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在上海出席「第九屆滬港大都市發展研討會——新時代、新經濟、新合作、新發展——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
********************************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六月七日)在上海出席「第九屆滬港大都市發展研討會——新時代、新經濟、新合作、新發展——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致辭全文:

尊敬的鄭部長(上海市統戰部部長鄭鋼淼)、許副市長(上海市副市長許昆林)、唐英年主席(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姚祖輝會長(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會長)、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在此生機勃發的初夏,又來到這個充滿活力的大都會,出席第九屆滬港大都市發展研討會。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和上海頗有點淵源。早在一九八○年代中期,上海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已應滬港經濟發展協會的邀請到上海給企業高管進行培訓。在一九九○和二○○○年代,我多次帶領香港的會計師到這裏進行交流,又到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講課。在加入香港特區政府工作之前,我很榮幸是上海市的港澳政協委員,因此我跟上海有一份特別的感情。

  不少香港的專業界人士和我一樣,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積極參與助力內地的改革開放事業,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例如,一九九三年青島啤酒作為首家國企在境外上市、一九八八年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試點批租土地使用權、二○○六年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大致趨同等,香港專業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外投資者仍在猶豫的時候,香港便為國家貢獻資金、技術、知識、經驗、專業人才和國際聯繫。至今,香港仍是內地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首選的國際上市平台。

  與此同時,香港過去幾十年得以飛快發展,也是和國家的改革開放密不可分。隨着國家製造業起飛,為香港不同服務業帶來龐大需求,香港成功把握契機,乘勢轉型成為服務業爲主的經濟體。我們的貿易、物流、金融、專業服務在整個九十年代都大幅增長,奠下今天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

  隨着越來越多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並逐步建立「中國品牌」,香港便發揮了國際金融中心和專業服務平台的優勢,為全國各地企業提供籌融資和「走出去」的服務。通過到香港上市,促進了國企的改革,改善了公司治理,提高了企業的透明度,推進了會計制度和國際的接軌。

  踏入21世紀,國家於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二○○六年工商銀行成為首家以A股和H股形式在滬港兩地同步上市的企業;到了今天,在港上市的企業中,超過五成是內地企業,它們佔港股市值逾六成六,並佔總成交額逾七成,足見香港成為了內地企業和國際融資的首選平台。

  與此同時,內地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成為國家金融改革的「試驗田」,在二○○四年開始以先行優勢開拓人民幣業務,造就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近年先後推出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措施,進一步推動內地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同時為國際和內地投資者提供了獨有的雙向投資平台,並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新時代、新經濟

  過去四十年,國家的改革開放取得舉世震驚的成就,並自二○一○年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過去五年內地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一直超逾三成,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推動器。

  來到今天,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並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擴大與各國雙向投資和貿易往來,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我認為,綜觀新時代的環球經濟,我們需要留意和把握三大形勢,一是創新科技所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二是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所帶來的機遇,三是先進經濟體之中保護主義升溫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首先,世界正經歷另一次工業革命,創科浪潮顛覆了傳統以有形資產和資本密集主導的商業模式,為各行各業帶來激烈競爭和轉型的契機。新科技也直接降低了創業門檻,催生跨行業、跨界別和跨地域的新產業和共享經濟。在新時代下,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安全、數字經濟、現代供應鏈等等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第二,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之勢不能逆轉。過去五年,我國連同其他發展中的亞洲地區,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比率接近六成。在可見的將來,亞洲發展中地區仍然是環球經濟的火車頭。隨着亞洲多個地區經濟蓬勃發展,中產人口快速增加,消費和資產配置的需求龐大。

  第三,自二○○八年環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先進經濟體之中,反對自由貿易及去全球化的聲音此起彼落,保護主義升溫。

  在這些新形勢下,如何把握機遇、克服挑戰,是滬港兩地都非常關注的課題。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服務「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策略。

  香港方面,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表明支持香港發揮獨特優勢,鞏固及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推動各項服務向高增值方向發展;並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以及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

  此外,國家即將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大灣區人口六千八百萬,生產總值達一萬五千億美元,經濟實力強大。作為區內最國際化、專業力量最強的城市,香港可以在大灣區發展中扮演獨特角色。

  因此,我認為滬港兩地在經貿方面的合作空間很大,尤其在創科、金融服務和專業和高增值服務方面。

新合作、新發展

  最近,香港獲得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批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指香港具有雄厚的科技基礎及高質素科技人才,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促進香港及內地加強科技合作,並批准國家科研資金過河。換句話說,香港可以直接參與到國家的科研項目當中。

  香港具備不少發展創科的好條件,例如我們大專院校的科研水平備受國際肯定、不少知名國際的科研機構和大學都願意到來落戶、有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優良的法治、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資訊流通、國際聯繫及中西薈萃的生活方式,以及鄰近大灣區內科技龍頭企業和高端生產基地的優勢等。我們在創科方面將聚焦四個範疇,分別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

  一直以來,香港和上海的大學和研發中心有很好的合作。例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分別跟上海市腫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等合作,在香港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特區政府十分支持有關工作,每年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向每所夥伴實驗室提供資助。

  香港科技園也與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簽署合作協議,促進滬港兩地科創企業在科技交流、產業推進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

  金融科技方面,香港的優勢和取得的進展尤其明顯。香港數碼港現時已匯聚了約250間大大小小、來自本地和海外的金融科技企業,形成了蓬勃的企業生態環境。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過去四年間吸引的投資額累計超過九億美元,比新加坡多近兩倍。我今天早上參觀的上海創智天地,也和數碼港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安排。我特別高興今天數碼港林家禮主席,聯同一批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親臨參與這個研討會。他們今天也會跟上海市青科協簽訂滬港科技戰略合作備忘錄。

  一年一度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已是亞洲區內的盛事。今年的活動將在十月底舉行。此外,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及中國互聯網基金會的支持下,特區政府連續三年舉辦「互聯網經濟峰會」。明年的峰會將在四月舉行。我們歡迎在座各位以及上海市的朋友們到香港參與這兩個盛會,一同探討滬港關心的創科課題。

  香港和上海是國家兩個重要的金融中心,金融服務自然也是滬港兩地合作的重要環節。

  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推進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持續深入,並順應新經濟的興起,我們近年採取了一系措施︰

(一)在金融管理局下成立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提供平台,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基建互聯的融資。此外,香港證監會也在去年就基建工程項目公司在港上市發布了指引;

(二)改革上市制度,容許擁有不同股權架構的高增長及創新產業公司和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請在交易所主板上市;

(三)推動深化和擴闊跟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包括擴大滬港通的額度和內容,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最近美國MSCI開始把約230隻中國A股納入它的新興市場指數,如何提供相關的衍生工具產品作為風險管理工具,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內容;

(四)推出債券資助先導計劃為過去五年不曾在香港發債的機構和企業提供最高五百萬的補貼,並提供稅務優惠予債券投資者;以及推出綠色債券資助計劃,資助發行機構的認證成本。我們歡迎有興趣國際融資的上海企業到香港發債;

(五)對利用香港作為境外企業財資中心的企業提供減半的稅務優惠,歡迎計劃拓展全球業務的上海企業使用。截至二○一八年三月,在香港上市的上海企業超過100家,集資額超過六千八百億港元,足見香港是上海企業一個重要的國際融資平台;

(六)成立學院,透過跨界別專業知識的交流和應用研究的協作,提升香港金融人才的力量,並為金融業培訓高質素的人才。事實上,特區政府與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自二○一二年起每年均舉辦「滬港金融專業大學本科生交流及考察計劃」,安排學生參觀滬港兩地的政府機關、金融監管機構和交易所,以及進行工作體驗。

  至於在專業服務方面,滬港兩地一直緊密合作,我在此不贅了。我們衷心期望跟上海進一步加強以上各方面的合作。

結語

  各位朋友,在國家改革開放的不同階段,上海和香港都一直以自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為改革開放貢獻力量,並取得自身的長足發展。

  隨着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加上世界經濟格局轉變,為我們創造了龐大的機遇,即使外圍政經環境多變,不確定因素不少,但只要我們齊心合力、互相支持,一定可以不斷壯大發展,可以在多方面繼續為國家的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重要貢獻。

  謝謝。



2018年6月7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5時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