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在廣州出席香港法律服務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尊敬的李春生副省長(廣東省副省長)、趙建凱副特派員(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興出席第五屆香港法律服務論壇。我謹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以及各協辦及支持機構,歡迎各位參與今天的論壇。我也非常感謝廣東省政府就舉辦這個論壇所提供的支持和協助。
承接國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這次再度選址廣州舉辦第五屆論壇,並以「匯聚灣區邁向國際」為主題。毫無疑問,優良專業的法律服務是大灣區走向國際的重要元素,也是粵港兩地企業併船出海的動力。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過去,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橋頭堡」,而香港也是國家高速發展過程中的「貢獻者」及「受惠者」。其中在七十年代末,隨着國家對外開放,香港的工業製造工序北移,香港人在內地設廠、提供資金和技術,製成品經香港轉口至世界各地,而香港在過程中也提供金融、保險、運輸、貿易及物流等服務。香港作為國家通往世界的橋樑,過去40年吸引了大量跨國企業落戶,以香港為基地拓展對華貿易;而香港在這過程中也逐步發展為亞洲的金融、貿易及物流中心。
香港與廣東省山水相連,兩地無論是在經貿投資、民生往來等多方面歷來都是緊密相連、息息相關。香港在內地的大部分投資都集中在廣東,在一九七九至二○一六年間,香港在廣東省的投資累計接近兩萬億港元,佔全廣東省利用外資總額百分之六十四。二○一七年廣東省與香港的進出口總額超過11,600億人民幣,佔全省總額百分之十七,高於廣東省與其他省市的進出口。根據廣東省的統計,截至二○一六年底,在廣東省經批准的港資企業累計約14萬家,而截至今年五月,廣東省在香港投資設立境外企業6 500多家。這些數字反映了粵港兩地在經貿及投資方面長期以來關係都非常密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令粵港兩地合作踏上新台階。大灣區發展已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習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正以高速前進。這個由廣東省九個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灣區,佔地56 00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7 000萬。經濟規模方面,二○一七年粵港澳大灣區本地生產總值約為15,000億美元,緊貼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預測,二○二○年粵港澳大灣區的本地生產總值可追平東京灣區,至二○三○年將超過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成為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的灣區。
去年七月一日,在習主席見證下,國家發改委聯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為粵港澳三地在大灣區明確訂明各自發展定位。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香港會致力找到獨特定位,並發揮自身優勢,為大灣區作出貢獻。我想就香港的定位按着今天論壇的主題分享幾點看法。
第一是貫徹「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並在大灣區發展中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正如我八月十五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首次全體會議中說,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有人擔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或會影響「一國兩制」的貫徹落實。但正如習主席今年三月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到,「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獨一無二特色,亦是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的重要基礎。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結束後的中外記者招待會,回應提問時也明確指出即使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央當然會支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內地和港澳在「一國兩制」下,會更好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打造新的增長點。韓正副總理作為領導小組組長在會議上也再次重申這點。因此,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肯定不會令「一國兩制」變得模糊,反而是透過豐富了「一國兩制」的實踐,更有利於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香港的法律制度,是我們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的獨特優勢。事實上,香港在回歸以來取得的不凡成就,我認為關鍵因素之一是香港的法治。根據《基本法》,普通法在香港回歸後繼續適用於香港,保證了法治精神的延續。法治一詞具有多個不同的涵義和推論,簡單來說就是在法治精神下,法律要保障政府公平有效的管治,確保政府不會超越其法律權限,更要維護個人享有的自由和權利。當然在保障法治下,香港兩個重要的組織——香港大律師公會、香港律師會——也擔當着很重要的角色,我很高興今天兩個重要的法律組織的主席都在座。
司法獨立對於維護法治以及保障市民及投資者的自由和權力尤為重要。香港的司法獨立獲得《基本法》的全面保障。《基本法》明確指出,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7至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司法獨立方面位列亞洲第一,可見香港的司法獨立在國際社會上獲得高度肯定。
此外,作為國家境內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香港法律成熟並為國際商業社會所熟悉。香港法例以中英文雙語訂立,加上廣博周密的普通法案例,能為企業的國際交易及投資提供妥善的法律保障。香港地方雖小,但我們擁有超過10 000名執業律師以及約1 500名來自逾30個司法管轄區的註冊律師,不少是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方面的專業人才。他們具備國際視野,處理國際交易經驗豐富,通曉兩文三語,熟悉中外商業文化及客戶需要,更善於協助內地企業與外國企業進行商業談判及促成交易。憑藉這些制度及人才,我們可以為內地以及海外企業提供高質素的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我很高興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港澳專章》,就明確表示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我們期望用好香港這方面的優勢,支持及推動大灣區的發展。
第二是充分發揮大灣區內各市的比較優勢,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關係。要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要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激烈競爭,最有效的應對方法是爭取在大灣區內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合作共贏。就香港而言,除了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我們將在多個重要範疇,包括金融服務、創新科技、高端航運等領域,尋求創新突破,透過政府積極作為,更好地發揮香港的優勢。
金融是促進大灣區內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與國際接軌的標準以及成熟的金融市場,一直是內地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首選金融平台。大灣區內的產業鏈完備,匯聚了不少具潛力開拓國際業務的企業。香港的金融平台正可全方位為它們提供多元的融資渠道,包括上市集資、銀團貸款、私募基金、發行債券等,以及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服務,助力它們「走出去」的進程。同時,這些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龐大需求,也能支持香港金融服務業的長足發展。
今年四月底,我們進行了上市制度改革,在新制度下,未有收益或盈利紀錄的生物科技公司、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高增值及創新企業,以及尋求在聯交所作第二上市的合資格發行人,可以在制定適當保障措施的前提下,於聯交所的主板上市,有助香港發展成更深更廣的融資平台,迎合新經濟環境的需要。我很高興見到首間具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創新企業,以及首間未有收益及盈利紀錄的生物科技公司,已分別於今年七月及八月上旬於香港聯交所主板順利上市。
香港也是全球最開放的保險市場之一,現時共有160家保險公司,其中有21家保險公司來自中資金融機構。截至二○一七年年底,香港保險業的毛保費總額接近5,000億港元,保險密度為亞洲最高。現時,有不少在內地居住或工作的港人在香港已購有人身保險,也有不少國內同胞來香港購買了人身保險及醫療保險。在大灣區發展下,我們希望香港保險公司可以在大灣區內設立保險服務中心,為區內居民提供更周全和便利的保險售後服務,例如處理索償、客户查詢等。此外,我們希望香港可成為國家的風險管理中心,共同推動內地與香港專屬自保及大灣區保險業務,為雙方業界開拓機遇。
在稅務方面,特區政府於二○一六年修訂《稅務條例》,提供利得稅寬免,吸引海內外企業在香港設立企業財資中心。在上個財政年度,共有約140家企業受惠於稅務寬免,另外也有不少企業向我們表示正在積極計劃在港成立企業財資中心。
創新科技是本屆特區政府的重點政策範疇,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領域。上月在北京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就確定了中央支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會加強粵港澳三地在這方面合作。香港擁有多所世界級的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健全的法治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優勢。今年五月,在習主席親自批示下,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公布了讓香港科研機構能直接申請「中央科研資金計劃」項目,科研資金可以「過河」在香港應用;加上習主席在批示中,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更為我們打下強心針。我們會善用香港的優勢,落實多項重要舉措,配合大灣區發展。其中,中國科學院將安排其轄下研究機構落戶香港科學園將建立的兩個科技創新平台,與特區的高等院校及研發中心合作進行研發項目。國家科技部及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也將簽署合作安排,推動兩地科技交流工作。我們也會在香港成立「大灣區院士聯盟」,推動區內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在航運物流方面,香港位處中國的南大門,憑着極佳的連繫網絡和業界的努力,發展成為著名的國際海運中心及區內重要的物流樞紐港。香港貨櫃碼頭是全球十大最繁忙的貨櫃碼頭之一,而香港國際機場則自二○一○年起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此外,香港的高增值專業海運服務發展漸趨成熟,形成蓬勃的海運服務業群,匯聚了800多間與海運相關的公司,提供船舶管理、船舶融資、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和仲裁等服務,配合友善的營商環境、資金自由流通、簡單便利的稅制等優勢,香港定能強化其區域航運物流樞紐的作用。
第三是提升創新體系效能,着力激發創新活力。粵港澳大灣區內實行「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和「三套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體制。要更好發揮這個體制的獨特優勢,排除障礙,就需要頂層設計和加強統籌。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就充分滿足了這方面的要求,而港澳兩位特首成為小組的成員就是體制的創新,香港會用好這個身分,出謀獻策,推動大灣區內的政策突破。此外,人才是創新的動力,我們會盡快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匯聚海內外人才和培養人才的基地。香港的優秀大學和培訓機構就能大派用場,而我們先後推出的「創新人才入境計劃」和「人才清單」將有助於為大灣區建立這重要的人才庫。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說是深化粵港澳合作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適逢今年我們要陸續開通三個重大跨境基建,即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陸路口岸,大大加強了三地的基建連繫,實現了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布局,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享有「天時」、「地利」的優勢。在「人和」方面,三地人民對大灣區的發展充滿期盼,積極參與,不少以聯繫「粵港澳」為宗旨的民間團體都自發性地建立起來,涵蓋的範圍除了商貿活動及專業服務外,也包括文化、體育、青年等。
今天的法律服務論壇,匯聚了兩地法律界的精英,促進交流互動,探索合作機會,也正是「人和」的舉措。我謹祝願論壇圓滿成功,在座各位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完
2018年9月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22分
香港時間16時2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