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就《公共交通策略研究》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今日(六月十六日)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就《公共交通策略研究》的開場發言:
 
主席:
 
  現屆政府進行了兩項關乎公共交通發展規劃的主要研究,即二○一四年九月發表的《鐵路發展策略2014》,和上星期三發表、今天向本事務委員會匯報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
 
  在二○一四年年底起開展為期兩年半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針對重鐵以外各種公共交通服務的角色和定位作一次全面及有系統的檢視,目的是在重鐵網絡按照《鐵路發展策略2014》的規劃進一步擴展下,優化公共交通布局,鞏固基礎,以確保能維持長遠、均衡、便捷、多元及可持續的發展。
 
  現時的公共交通布局是按照政府在一九九九年完成的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下所確立的大方向而制定。這些大方向包括:
 
(一)更充分運用鐵路,讓鐵路成為公共交通系統的骨幹;
(二)提供更完善的公共交通服務和設施;
(三)更廣泛運用先進科技管理交通;以及
(四)推行更環保的運輸措施。
 
  政府認為,這些大方向至今仍然適用,但具體的配套需予強化、優化。
 
  在各公共交通服務中,重鐵專軌運行、載客量高、快捷方便、並無廢氣排放。面對香港地少人多,路面空間有限,市民亦關注路面交通對空氣質素的影響,故此,我們肯定應繼續以重鐵作為公共交通的骨幹。不過,重鐵至二○三一年在公共交通服務的佔比亦只會由現在約37%增加至約40%,換句話說,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繼續發揮重要角色,並為市民提供多元選擇。
 
  專營巴士的載客量高,服務較為靈活,能在較短時間內因應需求調整服務,是路面的集體載客運輸工具,特別是照顧鐵路未達地區及新發展區的需要,其在公共交通服務的佔比維持在三成左右。其他的公共交通服務包括輕鐵、公共小巴、非專營巴士、的士、渡輪及電車則繼續擔當輔助的角色,照顧不同地區以至乘客群組的需要。
 
  多年來,各種公共交通工具按照其角色及定位發揮了作用,亦維持了各種公共交通服務之間透過實踐形成、得來不易的生態平衡,使得做到公共交通多元,各營辦商可各自發揮所長、互補功能,而乘客亦可有所選擇、各適其適。
 
  這亦是香港公共交通發達的成功關鍵所在。在二○一四年一項國際調查中,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務在80多個城市當中排名第一,視為效率優越。現時每日使用公共交通服務出行的比率達九成,為全球各城市之冠,並非無因。
 
  在過去兩年多,我們陸續完成了八個專題研究,涵蓋專營巴士、公共小巴、的士、校巴、渡輪等服務,又探討了如何更方便殘疾人士使用公共交通,並提出53項改善措施,其中20項已先後落實,例如:興建新的巴士轉乘站、推出新的專營巴士票價優惠、豁免學校私家巴士遵從非專營巴士的「採購要求」、增發大嶼山的士牌照、優化出租汽車許可證審批、為六條主要離島航線提供特別協助措施等等,並非等候整個《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完結後才去推行。
 
  今次新宣布有14項措施。一些措施我們仍需聽取持份者和地區的意見。新宣布的構思主要針對專營巴士服務及輕鐵,包括增設巴士專線及加強巴士轉乘安排,及以試驗形式推出繁忙時間長途巴士新型服務和中型單層巴士服務,及提升輕鐵載客量和行車效率的短、中、長期措施。我們又提出研究應否興建新重鐵線連接新界西北及市區,以補西鐵及輕鐵的不足。

  對於公共小巴及非專營巴士,我們在維持其現有公共交通佔比之同時,會致力改善其營運環境,並決定增加小巴座位由16座至19座,乃一九八八年以來的首次政策突破。詳情研究報告有所交代。
 
  個人化點對點服務方面,政府認為須予改革。社會上有聲音認為應鼓勵共乘,而且對的士服務的形式也出現了新需求。
 
  在任何載客取酬必須領取牌證、依法規管的政策大前提下,政府對促進共乘及「網約」車服務持開放態度。我們提出雙管齊下去提升的士服務——即是一方面既引進小量專營的士(約600輛),亦改善現有18 000多輛普通的士的服務水平,致力改善現行的士服務及營運環境,加強與業界及其他持份者的互動合作。
 
  專營的士的特色是以專營權模式營運,不設永久牌照,以克服現行的士發牌模式對於長期確保服務質素的局限。新服務具備「網約」特色。至於是否應探討引入其他新服務,例如受規管的網約車,則可視乎立法會處理專營的士方案的結果而決定。政府的基本立場是,不能原地踏步,而改革既講究實效,也要照顧各持份者的意見。
 
  與此同時,我們亦致力營造綠色社區,推動單車及步行作為短途出行方式,方便市民往返公共交通工具車站和居所或辦公室,作為「首程」及「尾程」接駁。我們於今年起推展「香港好‧易行」計劃,提升我們城市的整體易行度,亦會繼續在新市鎮及新發展區締造「單車友善環境」,包括改善現有單車徑和單車停泊設施,以及加強單車安全的宣傳教育。就此,我於六月十五日立法會議案辯論中有較深入的表述。這些的措施都有助減少使用私家車,從而進一步紓緩路面擠塞以及改善空氣質素,有利可持續發展。
 
  在落實「無障礙運輸」方面,政府敦促各公共交通營辦商採取主動,以促進共融交通,進一步提升無障礙的車廂、車站設施,方便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包括殘疾人士)出行。
 
  主席,《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報告發表後,我們聽到一些肯定的意見,也有批評我們的力度仍不足,點子仍不夠多。就此,我想回應,研究報告承先啟後,施行要持久方能見效,不少措施亦須進一步聽取社會上各持份者及地區上的意見。
 
  我們有清晰的整體策略方向,就是公共交通優先、載客量大的交通工具為本、提供市民多元選擇、促進「綠色出行」及無障礙運輸。當然公共交通策略也需與城市規劃互相配合。
 
  不過,我們需要承認,公共交通涉及不同的工具及不同業界和營運者的利益,又涉及不同地區的訴求。要維持多元發展及生態平衡,並善用有限的道路資源,有時無可避免需要作出策略上和務實性的取捨,無法做到皆大歡喜。
 
  就應用創新科技及推動「智慧」出行(smart mobility)方面,我們承認香港有落後於一些其他城市之處,需要我們急起直追,希望在這方面業界、營辦商可與政府一同努力。
 
  多謝主席。
 
2017年6月1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1時23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