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香港貧窮情況分析記者會答問全文(一)
***********************

  政務司司長暨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政府統計處副處長陳萃如與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首席經濟主任吳慧蘭今日(十一月十七日)舉行記者會,公布二○一六年香港貧窮情況的分析。以下是記者會答問全文:
 
記者:剛才司長說貧窮人口數字為何會高,就是因為老齡化問題,以及「優化長者生活津貼」未生效。其實你們有否預計來年當這個「優化長者生活津貼」推出後,其實貧窮人口是否會下降抑或未來貧窮人口會屢創新高?
 
政務司司長:我們沒有一個水晶球看到會跌多少,但(可以)肯定是(正如)我剛才說,(如果)在「優化」(優化長者生活津貼)合資格,我們估計領取「優化」,即(能拿取)三千五百多元高額(津貼)的會有十多萬長者,現在於貧窮的組別當中,有十多萬(人)。這十多萬(人)屆時可以一次過,除了每個月可領取三千五百多元外,亦可領取一筆過萬多元--如果可以追溯(至)今年(而)計數(的話)。以二○一八年來說,我們有信心長者貧窮情況會有改善,但不能夠說「大幅」這字,為何?因為亦有老齡化問題,但怎樣都好,一定會有明顯改善。問題只是幅度多少,我們要看實際情況。第二,就是長者就業情況,我們都鼓勵長者,年輕點的長者工作,所謂「少老」,如果他有工作能力,現在實際上最近的數字(顯示)開始多了長者工作,數字是有改善,當然我們要做多些功夫鼓勵他們。所以幾個因素結合,我相信在長者貧窮問題(上),未來一年、一八年的數字會有改善的,但今年說的是一六年。大家不要忘記很多措施,我們公布後有一段過程才可令措施「落地」,例如我們說「優化長者生活津貼」談了一段時間,但要電腦更多流程、安排等等要一段時間,所以明年年中才能優化系統才可以生效,所以紓緩效應和改善效應會明年才能看到。
 
記者:我想問剛才slide,你們看到扶貧成效減少是因為申請綜援的人士減少,以及需要支援的兒童、青年都減少。其實你們過去,司長也說過,放在社福的開支都多了這麼多,其實是否你們的措施不到位,現時需要幫助的人真的不多,他們不申請,但你們投放了這麼多資源進去,其實不到位幫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所以令到貧窮率不斷上升?謝謝。
 
政務司司長:多謝你的問題。首先,我剛才說,特別在過去一、兩年我們宣布了很多扶貧措施,都是在二○一七/一八年,特別是二○一八年才能夠大幅推出來,很簡單,例如是「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這個例子。推出後,我們都發覺反應比較慢,你看到數目與我們預期有些偏差,因為我們未能計算到他們的資產、工時等等。我們這一屆政府一上場亦全盤把它改革,你可以看到我們現在正大幅改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四人家庭──兩個孩子,爸爸工作、媽媽是全職主婦,月入1萬9千元,在我們放寬制度後,這個每月收入1萬9千元的家庭,爸爸只要每個星期工作44小時,即是每個月192小時,一般打工仔都超過這個水平,已經可以領取3,200元,因為爸爸自己本身有1,200元津貼,孩子每人每個月1,000,共3,200元。另外,我們全線放寬例如是兼職、單親家庭,工作72小時、36小時,只是要是72小時已經可以全數取得,36小時已可以取一半。這些措施當全面實施時,一定會帶來很大改善。這些措施我們只是剛剛公布,我們希望在明年四月一日實施,所以二○一八年其實是一個指標年,如果二○一八年我們這麼多大的改善出現的話,會是一個很好的指標,看看那一年我們的貧窮情況有沒有改善、實際的明顯改善。我們有信心是有改善的,再加上我們的年金──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的(終身)年金(計劃),亦在明年年中「出台」,到時長者們又會多一個選擇。他有少許積蓄的話,他投放在年金裏面,每個月可以收到利息,他亦可以有一個固定收入,亦可以脫貧。這幾個因素加起來,加上我們鼓勵就業,兩元乘車優惠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亦鼓勵了一些比較年紀輕的(長者)做兼職,這亦成一個誘因,加上我們有很多培訓,加強培訓,加強職業輔導等,我希望可以改善,特別是長者方面,但當然有些長者不能工作,一定要依靠政府福利,我們一定會提供適當福利給他們。
 
記者:想請問看回今次的數字,政府介入後其實(數字)都是上升的,比較去年,其實是否一些可能恆常現金措施未必真的能幫助到、紓緩到貧窮問題?以及剛才你都提到主要可能拖高了情況、抵銷了效應是因為長者的貧窮情況、人口比較多。現在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我們不會有全民退保的情況之下,如果只是一些普通現金措施,例如即長生津、高額長生津這些是否真的可以協助到一些落入貧窮階段的長者脫貧?以及剛才司長都不斷提到我們有一些措施協助退休長者重投勞動市場,讓他們脫貧,其實政府是否有些殘忍?因為政府不推動全民退保讓他們可以老有所依、可以安心退休,反而叫他們退休後再出來工作,是否有些殘忍?對一些年輕時代對香港很有貢獻的人?
 
政務司司長:我想你有些誤解。首先第一件事,我說那些「少老」,即年紀稍為輕的那些所謂長者,他們有意繼續工作,有些還是很壯健的,很想繼續工作的話,其實我們都是提供機會讓他們工作而已。我們沒有叫長者不拿綜援、不拿福利,絕對不是這個意思,不要有錯覺。即是說給他一個選擇,如果他想就業的話,我們有選澤,我們裝備他或怎樣方便他。至於全民退保,我們都已經討論得很仔細,政府的立場都很清晰。我們覺得應該是用有效資源集中幫助有需要的長者,反正我們優化長津的效應還未認真看到、還未正式「落地」,到明年真的「落地」後,我們可以全面檢視效應,我們一邊觀察着情況,對於扶貧方面,幫助有需要長者方面是否有些空間進一步改善,我們持開放態度。這屆政府我們是抱着謙卑的態度、務實的態度,以民為本。我們的政策很簡單,最簡單例子,我們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我們是脫胎換骨,我們不會因為說政府以前立場很清晰不派發個人的,我們現在個人都可以申請,我們連個人都派發。這些是突破來的,證明我們是用一個比較寬鬆角度,以民為本。如果我們認為幫助到人的話,而政策能夠吻合,我們應該要較彈性處理,回應市民訴求。所以「低津」其實已經改名,改為「在職家庭津貼」,已經是很明顯例子我們有全面吸納民間的意見。所以社福界朋友都說:「想不到我們的意見你都全吸納。」差不多他們在坊間的意見我們全都吸納,而今次這套(我們)真的回應全部的民意,是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的成果來的。所以我們都有希望,即有個盼望「在職家庭津貼」能真的幫助一些所謂自力更生、有工作的家庭。孩子特別重要,因為兒童的貧窮率,你看到舊的「低津」,即現在的「低津」已經有一定效應,將來更進一步,我相信會有一定的幫助。

記者:你好,有兩條問題,看到政策介入之後,即恆常現金介入後,貧窮率其實上升了,其實是否反映社會已經消化了過往的現金措施去幫助人脫貧的一個效果?以及其實政府是否沒有一個根本政策去幫助貧窮人口去脫貧,而不是單靠這些現金政策去幫助他們增加收入?第二個問題就是見到關於分類,即貧窮人口分類上,長者住戶和青年住戶都有上升情況,即青年住戶雖然只佔很少比例,政府是否留意到青年住戶的貧窮情況都有惡化狀況,會有甚麼措施幫助他們?
 
政務司司長:後面那部分,我請經濟顧問的同事,首席經濟師Reddy解釋。但我想說一說,你剛才說是否情況抵銷了,是抵銷了。人口老化結構性問題我們不可逆轉,那是一個現象來的。每年都好幾萬個香港市民進入六十五歲組群,進入了長者組群,平均每年數萬、數萬(人)進入。你可以想像這數字就是正正衝擊我們那些(政策)介入後改善的數字,就差不多抵銷了,所以這個有很大挑戰。我很坦白說,隨着人口高齡化,那個貧窮率大幅改善的空間其實不大的,為何?因為人口老化,我們剛才說二十年後我們差不多三成人口是長者,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症下藥。如何去看,但不只看現金。我們有很多服務幫助長者,有很多社區服務、醫療服務,例如很簡單,醫療券,到六十五歲有二千元醫療券,我們都要考慮整體,而不是只說其他福利的東西,是(應)整套(去看)。有些其他(支援)不是用錢,不可以即時看得到。(例如)服務,服務都是一種幫助他們的(措施),加上例如很簡單,公屋,公屋我們已經不計算(在內)。如果(連)公屋計算,貧窮率實際只是10.4%,即我們說七十多萬人,絕對不是九十多萬人。但我們都不計算公屋,因為我們不當公屋是現金,但(如計算)公屋(後)實際上差很遠。如果你真的(把)公屋計算在內,那條數便不同計法。或者Reddy(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首席經濟主任吳慧蘭)說說情況。
 
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首席經濟主任:如果我要補充的話,關於青年住戶的數目為何會有所上升,就是如果看看青年住戶的數據,便會發現二○一六年的青年住戶中,有86%是沒有從事經濟活動的,即是當中大部分人是沒有工作的,其中三分之二的住戶是學生身分。這反映很多學生因為搬出來居住而成為青年住戶,而有關青年住戶的定義是十八至二十九歲,即青年住戶的全部成員均是十八至二十九歲。這些青年住戶基本上很少會領取社會福利,少有領取綜援,當中大部分人都沒有從事經濟活動,他們可能正在求學,或有其他計劃。
 
  另外,長者方面,長者住戶數目有較大增幅的原因是隨着社會人口高齡化,愈來愈多長者獨居或與配偶一同居住。剛才司長也提及,很多人因為退休,沒有了定期工作的收入,但由於貧窮線是單一地以收入作為指標,這些長者很容易便會被界定為貧窮,其實他們當中很可能有非固定的收入,或擁有一些我們未能計算的資產。這些都是貧窮線的局限,因此我們需要注意。

(待續)
  



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9時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