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教育局局長在《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有關教育範疇措施記者會開場發言(附圖/短片)
*******************************************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日(十月十一日)在介紹《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有關教育範疇措施記者會上的開場發言:
 
  各位傳媒朋友,大家好!讓我借今日機會簡單介紹一下二○一八年《施政報告》內有關教育的一些新措施。

  特區政府深信,政府在教育的開支是對未來發展最有意義的投資。今年《施政報告》體現了政府對教育的理念,當中亦吸納了去年成立的幾個專責小組的意見。在此,我向各持份者致謝。
 
  在高教界研究工作方面,政府決定全面接納檢討研究政策及資助專責小組的建議,推出一系列措施,目標是促進研究文化及造就人才,鼓勵高教界與業界合作,協助推動各產業蓬勃發展和科技創新,使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首先,我們會向研究基金注資200億元,預計每年新增約8億元投資收入,大幅增加專上院校的研究撥款,支持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推出的「研究影響基金」,以持續資助具社會影響力的研究項目,並為研資局的協作研究計劃提供額外撥款,以鼓勵跨院校/跨學科協作。現時,研究基金內不同款項所產生的投資收入只可用於一些指定用途,我們建議取消上述的運用限制,讓研資局在完全滿足不同計劃的原來目的後,可彈性調配尚餘的可用款額,以應付其他計劃的需要。
 
  第二,政府已預留30億元,為本地學位頒授院校設立為期三年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推動私營機構向研究界提供研發開支和捐款。計劃既為高教界開拓更多研究經費來源,同時鼓勵業界與高教界合作進行研發,加強高教界研究對社會的影響力。連同向研究基金注資200億元,有助實現專責小組提出的建議,倍增政府提供的競逐研究資金,由現時每年約20億元大幅增加至40億元。
 
  第三,政府已預留約每年1億9千萬元的經常開支,以支持研資局增設三項恆常的傑出學者計劃,包括「博士後獎學金計劃」、「研資局研究員計劃」和「研資局高級研究員計劃」,促進研究生態的持續發展,令學者可以專注於研究工作。
 
  在基礎教育方面,行政長官說過:「我們要對老師好一點。」教育局致力營造一個穩定、關懷的教與學環境,我們將會推出一系列措施讓學與教更具啟發性和滿足感。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兩項直接惠及教師團隊的措施。第一,政府會在2019/20學年於公營中小學一次過把超過9 400個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涉及額外撥款約每年15億元。第二,教育局同時會為公營及直資學校提供額外資源,讓學校聘用額外行政職級人手,從而減少教師和校長的行政工作,讓他們可以更專注教學。措施涉及的額外支出約每年5億7千萬元。
 
  在學習和照顧學生方面,教育局建議由2019/20學年起,每年撥款約9億元,向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發放全新及恆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以支援學校推展全方位學習,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全人發展。此外,教育局同時會重整各項融合教育資助計劃及擴展「學習支援津貼」,包括倍增第三層支援津貼額,以及提供常額教師職位,加強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此外,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職級將因應校內SEN學生的數目提升至晉升職級,而我們亦會繼續擴展「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和提供更全面的校本言語治療服務。以上優化融合教育措施的額外開支每年約為8億元。
 
  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我們會按取錄人數,分三個級別提供額外資源予公營普通學校,協助學校加強支援有關學生,幫助他們適應不同學習階段及融入校園生活。在幼稚園方面,我們更會因應非華語學生的總數,按五個層階優化資助,幫助非華語學生盡早融入本地教育。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15分
即日新聞  

圖片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右三)、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左三)、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卓永興(右二)、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左二)、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右一)和教育局副秘書長(延續及高等教育)鄭偉源(左一)今日(十月十一日)舉行記者會,解釋《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中有關創新及科技與教育範疇的措施。

網上廣播

《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相關措施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