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出席「『國際貿易 香港經驗』論壇--新領域 新科技 新模式」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日(十一月六日)在上海出席「『國際貿易 香港經驗』論壇--新領域 新科技 新模式」的致辭全文︰

  各位來賓、各位香港來的朋友、上海的朋友、內地的朋友,你們好。我非常榮幸今天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博覽會)這個場合,這個對國家非常重要的場合上,用「香港 進」作為主題,跟大家分享經驗。
 
  今天的論壇主題是「國際貿易 香港經驗」,我相信你們到來,最想聽的是接下來其他主講嘉賓的演說,分享香港在國家貿易發展中的一些具體經驗;但容許我作為香港特區政府的代表,把香港在國家的發展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論壇的開場發言。
 
  香港參與國家這次博覽會,使用「香港 進」,英文是「Hong Kong In」作為主題。這不單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標誌,過去一年,我們在準備參加這個博覽會時,我們不是一開始便把設計意念交給廣告公司去做設計,或是交由其他工作層面的同事去設計香港地區展示區,而是利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方法先作構思。這個方法著重的不在最後的結果,而是在中間的過程中,可以把有機會參與的不同代表聚集起來,討論怎樣參加這個博覽會。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很自然會回顧香港在國家貿易發展中所擔當的角色。我們用了「香港 進」三個字,用最簡單的方法表達香港在國家經貿發展中的地位。當然,我們一定要說明是「香港」,因為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是一個特別行政區;但「進」是有特別的意思的。
 
  昨天行政長官向習近平主席介紹香港地區展示區的時候也說過,「進」有三個意義:第一個就是香港的「位置」。國家很多對外或者是從外地輸入到內地的貿易都是通過香港,這是香港的地理和經濟位置。有一點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香港的優勢不單是地理位置,不單是作為國家的南大門,不單是因為香港有一個很好的港口和基建,而是還有一個國家給予香港在憲法上很重要的地位。香港特別行政區有別於其他內地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可以按照《基本法》第116條及第151條,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國際貿易組織,譬如說香港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獨立成員,我們也是一個單獨的關稅地區,可以直接與其他地方進行貿易談判,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等。可以說這些優勢不單是一些看得見的,也包括一些看不見,但對商業社會來說很重要的條件。我們是進入國家的大門,也是一個重要的樞紐。

  第二是進步、進階和提升台階的意思,這跟國家的進步也有關係。過去四十年來,香港把握了國家幾個重要的機遇,一同進步。這進步不是指我們多做一點或國家跑快一點,而是指兩方面同步、同樣進步。
 
  第三,在今天國際貿易形勢中最重要的是,國家包括香港面對國際之間不同時間的經貿挑戰時,要怎樣去面對。簡單來說,「香港 進」說明了我們的態度。在國際經貿發展之中,香港只會「進」而不會退,這正如國家主席今午在國際場合裏說,中國的經貿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來越開放,這也是香港一直以來的取態。無論是我們參加國家今年這個最重要的進口博覽會、我們擔當的角色、我們過去走過的路,還有我們怎樣面對未來,我們的立場都是「進」。我剛說過,香港不單是一個擁有七百萬人口的城市,我們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正好證明了在國際貿易、自由貿易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是指國家跟香港是一個共同體,我們能為國家服務;但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指其他外國企業可透過在香港投資營商,跟內地做生意、交流,外國資本也可以透過香港去做。這說明香港的名聲就是來自國際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這好處不是單單由一方去獨享,而是與所有參與的一同分享。
 
  國家於一九七八年推行改革開放,今年是四十周年。四十年來,最明顯看到的是香港周邊的地區,尤其是深圳,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內地最發達的城市,人均收入是全國中最高。此外,國家改革開放,香港人成為進入內地市場的第一批人,正如在座很多位就是在一九七八年國家開放的時候開始在內地做生意,把生產線投放到內地,利用這裏的土地和較低人工的優勢;與此同時,我們也為內地帶進了生產和營商的經驗,協助開拓了很多市場。在這四十年來,香港跟國家在共同發展上有一個很好的成績表,國家過去四十年GDP(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約為二百二十倍,我相信這在全球和人類歷史中,是非常不容易達到的,可算是一個紀錄;當中人均GDP的增長更是一百五十倍,包括把超過幾億人從貧窮線提升過來。香港也有很多改變,我們四十年前原是一個生產基地、世界工廠,但是在短短十至十五年間,香港也因為進入內地巿場而改變了自己。你可以說這是一個改變,也可以說是一個進步,中間我們也面對很多挑戰。但總的來說,香港在這個過程中不單是一個「貢獻者」,也是一個最大的「受惠者」。
 
  這個機遇不單只出現一次,二十年前,大概於九十年代後期,國家討論是否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世貿),香港作為世貿成員之一,當然歡迎並推動國家進入世貿。在這第二個浪潮中,香港也發揮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香港從生產業轉型到服務業,從投資者轉型到專業服務的提供者,把整個內地市場連接至世界市場,這個過程跟一九七八年的第一個浪潮相比,可能當中內地的進步較香港的進步更大。內地的服務業在過去二十年增長相信超過十五至二十倍,香港的服務業雖然也有增長,但在量方面沒有這麼大的增長,但是我們仍然選擇循這個進步的路線去把我們的專業服務提升。今天香港的專業服務不單提供高端服務,不單是與國際接軌,還可以把國際的經驗與內地的需求連接起來。全球有很多個專業服務中心,包括金融方面,有倫敦和紐約等,但最能夠了解國家的需要、能夠了解亞洲區整體的發展情況、能夠把國際最好的東西與內地市場連接,就只有香港。香港是最好的平台和商業樞紐。
 
  二十年前國家進入世貿時,對外貿易整體來說,作為一個經濟體,在全世界佔第十一位。今天,以對外貿易計算,國家是全球第一,短短二十年由第十一位攀升至世界前列。至於香港,二十年前的排名是第七位,今天還是第七位,可以說我們沒有太大的進步,但是我們仍然可以保持這個位置,尤其是今天經貿這個「大餅」比起二十年前的改變是翻天覆地的。我們的排名雖在同一位置,但國家仍然是我們的最大貿易夥伴。國家進口貨物方面,有百分之十五是通過香港的,而香港今天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進出口貿易是與國家有關,所以雖然香港的排名不變,但是量和份額是越來越大。

  第三個最大的機遇就發生在今天,過去五年國家積極倡議「一帶一路」發展,今年還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定為重點政策,兩者給予香港第三個而且是更大的機遇。跟過去一樣,我們要配合國家、共同發展、往外面走,擴大國家在世界貿易舞台上的地位。在這個新的機遇中,香港當然不會退,還要繼續努力。稍後你們便可以聽到馮國經主席分享他豐富的國際金融經驗,還有銀行家、企業家和法律方面的專家,會從不同方面討論。
 
  最後,昨天我聽到習主席在進口博覽開幕發言總結的時候用大海作為比喻,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在風雨過後,大海還在。這令我想起在九月底的時候,我跟二十位企業家到美國首都華盛頓訪問。那時候大概是中秋節,中美雙方採取新一輪的關稅措施,是中美貿易關係的一個新低點。在美國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個美國智庫Atlantic Council(大西洋理事會)舉辦的論壇。當時我在會議上發言時也用了一個差不多的比喻 :以全球氣候來說,由於地球的轉動,有些風總會由一個方向吹到另一個方向,好像香港一樣,夏天時吹西南風,冬天時吹北風,外國人叫這個做Monsoon。西方人說風是從地球某一個位置,從一個定向吹向一個共同的方向,用英文來說就是trade wind「貿易風」。為什麼說是「貿易風」?因為風通常在同一時間有一個固定的方向。中西歷史上很多商人利用這個「貿易風」揚帆出海,共同謀生,共同去做貿易。這個「貿易風」不單只是一個國家,一條船或一個民族會利用,而是大家會有來有往,利用大自然的共同風向去進行貿易。
 
  當時我也說過,出海開段,我們當然會利用當時的風向prevailing wind,但出海後、期間一定有風風雨雨。當有風風雨雨的時候,我們可以作出什麼選擇?我們會否因為大風大雨,就會停止出海?或者是我們在大海中心時會棄船跳海,不理會其他人?還是我們同坐一條船,一起迎浪而上,迎難而上?我相信這就是今天國際間不同地方區所面對的共同挑戰。
 
  國家舉行進口博覽會,正正說明國家的門越來越開,也證明香港過去幾十年來所採取的位置、功能、角色,還有我們的態度,也是只有「進」,沒有「退」。我相信今天會有很多專家會分享他們的經驗,我希望大家可以利用今天的時間,多多交流,多認識香港,也希望在往後的日子在香港或其他場合再見到大家。謝謝!



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20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