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五題:藉徵收新稅項協助本地居民置業的建議
***********************
  以下是今日(五月二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郭榮鏗議員的提問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的回覆:

問題:

  有國際調查機構的報告指出,在全球國際大城市中,香港連續八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以負擔的城市。截至去年第三季,香港住宅單位的價格中位數約為619萬元,而該金額是本港家庭全年收入中位數31.9萬元的19.4倍。換言之,一個屬該收入水平的家庭即使不用不吃,仍需長達19.4年才能置業。與此同時,截至去年底,全港已落成私人住宅樓宇內未售出的單位共有9 000個,而當中有4 000個已落成超過一年仍未售出。關於藉徵收新稅項協助本地居民置業,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會否考慮:

(一)就已落成一段時間仍未售出的一手住宅單位徵收新稅項,增加發展商囤積單位的成本,促使他們加快推售單位,以增加住宅單位的供應;如會,詳情及時間表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就非本地居民或由該類人士持有不少於百分之二十五實益權益的公司持有的空置住宅單位徵收新稅項;如會,詳情及時間表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在非本地居民或由該類人士持有不少於百分之二十五實益權益的公司出售住宅單位時,向其徵收資產增值稅,以減低他們購買住宅單位的意欲;如會,詳情及時間表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在環球流動資金充裕、超低利率及房屋供求緊張的環境之下,本港樓價持續上升。因應樓市熾熱的情況,政府一方面致力透過多管齊下的措施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以期長遠而根本地解決供求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亦自二○一○年起推出多輪需求管理措施,以減少短期炒賣、外來需求和投資需求。就郭榮鏗議員提問的各部分,我現在答覆如下:

  截至二○一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已落成樓宇但仍未售出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俗稱「貨尾」單位)約有9 000個。當中6 000個單位在二○一七年或二○一八年第一季落成,餘下的3 000個單位則在二○一一年至二○一六年落成。這些未售出的單位可能被發展商留為自用或出租作服務式公寓,或為空置單位。

  面對目前房屋供求失衡的情況,政府一直致力透過多管齊下的措施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政府一直密切留意私人住宅物業市場的發展和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的供應量,也留意到近年「貨尾」單位數目有上升趨勢,我們正著手研究如何處理。對於有關就「貨尾」單位徵收新稅項的建議,政府會小心考慮建議是否合理、可行和有效,然後再作出決定。

  根據現行印花稅機制,除法例另有規定之外,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包括任何公司)如購入住宅物業,均須繳付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兩者稅率均劃一為15%,即合共須繳付30%的印花稅。根據稅務局的資料,在二○一八年首四個月,涉及非本地個人和非本地公司買家的住宅交易宗數只佔交易總數的1%,低於二○一二年一月至十月期間(即推出買家印花稅前)的4.5%,反映需求管理措施已有效管理外來和投資需求。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私人住宅的空置率由二○一二年年底的4.3%下跌至二○一七年年底的3.7%,遠低於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六年期間5%的長期平均空置率。有關數據顯示,本港私人住宅物業的整體空置比率甚低,把住宅物業閒置的情況並不顯著。事實上,在業主尋找買家或租客、議價以至翻新單位的過程中,難免有物業空置一段時間的情況,這是市場運作必然會產生的現象。有鑑於此,就非本地居民或由該類人士持有不少於百分之二十五實益權益的公司所持有的住宅物業開徵空置稅未必可以有效增加供應。

  至於資產增值稅,有關稅項相當具爭議性,亦會使香港一向實行的簡單稅制變得複雜。由於資產增值稅只在業主出售物業、並且從有關交易獲利的情況下方會徵收,我們認為現時實施的各項需求管理措施對於增加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交易成本,以減少他們對本地住宅物業的需求有更即時的效果。政府目前無意研究開徵資產增值稅。

  政府會繼續保持警覺,密切監察樓市情況和不斷變化的外圍形勢,並會在有需要時實行適當的措施。

  多謝主席。
 
2018年5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3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