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七題:醫療專業人手
*************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麥美娟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早前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指出,本港的醫療專業人手短缺問題正在惡化,例如至二○三○年估計將會欠缺超過1 000名醫生及1 600名護士。有輿論指出,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當局有必要及早採取有效措施增加醫療專業的人手,以免醫療系統崩潰。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各醫院聯網的醫生、護士及各專職醫療人員空缺數字分別為何;
 
(二)是否知悉過去五年,醫管局(i)採取了甚麼措施處理各醫療專業人手短缺的問題、(ii)推行該等措施時遇到的困難,以及(iii)有否評估該等措施的成效;如有評估,結果為何;
 
(三)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本地醫科畢業生的人數,以及當中受聘於醫管局的人數;
 
(四)會否考慮大幅向本地醫學院增撥資源以增加醫科學士學額,以確保有足夠的醫生應付服務需求;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五)會否考慮就基層醫療服務制訂長遠的發展策略,透過改善公營醫療系統的病人分流制度,以及強化社區護理服務等方法從源頭減少病人數目,以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如會,詳情及時間表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麥美娟議員所提出的五個問題,我現答覆如下:
 
(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一直積極進行招聘以填補醫療人員的職位空缺及增加人手,從而應付服務需求。職位短缺的數目會因應服務發展、員工的自然流失和離職及人手供應而有所變動。
 
  在二○一二/一三至二○一六/一七年間,醫管局在各個年度的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短缺數字表列如下:
 
年份 二○一二/一三 二○一三/一四 二○一四/一五 二○一五/一六 二○一六/一七
醫生 250 310 340 300 300
護士 800 600 500 780 600
專職醫療人員 220 160 200 60 0
 
  醫管局不時按服務需求在聯網和部門之間靈活調配人手,因此沒有備存按聯網及部門劃分的人手短缺資料。

(二)因應各醫療專業人手短缺以及服務發展需要,醫管局已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增加醫療專業人手。
 
  整體而言,醫管局於二○一五年六月一日起把新入職僱員的退休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為挽留富經驗的醫療專業人才,以助培訓及知識傳承,並紓緩人手壓力,醫管局於二○一五/一六年度推出一項「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重新聘用於二○一五/一六及二○一六/一七年度年屆正常退休年齡退休或約滿離職的合適的現職醫生、護士、專職醫療及支援職系員工,以配合服務的需要。截至二○一七年六月底,醫管局已安排61名醫生、46名護士、八名專職醫療人員及884名支援職系員工在上述兩個年度退休後重新聘用。因應服務的發展,醫管局就富經驗的醫療專業人才及支援人員的需求仍然殷切,因此醫管局已於二○一七/一八年度繼續推行「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並正進行招聘工作,重新聘用合適的退休員工以配合服務的需要。
 
  醫生方面,本地大學受訓的醫科生是公營醫院醫生的最重要來源。就駐院受訓醫生而言,醫管局聘請絕大部分的本地醫科生。二○一八/一九年度將有420名醫科畢業生完成實習培訓,相比二○一七/一八年度的320名增加100名。預計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屆時會有所改善。
 
  即使醫管局已聘請絕大部分的本地醫科畢業生以及其他合資格醫生,截至二○一六年底,醫管局醫生短缺人數達約300名。為解決短期人手短缺問題,醫管局一直透過有限度註冊方式聘請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受《醫生註冊條例》所限,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只可批准有效期最長一年的有限度註冊,這令部分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卻步。現時醫管局只有15名非本地醫生以有限度註冊方式受聘為駐院醫生,在公立醫院的麻醉科、急症科、家庭醫學、內科、婦產科、兒科及放射科服務,紓緩有關專科的人手壓力。另有兩名有限度註冊醫生自一九九七及一九九八年起獲聘請在心臟暨胸肺麻醉科和病理及臨床生化學部門工作。
 
  為挽留人才,醫管局亦不斷優化醫生的工作條件。除了恆常填補流失空缺和因計劃新服務而開設的副顧問醫生職位外,醫管局亦為各專科增設額外的副顧問醫生職位,以提升專科醫生的晉升機會。此外,醫管局亦改善醫生的待遇,如豁免懷孕醫生通宵當值、改善醫生考試提供全薪假期的安排、改善發還考試費用的安排等,以及提升候召補償定額酬金及優化特別酬金計劃。
 
  護士方面,各醫院將繼續聘請全職及兼職護士,增加調配人手的彈性,以減輕前線護士的工作量。在二○一七/一八年度,醫管局計劃招聘約2 130名護士,以紓緩人手不足情況、維持現有服務,以及推行改善服務措施。醫管局會繼續推行多項挽留護理職系人員的措施,並會檢討上述措施的成效,以及在有需要時研究更多有助吸引和挽留員工的措施。
 
  為挽留護士,醫管局採取措施增加資深護士的晉升機會,並增設了106個顧問護師職位,推動護理專業的發展。過去三年,約1 400名護士獲得晉升機會。此外,醫管局轄下的護理深造學院每年提供26個護理專科訓練課程,讓護士畢業後仍然可以不斷進修。每年亦會資助約100名以上的資深護士到海外進修及培訓。
 
  醫管局亦聘任資深護士參與「護士啟導計劃」,在實際臨床環境督導新入職護士,促進他們對病房工作程序和環境的熟悉,同時紓緩其他資深護理人員指導新護士的工作壓力。另外,醫管局提供模擬訓練,加強新入職護士的急救及處理緊急情況的技巧。

  另外,醫管局已增設6 000張電動病床及安裝500多套病人吊運系統,方便移動和運送病人,幫助病房同事減省繁重的工作程序,優化工作環境及設施,以減輕前線護士工作壓力;及透過增聘病房文員及助理,協助護士文書及照顧病人工作,以減輕護士的工作。
 
  專職醫療人員方面,在過去數年,醫管局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強化專職醫療團隊;加強專職醫療人員培訓及發展;為個別本地學額不足以應付人手需求的職系,如足病治療師推行相關海外學位課程資助計劃;重整工作流程;以及增聘病人服務助理。
 
  醫管局會繼續監察公立醫院的人手情況,在人手規劃和調配方面作出適當安排,以應付服務需求。
 
(三)過去五年(即二○一二至二○一六年),持有兩所醫學院所頒授的資格而成為正式註冊醫生的人數平均每年約280名。在二○一一/一二年度至二○一五/一六年度,應屆於兩所本地醫學院畢業的正式註冊醫生加入醫管局工作人數平均每年約258名。詳細數字載於附件。
 
(四)鑑於人口老化及過去數年醫療人手普遍短缺,政府在過去十年,已大幅增加醫生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學額,由二○○五/○六學年的250個增至二○○九/一○學年的320個及二○一二/一三學年的420個,再增至二○一六/一七學年的470個。
 
  《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提出,隨着人口老化,醫療服務的需求日漸增加,預計醫生人手在中短期會出現短缺。本地培訓醫科畢業生是公營界別醫生的最主要來源。 政府會因應醫生的供求情況,積極考慮進一步增加醫科培訓學額。
 
(五)政府一直致力發展基層醫療。政府於二○一○年發表的《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策略文件》,闡述有助政府在香港提供優質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策略及實踐行動。其中一項主要策略,是支援專業發展和質素改善。香港基層醫療參考概覽,是為了就糖尿病和高血壓這兩個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和兒童及長者在基層醫療的護理所編制的,目的是為基層醫療的醫護專業人員提供適切的參考,以協助他們在社區內提供持續、全面和以實證為本的護理。通過參考概覽,亦期望能加強病人及照顧者的自我管理或護理能力,並提高市民對預防和妥善控制慢性疾病的認知,藉此於不同人口組別進行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的工作。
 
  在完善分流方面,衞生署建議市民按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家庭醫生,接受全面及持續的健康護理,減少突發求診的機會。
 
  《基層醫療指南》的西醫及牙醫分支指南於二○一一年推出,而中醫分支指南則於二○一二年推出。該指南設有搜尋功能,方便市民尋找所需資料。醫管局轄下公立醫院急症室的等候區均擺放介紹《基層醫療指南》的海報及單張,供市民參閱。部分急症室的等候區亦擺放該指南流動網站的二維條碼,以方便市民瀏覽尋找家庭醫生,並鼓勵市民就非緊急情況及病況輕微的病人向家庭醫生求診。衞生署會繼續定期通過不同渠道,包括集體運輸工具、智能流動電話和互聯網平台,向市民推廣《基層醫療指南》,協助他們尋找合適的家庭醫生。
 
  在加強社區護理方面,醫管局藉普通科門診、社區老人評估小組、社康護理服務,以及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門診協作計劃),為社區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在普通科門診服務方面,醫管局致力提供社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普通科門診照顧的病人主要分為兩大類,包括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病人等,以及症狀相對較輕的偶發性疾病患者,例如患有感冒、傷風、腸胃炎等的病人。配合政府強化基層醫療的政策,醫管局推行不同措施,包括加強對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病人在基層醫療的支援。相關計劃包括健康風險評估及跟進護理計劃、跨專業護理診所、病人自強計劃等,讓病人留在社區,減少不必要的住院。此外,透過多方面措施,普通科門診已提升服務量以應付服務需求,減輕醫院層面的負荷,並會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繼續推行相關措施。
 
  另一方面,社區老人評估小組會定期探訪安老院舍,為院友提供全面的跨專業治理服務。小組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健康問題複雜、身體機能欠佳且行動不便的體弱院友。小組所提供的服務包括診症、評估、護理,以及由專職醫療人員負責的社區復康服務。同時,社區老人評估小組也會加強訓練和教導照顧者掌握照顧技巧,以助其照顧居於院舍的長者病人。至於社康護理服務則主要為出院病人提供全面及持續的家居護理。社康護士會上門進行家訪,為病人提供合適的護理,同時也會向病人和他們的家人灌輸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知識,使他們可以在家居環境中康復。
 
  此外,門診協作計劃於二○一四年年中在觀塘、黃大仙和屯門區推出,讓患有特定慢性疾病但病情穩定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病人可選擇接受私家醫生的治療。該計劃隨後在另外13區推行,並將於二○一八/一九年度進一步擴展至全港18區。
 
  另一方面,衞生署多年來一直採取以人生歷程和環境為本的方式,致力推廣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包括推廣均衡及健康飲食、鼓勵恆常運動、呼籲市民避免煙酒,以及提倡母乳餵哺等,以減低患上非傳染病的風險,從源頭預防疾病,以減少病人數目。
 
  由於人口持續老化和健康風險的改變,香港面對非傳染病的疾病負擔也不斷增加。衞生署於二○○八年推出了《非傳染病防控策略框架》文件,提出多個疾病防控的方向,並成立一個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的高級別督導委員會,監督計劃的發展和執行進度。督導委員會轄下的三個工作小組分別在二○一○年,二○一一年及二○一五年,發表三份行動計劃書,以推廣健康飲食及體能活動參與、減少酒精相關危害以及加強預防非故意損傷為主題。衞生署並與社會各界共同合作,預防和控制各種相關的非傳染病。
 
  衞生署轄下家庭健康服務為初生至五歲的嬰幼兒童及64歲或以下的婦女提供全面的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服務。兒童健康服務包括免疫接種、生長和發展監察,以及為家長而設的健康教育。另外,為婦女提供服務亦包括產前產後護理、家庭計劃、子宮頸普查和婦女健康服務。衞生署向學前幼童推廣的「幼營喜動校園」計劃,於幼兒及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推廣的「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
 
  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透過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服務,保障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現時全港有12間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及三間健康評估中心,為已登記參加服務的中、小學學生提供切合其年齡發展需要的周年健康評估服務,當中包括身體檢查,與視力、聽覺、心理健康及行為等有關的檢查,以及個別健康輔導和健康教育。學生在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接受檢查後如發現有健康問題,會獲安排轉介至健康評估中心或醫管局轄下的專科診所接受詳細評估及跟進。在二○一五/一六學年,全港共有629 000名中、小學的學生參加學生健康服務。衞生署會繼續為學生提供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的服務。
 
  衞生署亦於工作間推廣的「好心情@健康工作間」計劃、於食肆推廣的「有『營』食肆」運動及在社區展開的「我好『叻』」社區健康推廣計劃。

  另外,衞生署會推行有明確證據支持其成效的癌症普查,及早識別患病和治理,從而提升治愈率。其中,衞生署自二○○四年與公共及私營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合作推行全港性的子宮頸普查計劃。衞生署亦獲得關愛基金的資助,於今年十二月推出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資助合資格低收入婦女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及預防教育。除此之外,衞生署亦於二○一六年九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於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五年出生及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在三年內分階段接受大腸癌篩查,預防大腸癌。



2017年7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