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電影節目辦事處展示黑白電影美學光譜(附圖)
*********************
  彩色電影在七十年代已在世界影壇大行其道,但反潮流而行的黑白影像,往往呈現出不一樣的美學。新節目「光 形——1970年後黑白電影美學」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香港藝術中心協辦,精選十一部來自世界各國的「70後」黑白電影佳作,於八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一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資料館)及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藝術中心)放映。所有場次均設映後座談會。
 
  彼得.博格丹諾維奇的《最後的電影》(1971)表達與時代主流保持距離的取態,亦標誌着七十年代美國電影黃金時期的到來。故事講述五十年代初,德克薩斯小鎮的一間電影院,成了幾個年輕人成長的重要據點。荷里活老將羅拔.蘇蒂斯的攝影以五十年代的憂鬱情緒回應七十年代的時代氣氛,細膩微妙。影片獲一九七二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和女配角及一九七三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編劇。
 
  縱然被遊說使用彩色底片,梅.布祿士堅持選擇黑白拍攝《新科學怪人》(1974),以懷舊為初衷,向一九三○年代環球電影公司一系列的科學怪人電影致敬。電影混合喜劇、恐怖、科幻等類型;而謝拉德.赫希菲爾德的攝影把三十年代怪物電影的視覺風格與一八一八年原著小說中的哥德氛圍融合於片中。影片獲一九七六年土星獎最佳恐怖電影和最佳導演。
 
  查理斯.伯內特身兼編導、攝影和剪輯,以十六米厘黑白菲林的廢棄部分拍成《宰羊人》(1977)。片中以現實主義手法道出非裔美國人的故事,透過回歸電影製作最基本的黑白拍攝來回應荷里活的主流議題和黑人剝削電影的存在。電影本是乏人關注的學生習作,至數年後才大放異彩,成了美國黑人電影不可忽視的里程碑,更榮獲一九八一年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浪漫喜劇《曼克頓》(1979)由活地.阿倫自導自演。他與傳奇攝影師哥頓.韋利士攜手,透過黑白攝影及寬銀幕展示紐約的恆久魅力,包括天文館、咖啡店、大橋下等經典場景。城市成為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而人物間的愛情曲調,在風趣幽默與羅曼蒂克之間優雅流動。影片獲一九八○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和最佳編劇。
 
  鍾情黑白菲林的占渣木殊是八十年代美國獨立電影復興的旗手,其作品《不法之徒》(1986)講述無辜入獄的兩名男主角,以及與他們同倉的意大利人,三人計劃越獄。渣木殊的搭檔是被稱為「光之大師」的荷蘭攝影師羅比.慕拿,他的加入為電影平添幾分歐洲格調。影片獲一九八七年挪威國際影展阿曼達獎最佳外語劇情長片。
 
  塚本晉也是日本導演中的另類,亦是少見的全能型導演。在《暴戾芭蕾》(1998),他身兼編導、演員、攝影等多職。故事的男主角在戀人吞槍自殺後,對死亡與槍械異常癡迷,更捲入不良少年的火拼。片中的鏡頭運用、攝影風格和剪輯,極具視覺衝擊。影片獲一九九八年瑞典奇幻電影展評審大獎和二○○一年橫濱電影節最佳新演員。
 
  《殘缺的和聲》(2000)乃貝拉.塔爾與妻子艾麗絲.赫拉尼斯基合導之作,講述小鎮因馬戲團帶着巨鯨和神秘「王子」到來巡迴,令平靜的秩序被擾亂。塔爾善於運用長鏡頭,全片逾兩小時,動用了七位攝影師,但只有三十九個鏡頭,當中拖拉機運送巨鯨進入小鎮的光影處理更成為影史經典。影片獲二○○一年柏林影展《柏林日報》讀者評審獎。
 
  姜文的《鬼子來了》(2000)有別於一般抗日題材,透過河北山區小村落的命運,帶出戰爭期間的民族性和人性。片中村民被吩咐看管兩名日本戰俘,因而使全村走上了荒誕和失控的軌道。姜文的剪輯令電影留下思考空間,而攝影師顧長衛以粗糙濃烈的黑白影像強化電影的戲劇效果。影片獲二○○○年康城影展評審團獎。
 
  米高.漢尼卡的《白色恐懼》(2009)中,在德國的偏遠村莊,犯錯孩子的手臂會被綁上白色絲帶,既是懲戒,也是提醒。村莊一向秩序井然,但因一連串的意外,人性善惡遭受考驗。攝影師基斯安.貝加先以超35米厘彩色拍攝,再轉成黑白,讓影像中的細節意涵豐富。影片獲二○一○年金球獎最佳外語電影及二○○九年康城影展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佐治.米拿在其執導的《末日先鋒:戰甲飛車》彩色版面世後,認為「黑白才是最佳版本」,故於二○一五年推出該片的導演黑白版。在片中的未來世界,女戰士設法逃離恐怖首領的魔掌,尋找心中的綠洲。在尊.西爾掌鏡下,電影本身已富後現代魅力。當畫面褪去顏色,更洋溢一種悚然的美感,是黑白片中難得一見的動作類型。影片獲二○一六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接和最佳服裝設計。
 
  《出獄的女人》(2016)由菲律賓電影大師拉夫.狄亞茲編導,講述女主角遭人陷害入獄,三十年後獲釋,矢志復仇。狄亞茲也是該片攝影,片中高對比度的黑白、標誌性的長鏡頭,描繪出陽光減退後,後街陰影和城市夜光中的社會百相,層層披露暗中罪惡。影片獲二○一六年威尼斯影展最佳電影金獅獎。
 
  《最後的電影》、《新科學怪人》、《宰羊人》和《出獄的女人》設中文字幕;《不法之徒》、《暴戾芭蕾》、《殘缺的和聲》和《鬼子來了》設英文字幕;《白色恐懼》設中、英文字幕;《曼克頓》和《末日先鋒:戰甲飛車(導演黑白版)》則不設字幕。《最後的電影》為三級影片,只准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此外,節目亦於十月五日至七日在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學院本部和灣仔區內舉辦兩個攝影工作坊。「黑夜無相機攝影——黑影照片」工作坊,讓參加者於一個晚上及翌日早上,透過原始攝影概念,並非以數碼器材拍攝,體會無相機攝影的拍攝樂趣。而「社區物料窺探——針孔相機」工作坊,參加者可透過在社區收集到的物料製作獨一無二的針孔相機,並學習簡單的黑房操作技巧。工作坊以粵語主講。
   
  資料館放映場次的門票為五十五元;藝術中心放映場次的門票分六十五元和七十五元;工作坊門票每場為二百八十元,現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信用卡電話購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查詢節目詳情,請電:二七三四 二九○○或瀏覽網頁︰www.lcsd.gov.hk/fp/zh_TW/web/fpo/programmes/1970bnw/index.html
 
2018年7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37分
即日新聞  

圖片

「光 形——1970年後黑白電影美學」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香港藝術中心協辦,精選十一部來自世界各國的「70後」黑白電影佳作,於八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一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及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放映。圖為《不法之徒》(1986)劇照。
「光 形——1970年後黑白電影美學」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香港藝術中心協辦,精選十一部來自世界各國的「70後」黑白電影佳作,於八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一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及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放映。圖為《暴戾芭蕾》(1998)劇照。
「光 形——1970年後黑白電影美學」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香港藝術中心協辦,精選十一部來自世界各國的「70後」黑白電影佳作,於八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一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及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放映。圖為《殘缺的和聲》(2000)劇照。
「光 形——1970年後黑白電影美學」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香港藝術中心協辦,精選十一部來自世界各國的「70後」黑白電影佳作,於八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一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及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放映。圖為《白色恐懼》(2009)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