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一題:把中小學科目歸類為必修科目及獨立必修科目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葉建源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現時,教育局把小學和中學某些科目歸類為必修科目及獨立必修科目。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由誰決定某科目應歸類為必修、獨立必修或其他類別的科目,以及作該決定時須依循的程序及準則為何;
 
(二)現時小學和中學各年級的必修科目及獨立必修科目分別為何;有關歸類是否適用於各個資助種類的學校(包括官立、資助、按位津貼、直接資助,以及特殊學校);
 
(三)各個資助種類的學校須否按教育局對科目的歸類編定授課安排及時間表;
 
(四)教育局透過甚麼文件及渠道把各必修科目及獨立必修科目的名單知會學校管理層和教師;及
 
(五)鑑於行政長官在上月她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會於下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政府在作出該決定前有否徵詢持份者的意見;如有,曾透過甚麼機制進行諮詢及諮詢的日期為何;如否,原因為何;課程發展議會事前有否就有關安排作出討論;如有,討論的日期及結論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葉建源議員的提問,現答覆如下:
 
(一)至(四)為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教育局現時為學校提供了靈活及開放的課程架構,涵蓋八個學習領域及其建議課時,讓學校能因應其辦學宗旨、學校特色、學生需要等,在中、小學不同的學習階段配置適當的科目,並靈活運用和整合建議課時,為學生提供寬廣而均衡的學習經歷,不會偏廢。
 
  八個學習領域涵蓋的大部分科目內容皆可被視為「必修」,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對個別學習領域亦有不同的處理,例如英國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和體育學習領域在小學至初中階段,各均只涵蓋一個科目,可以被視為「獨立必修」。小學的常識科則為跨學習領域的科目,課程綜合了科學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以及科技教育的學習。其他學習領域涵蓋一個以上科目,例如中國語文教育和藝術教育在小學至初中階段,分別涵蓋中國語文和普通話,以及最少涵蓋視覺藝術和音樂兩個科目,學校一般以獨立學科模式教授。
 
  在初中階段,科學教育一般通過科學科教授;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則可包括經濟與公共事務、生活與社會、宗教教育、地理、中國歷史、歷史等科目。這些科目之間有部分内容相類之處,例如生活與社會科和經濟與公共事務科,學校一般只會開設其中一科。除已宣布學校須以獨立學科模式開設中國歷史外,教育局並無規定學校在這個學習領域下獨立開設哪些科目。至於科技教育則建議以單元模式推行,課程組織靈活。
 
  在高中階段的課程設定有四個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通識教育科,所有學生必須修讀。另學生可因應興趣和能力選修其他科目。
 
  為讓學校和教師知悉各學習領域/學科的課程安排,我們透過教育局網頁、通函、專業發展課程等,發放及闡釋相關資訊。學校和教師亦可在《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14)、《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各學習領域課程及科目指引等,了解各學習階段的具體要求和課時建議。除智障兒童學校採用調適課程外,各學習領域的學科安排及建議課時分配均適用於所有公營及直接資助計劃學校。
 
(五)自一九九七年發布《中學課程綱要: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以來,學校一直按照此課程綱要推行中史教育。二○○二年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明確指出「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是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課程的必須學習內容,所有學生,不論就讀甚麼類別的學校,均須學習」。該指引同時容許中國歷史科以獨立學科模式,或其他模式(如「歷史與文化科」)推行。發展至今,超過九成中學是透過獨立學科模式教授中史的。約四十所中學則開設「歷史與文化科」將中史及歷史兩科合併,或採用綜合課程模式教授中史。由此可見,中史獨立必修是主流發展趨勢,與《施政報告》的方向一致。多年來社會人士積極爭取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立法會更曾於二○一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會議上通過「規定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的動議。二○一七《施政報告》宣布中國歷史獨立成科,回應了社會和立法會訴求。
 
  鑑於尚有約四十所中學採用其他模式推行中史教育,教育局於二○一七年九至十月期間約見了所有這類學校。有關學校的代表均理解需要作出改變,並支持中史教育,但要求教育局給予彈性及時間過渡。我們明白這些學校的需要及校本特殊情況,例如人手安排、非華語學生所面對學習中國歷史的困難等,會提供彈性,充分考慮校情,讓學校有時間順利過渡。就上述安排,教育局亦已在不同場合,如修訂初中中史課程諮詢會、學校議會聯絡會議等,清楚表示會合情合理處理該些中學的過渡安排,以釋疑慮。教育局會持續與學校溝通,提供其所需支援。
 
2017年11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38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