的承傳,融入華人主流社會中,這對他們將來在本地升學及就業,甚至到內地發展亦有幫助。

  教育局明白非華語學生因語言及文化上的差異,在學習中國歷史時可能遇到困難,因此教育局提供彈性讓錄取這些學生的學校可在教學內容、教學法及評估等方面調適,靈活設計校本課程及採用多元化教學策略,如以故事形式教授歷史,採用視聽媒體等非文字性質的教材,或採用英語輔助教學,以及運用教育局已發放的「推動中國歷史及文化的一筆過津貼」,開發適切的教材或組織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提升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與效能。教育局已透過簡報會和其他渠道通知學校。

  就張國鈞議員問題,現答覆如下:

(一)由本學年至今,我們間中會接到教師的電話或電郵,與我們商討有關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安排,教育局已即時透過電話、電郵、安排會面及訪校等,了解學校的需要並提供建議。我們並安排有教授非華語學生經驗的借調教師參與支援,與這些學校分享教材及教授非華語學生的經驗,釋除了教師的疑慮。據我們紀錄,相關的查詢只有八個。

(二)至(五)教育局於二○一七/一八學年成立「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專責委員會」(專責委員會),向學校提供學與教策略、課程調適等方面的建議。專責委員會根據二○一八年五月公布的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大綱進行討論及調適,調適後的課程大綱會交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考慮,獲批後會盡快提供予學校參考使用。專責委員會同時成立工作小組,就支援策略及措施提供建議,如進行試教、製作樣本教材及設計相關學習活動,以及製作中英對照歷史詞彙表、編纂教學手冊,亦會聯絡其他機構/組織,如香港歷史博物館,提供雙語的歷史學習資源。

  教育局會協同專家學者為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及教師提供更多適切的專業支援,包括安排(一)具豐富經驗教授非華語學生的教師開放課堂,讓有需要的教師進行觀課;(二)製作教材工作坊,設計適合非華語學生的教材;(三)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如電子學習、考察、參觀、比賽、戲劇表演等,以提升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教育局的校本支援服務,亦會繼續支援教師因應校情而調適課程及設計教學策略。

  教育局會透過通函及其他渠道讓學校知悉各項支援措施。與此同時,為支援非華語學生使用中文學習中國歷史科,教育局計劃向有錄取非華語學生的本地公營及直資中學發放額外撥款。每所學校會於二○一八/一九及二○一九/二○學年獲撥合共十萬元。撥款經立法會通過後,教育局便會向學校發出通函,詳細說明有關津貼的事宜。
 
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0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