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六題:酷熱天氣
**********
以下是今日(六月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葛珮帆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答覆:
問題:
天文台於上月二十一日在市區錄得最高氣溫攝氏34.7度。該溫度讀數在當日打破本年最高氣溫紀錄、是42年來在五月份錄得的最高氣溫紀錄,以及是自一八八四年有紀錄以來第三高溫的五月天。有市民指出,酷熱天氣對基層市民及戶外工作者的生活和健康帶來不少影響。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當局接獲僱員在戶外工作期間中暑的報告數目;當局會否檢討關於僱員在酷熱天氣下工作的指引和法例,以期加強保障在酷熱環境工作的僱員的健康;
(二)民政事務總署營運的夜間臨時避暑中心於上月開放的日子,平均每晚有多少人入住各中心;當局有否考慮開設更多中心,並確保每個區議會分區內最少有一個中心;如有,具體計劃為何;如否,原因為何;當局會否於全港各區增設飲水機,令市民可及時補充水分,避免因脫水而中暑;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有不少基層市民(包括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俗稱劏房)的家庭)反映,他們在酷熱天氣下需開啟冷氣機或風扇消暑,但有關的電費開支為他們帶來沉重負擔,當局會否考慮重新推出電費補貼,以減輕基層市民的經濟壓力;當局會否參考外國經驗及做法,採取措施為城市降溫,例如增加城市綠化及綠化屋頂、增加採用綠色建築設計、推動更多使用環保降溫建築物料、在候車處設置水霧系統、增加都市水體、推動市民日常節約能源及實踐綠色生活,以紓緩城市的熱島效應;如會,具體計劃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綜合相關政策局及部門提供的資料後,我代表政府回覆如下:
(一)過去五年在勞工處登記的中暑工傷個案數字載列於附表。
勞工處十分關注僱員在酷熱天氣下工作因中暑帶來的危害。該處除加強巡查執法外,亦透過宣傳和教育加強僱主僱員預防中暑的意識。勞工處編製了「酷熱環境下工作預防中暑」及「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兩份小冊子,為僱主評估工作場地中暑的風險提供指引,並協助他們採取適當的預防保護措施。另外,該處特別為建築和戶外清潔兩個行業,製作了熱壓力評估核對表。
勞工處亦協助建造業議會制訂和檢討有關預防建造業工人中暑的指引。建造業議會在二○一三年更新了有關指引,建議業界每年五月至九月每日上午給予建造業工人額外15分鐘小休。該處會繼續密切留意有關酷熱環境下工作的指引,亦會加強巡查和執法,並在有需要時檢討,以保障僱員的職業安全及健康。
(二)民政事務總署在15間社區會堂或社區中心設立夜間臨時避暑中心(中心),目的是在酷熱天氣期間,為有需要的人士在晚上十時三十分至翌日上午八時提供避暑及休息的地方。
在二○一八年五月,中心由十八日至三十一日運作,累計有2 409人次登記使用,平均每晚使用人數為172人次,與以往平均數相若。過去十年間,中心的數目由九間增至15間。民政事務總署不時檢視中心的地點和數目,以切合市民所需,我們的目標是短期內在18區每區都設立夜間臨時避暑中心,並會研究在有關地區物色合適的地點。
現時政府場地共設有超過一萬部飲水機,當中約2 700部主要服務市民。這些飲水機大多設置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動態康樂設施內,如體育館、運動場及游泳池等。為鼓勵市民養成自備水樽的習慣,以推動源頭減廢,環境保護署正協調各決策局和部門在實際環境及技術可行的情況下,在新的政府場地及合適的現有政府場地進行翻新工程時配合需要增設飲水機。
(三)根據政府與兩電簽訂二○一八年後生效的《管制計劃協議》,兩電會在社區節約能源基金下預留款項協助弱勢社群,包括劏房居民。兩電稍後會公布詳情。
另外,政府在二○一五年公布「香港都市節能藍圖2015~2025+」,定下於二○二五年將香港整體能源強度減少四成的目標,並已推行多項相關措施(註一)。
就減緩熱島效應方面,政府會從宏觀、建築物和微觀等層次入手。宏觀方面,政府推行綠化總綱圖,配合有關地區現有的植物,從而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自二○一一年全面完成市區的綠化總綱圖後,即展開制訂新界綠化總綱圖的工作。
城市林木有助緩和氣溫、改善空氣質素、提供樹蔭,政府正致力在工務工程項目加入優質園境及綠化元素,包括在道路旁預留足夠空間進行綠化、要求地盤面積達1 000平方米新建樓宇的綠化覆蓋面積須達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以及在合適的現有建構物天台進行種植等。過去十年,單計郊野公園以外地方,政府項目的新種植物便有約7 170萬棵。
為改善都市氣候和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將都市微氣候和空氣流通結合在規劃和城市設計中。
啟德區域供冷系統已啟用,政府亦會研究在其他新發展區或重建區提供區域供冷系統。採用該系統的建築物無須裝設空調機組的散熱器和製冷機組。
當局在進行新的排水規劃時,會把握機遇加入藍綠建設元素,當中包括增加水體(例如興建蓄洪湖泊),這些建設可以幫助紓緩熱島效應。
建築物方面,屋宇署透過自二○一一年推出新的總樓面面積寬免上限機制,推動建造環保及可持續的私人樓宇(註二),以達致更佳的空氣流通狀況、提升市民生活空間尤其是行人區的環境質素、提供更多綠化及紓緩熱島效應,以及參與「綠建環評(BEAM Plus)」的綠色建築設計認證等,作為寬免總樓面面積的先決條件。「綠建環評」鼓勵建築物增設綠化空間和採用良好的通風設計,以助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同時,總樓面面積寬免機制亦鼓勵於私人樓宇內採用適量的環保及適意設施,例如加入遮陽篷等,以改善居住空間的質素和提升建築項目的環保表現。
政府一貫以身作則,在政府建築物引入綠色設計。在二○一二至二○一七年期間,政府共完成192個屋頂綠化項目,正在進行中的項目約有40個。
專營巴士公司一直關注乘客的候車環境,包括改善巴士站上蓋的設計,減緩候車處的熱力。政府亦為其管理的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的通風系統進行定期檢查及保養,讓乘客在舒適的環境下候車。現時暫未有計劃在候車處設置水霧系統。
最後,政府在二○一七年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訂立二○三○年的減碳目標,並臚列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當中部分適應及應變方面的措施,例如將都市氣候和空氣流通考量結合在規劃和城市設計中,亦有助減少都市熱島效應。
多謝主席。
註一:這些措施包括為政府建築物訂定節電目標和推行節能計劃、繼續推行「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推行「全民節能」運動、並檢討和提升商業樓宇和酒店以及住宅的總熱傳送值標準等。
註二:根據這機制,獲取總樓面面積寬免的條件包括須要符合樓宇後移、樓宇間距及綠化的上蓋面積的可持續建築設計元素。
完
2018年6月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