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長談通識教科書、大學入學要求、自資院校收生及檢討研究政策
********************************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日(七月九日)主持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第二階段啟動儀式後與傳媒談話的內容:

記者:局長,有報道說有通識教科書在「佔中」上完全是反對立場,或例如「六四」事件篡改了一些事實,局方會否覺得有偏頗或有跟進的情況出現?

教育局局長:首先我要指出,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希望透過通識科培養學生可以多角度思考,以及有明辨是非、明辨思考的能力。所以過去多年來,我們覺得在教學上學生和老師,其實應該說老師會從多方面取材,亦要培養學生懂得尋找資訊的能力。所以在這一科,一向以來都沒有教科書,市面上當然有很多不同的讀本或有些資料。我們期望、我們也相信教師能作出適當的選擇,或者如果他們覺得某方面資訊不夠全面時,他們會從其他地方或資源上尋找資訊,以補充學習(需要)。

記者:但教育局會否發放一些指引,即base on一些時事以優化整個內容?

教育局局長:現在正如我剛才所說,在通識科我們是沒有一個教科書的送審機制,所以在市面上的通識科教科書,不同其他科目,政府會每年給學校核准的教科書(書目表),沒有這回事。但在資源上,就通識科,過去教育局都有不斷更新一些資料或資源套給學校,如果學校覺得適合,是可以採用的。就通識科的六個範疇,我們都有資源套給教師使用。

記者:想問有關教科書,有出版社刪去「三權分立」,形容「噓國歌」或提倡「港獨」可能是身分上的「戰鬥」,會否覺得這些字眼有政治考慮?另外,文憑試快要放榜,有聲音指想改變「3322」的入讀大學標準,會否有調整的空間?

教育局局長:剛才提到通識科,都說過很多次,通識科沒有政府要求送審的書目。但我想凡是出版社出版參考書或者一些叫「課本」的書予學校或學生試用,我希望他們可以做到準確和平衡。因為沒有經過一個送審程序,所以我不適宜在此評論個別情況,但尤其是有些關於香港政治制度的設立,大家必須參考事實,譬如《基本法》上面的陳述和我們整個架構上的設計,我都覺得出版社應該以比較準確的資料作參考。

  另外,你指文憑試星期三會放榜,在此我都借機會向考生說,不論成績出來是否如大家心目中所想,希望大家都能放開心情,亦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其實香港有很多其他途徑,不論是升學或其他進修的途徑,都開放給大家。過去數天都有不同的官員提到今年的考生約有五萬多人,但不同的升學和進修途徑都超過六萬,甚至七萬,所以是有足夠的升學途徑。

  至於現時訂下「3322」的標準,其實過往新高中學制檢討中,是經過業界和很多朋友的充分討論,包括大專界別訂出來的,當然訂立之後可以再作討論。其實我們現時有一個關於課程的專責小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以我所知他們也會就這方面作討論,但我們要明白,如果要作出任何改變,必須在社會上有共識才可以。將標準降低了,固然多些人符合資格入大學,這是一個考慮,但我們都必須考慮學生修畢十二年中、小學之後,究竟我們希望學生在不同方面至少有甚麼表現?對大學來說,收生的標準一定會考慮學生能否在大學學習當中充分學得到,這也是有相當的要求,他們又會怎樣看這個改變?現時有些大學在不同科目,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些也可以作為處理一些例如早一、兩天有報道指是否降低入學要求的理據,某程度上也可以作為這方面的一個紓緩方法。

記者: 剛才提到今年考生人數可能會跌穿六萬,亦可能是歷年來最易入大學的一年,自資院校方面會否引致「收生寒冬」或「殺校潮」?

教育局局長:近幾年的考生人數會越來越少,今年是較少,明年及後年應該會更加少。一直以來,我們與自資專上界別在很多場合的討論,均有提出這個現實,他們亦都知道。我們在很多場合亦談過,在政府的角度來說,我們估計自資專上界別將來可能需要有一些重整,或者他們要想一些辦法面對考生人數下跌而引致的種種問題。

記者:有學者指檢討研究政策及資助專責小組提議撥款研究科研、發展科研,未必能平衡人文學科方面,會否考慮同時撥款予人文科研究?你如何看待他們此看法?

教育局局長:我們一直認為在研究界別,不同的研究也很重要。在過往大學分配資源時,相信也考慮了不同科目的要求。現時由徐立之教授領導的檢討研究政策及資助專責小組,正就研究方面工作進行諮詢。我們希望大家就研究的看法提出多些意見,待徐立之教授帶領的專責小組聽取大家意見,並向政府提出建議後,政府再作詳細考慮。

(請同時參閱談話內容的英文部分。)



2018年7月9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8時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