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環保署回應環保團體海上垃圾調查結果
******************
  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就有環保團體於昨日(九月十一日)發出有關海上垃圾調查的結果有以下的回應:
   
  政府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海上垃圾問題,過去數年已落實應對海上垃圾的策略及措施,並已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加強與鄰近地區合作。粵港雙方於二○一六年十月成立了「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並設立海上垃圾通報機制,加強合作預防及應對區域的海上垃圾問題。
   
  該調查在本年七月中至九月初期間進行淨灘行動中,統計繁體字、簡體字及其他文字品牌的飲品膠樽的數量,並以這些數量推算內地垃圾佔整體海上垃圾的比例。由於這個調查方法只點算年中一段夏季期間共十天內在個別海灘面拾到的膠樽,總數1 800個,取樣數量極少,在統計上難以用作推算每年收集到約15 000公噸的海上垃圾,所以有關調查不能全面充分反映海上垃圾不同垃圾類型在不同季節及地點的情況。
   
  就海洋垃圾調查,聯合國早在二○○九年發出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的海洋垃圾調查和監察指引(聯合國指引)。聯合國指引指出,基於產品市場全球化的趨勢,標籤物件的生產地和來源地的做法實際上不能提供有用的資料作管理海上垃圾之用。帶有簡體字標籤的垃圾的源頭可能有多個,膠樽這單一物品的源頭比例亦不能反映所有類別的海上垃圾的整體比例。

  為配合海岸清潔工作,環保署曾於二○一三年展開海上垃圾研究,調查海上垃圾的源頭、分布和流向,以助制訂應對海上垃圾的策略。當時顧問經參考聯合國的指引,及了解本港關注的海洋垃圾問題及相關政府部門收集垃圾的方法後,在多個本港海岸地點進行為期12個月的實地調查,採用科學方法收集數據。雖然顧問曾在實地調查中統稱帶有簡體字標籤的垃圾為「非本地源頭垃圾」,並點算數量約為總取樣數量的5%,但這點算結果只是作為輔助參考,並不是作為應對海上垃圾方案的重點數據或考慮因素。沒有簡體字標籤的部分,亦沒有客觀方法估算當中「非本地源頭垃圾」的百分比。如上述,聯合國指引已指明標籤物件的生產地和來源地並不能提供有用的資料作管理海上垃圾之用。

  政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制訂了三管齊下的長遠策略以應對香港的海上垃圾問題,包括從源頭減少產生垃圾、減少垃圾落入海洋環境中,以及清理海洋環境中的垃圾。環保署會繼續致力向社會大眾推行宣傳教育的工作,以增強保持海岸清潔的意識,鼓勵他們改變日常習慣,從源頭減少製造廢物,和避免垃圾落入海中。
   
  區域合作方面,粵港雙方亦於二○一六年十月成立了「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定期舉行會議,就區域內各項海洋環境事宜加強交流和溝通。除各自負責清理其管轄範圍內的海上垃圾外也加強協調處理海漂垃圾等區域海洋環境問題。如發現有大量垃圾可能會從內地流入香港水域,廣東省環境保護廳會盡快透過在專題小組框架下建立的通報機制向特區政府作出通報,讓相關部門能適時調配資源進行攔截和清理。環保署一直適時透過新聞公布及海岸清潔網頁,向公眾及夥伴匯報有關粵港合作應對海上垃圾問題的進展。

  環保署發言人重申,無論統稱為「非本地源頭垃圾」的海上垃圾所佔總垃圾量的百分比如何,特區政府仍會繼續加強與內地協作,共同預防及應對海上垃圾,絕不會對海上垃圾問題掉以輕心。
   
  有關政府及其他團體在應對海上垃圾工作,可參閲環保署的專頁(www.epd.gov.hk/epd/clean_shorelines/tc/index.html)。
 
2018年9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3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