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十二題: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取錄持海外學歷的本地學生
*********************************
  以下是今日(七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葉建源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聯招)是持有香港中學文憑試成績的學生報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主要平台。持其他學歷的學生只可直接向個別教資會資助大學(資助大學)申請入學(非聯招)。然而,有市民向本人反映,由於各間資助大學未有公布經聯招及非聯招途徑收生的兩個方法的細節(例如學額比例、收生準則),令人懷疑資助大學在取錄學生時有否公平對待該兩類學生。關於資助大學取錄持海外學歷的本地學生的資料,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是否知悉:
 
(一)過去五個學年,每年每間資助大學的資助學士學位首年課程的(i)學生總數,以及當中(ii)經非聯招途徑取錄的人數;在(ii)當中,本地學生和非本地學生的人數及百分比分別為何(以表列出);該等經非聯招途徑取錄的本地學生當中,持各類海外學歷(例如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課程)的人數及百分比,以及相關學歷名稱分別為何(以表列出);
 
(二)過去五個學年每年,就每間資助大學經非聯招途徑取錄最多本地學生人數的二十個課程而言,每個課程取錄的本地學生的中位和最低學歷分別為何(以表列出);
 
(三)現時各資助大學採用甚麼方法,確保持不同類別學歷的申請人的取錄門檻一致;及
 
(四)資助大學經非聯招途徑取錄的本地學生會否佔用預留給(i)國際生或(ii)聯招生的學額;教資會及各資助大學有否制訂指引,確保經聯招和非聯招途徑申請入學的學生獲公平對待;如有,詳情為何?
 
答覆:
 
主席: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聯招)是協助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考生報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主要平台,旨在集中處理持有指定公開試成績(現為文憑試)的學生有關入讀大學的申請。持有其他學歷的本地學生,包括在本地專上院校修讀副學位,以及在本地或境外學校修讀並投考國際公開考試的香港永久居民,則須直接向個別教資會資助大學申請入學(通稱非聯招)。
 
  教資會的《程序便覽》清楚訂明,教資會資助大學無論在制訂課程與學術水平、甄選教職員與學生、提出與進行研究,以及內部調配資源等方面,均享有自主權,並為此負責。在公平和擇優而取的原則下,每所大學皆就不同課程自行制訂收生政策和標準,用以評核學生通過聯招或非聯招途徑遞交的申請。不論本地申請人持有何種學歷,大學致力從眾多本地申請人中,甄選最值得錄取的學生。事實上,凡屬香港永久居民,則不論其入學途徑及所持學歷,均應享有同等機會,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獲大學考慮取錄升讀教資會資助課程。
 
  就葉議員的提問,教育局的回覆如下:
 
(一)過去五個學年(即二○一三/一四至二○一七/一八學年),各教資會資助大學取錄資助學士學位首年課程的學生總數、非聯招取錄的本地學生人數,以及非聯招本地學生持各類非本地學歷分類資料載於附件一。
 
(二)過去五個學年(即二○一三/一四至二○一七/一八學年),各教資會資助大學經非聯招途徑取錄最多本地學生的二十個課程的本地學生的中位和最低入學成績載於附件二。
 
(三)及(四)基於收生自主,政府或教資會並沒有要求大學預設經聯招及非聯招途徑錄取本地學生的比例。此外,根據現行政策,不論非本地生以何種學歷或哪一個考試的成績提交申請,教資會資助大學只可以超額收生形式錄取非本地生入讀教資會資助課程,有關學額應全為非教資會資助學額。換言之,每年15 000個教資會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均預留予本地生,包括經非聯招取錄的本地學生。因此,經非聯招取錄的本地學生不會佔用用於取錄非本地生的學額,反之亦然。
 
  根據教資會資助大學的資料,所有申請人均須經過嚴謹全面的評核才獲錄取。大學會從多方面評核申請人,包括他們的學歷、成績、面試表現、個人品質、非學術成就、個人興趣和經歷,以及報讀課程的選擇優次等。因此,大家不應單以收生成績去比較經聯招和非聯招途徑的入學申請。各大學在評核持不同學歷的申請人方面,均已累積豐富經驗,而且會持續監察以不同學歷獲錄取的學生在入學後的相對成績和學術表現,以確保對不同學歷的收生門檻水平一致。本局了解各大學並沒有採用任何公式,換算和比較不同學歷和非學術成就。
 
2018年7月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5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