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影評人之選」回望一九六八年的電影與時代
********************
  一九六八年法國的五月風暴,為歐洲以至全球社會帶來衝擊,於影壇亦然。「影評人之選2018──1968:電影非常年」節目,由影評人李焯桃、鄭政恆、鄭傳鍏、劉嶔、張偉雄及劉偉霖,精選六部乘着當時革命風潮所拍下的經典,以及後期拍攝回顧這段歷史的作品。
 
  節目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統籌,六部影片於五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十九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及香港科學館演講廳放映;另設映後座談會和工作坊。
   
  「階級社會的縮影,火紅年代的見證。寫年輕人反建制、反權威的革命精神,同期無片能出其右。」──李焯桃

  林賽安德遜的《假如‥‥》(1968)刻劃主角們在就讀的寄宿學校揭竿起義,對抗建制、權威和傳統。片中彩色與黑白影像自由穿插,刻意模糊了現實與狂想的界線,同時令結局更具震撼力;而男主角馬康麥杜維一鳴驚人的演出亦成為經典。影片獲一九六九年康城影展金棕櫚獎。
 
  「米蘭昆德拉首部長篇小說的改編電影,成於布拉格之春時期,捷克新浪潮代表作之一。」──鄭政恆

  由耶路米伊里殊執導的《玩笑》(1968),講述男主角路德維克在寫給心儀女生的明信片中開了一個玩笑,因而引來軒然大波。他遭開除學籍之餘,更被下放勞教;多年後他回到城中,一心復仇,卻只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另一次玩笑。
 
  「一場在書櫃與台板間發生的情慾角力,新宿前衛藝術魔力爆炸。」──鄭傳鍏

  在大島渚的狂想曲《新宿小偷日記》(1969),偷書賊鳥男於紀伊國屋書店下手時,被假店員梅子捉個正着;書店的社長不單沒有把鳥男送官究治,還贈他簽名著作。自此鳥男和梅子走在一起,探索前衛劇場的藝術和性的奧秘。
 
  「拉美抗爭經典,愛憐土地眾生,援引宗教政治,前衛通俗混融,發起繁華而饑餓的美學戰爭。」──劉嶔

  《死亡使者》(1969)乃巴西新電影的經典作,其寫實抗爭題材和自由混雜風格獨一無二。片中的死亡使者受僱於獨裁的地方政府,是個專殺流寇的職業槍客。他在重創強盜首領後,有所感悟,要求地方霸主分糧贈民,更與各種神秘人物聯手抗爭。加洛巴羅查憑本片榮獲一九六九年康城影展最佳導演。
 
  「法國影評人沙治丹尼:『雄辯滔滔而不說教,包羅萬有但不妄下定論。』」──張偉雄

  阿倫坦拿的《昨日‧明日》(1976),在一九七六年檢視一九六八年,又憧憬二○○○年,把昨日明日的人類軌跡串連起來。電影圍繞八個「後68」的角色,在腐蝕人心的資本主義社會,堅持特立獨行的人生取態,尋找真正的自由。影片獲一九七七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編劇。
 
  「身處鄉郊及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回看屬於城市及青年的五月風暴。」──劉偉霖

  路易馬盧的《死不逢時》(1990)以一九六八年五月的法國為背景,寫鄉郊酒園的女主人因急病去世,她的兩名兒子及外孫女將繼承遺產。此時巴黎的躁動不安蔓延至鄉郊,酒園各人只能靠收音機得知最新局勢。這刻酒園也是一個國家的縮影,匯聚老中青幼,面對着新時代的到來。電影以黑色幽默回顧歷史,更有Stéphane Grappelli的爵士小提琴融合革命及懷舊情懷。影片獲一九九一年凱撒獎最佳女配角。
 
  所有影片均設中、英文字幕。《新宿小偷日記》為三級影片,只准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每場放映均設映後座談會,分別由六位選片的影評人及嘉賓講者朗天、登徒、陳智廷、歐嘉麗和博比以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此外,節目亦舉辦四節「68回望:時代與電影」工作坊,邀得沈旭暉、歐嘉麗、劉嶔及張虹擔任講者,分享他們對專題獨有的見解。四節工作坊分別為「五月革命的來龍去脈」(六月九日)、「1960s:顛覆的電影年代(法國篇)」(六月十七日)、「1960s:顛覆的電影年代(世界篇)」(六月二十三日)及「後68紀錄片:真實的辯證」(七月七日),於下午三時至五時在香港太空館演講廳舉行,粵語主講。
   
  電影門票五十五元,工作坊門票每節九十元,現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信用卡電話購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查詢節目詳情,請電:二七三四 二九○○或瀏覽網頁︰www.lcsd.gov.hk/fp/zh_TW/web/fpo/programmes/cc2018/index.html
 
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8時1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