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三題:預防學生自殺的措施
***************

  以下是今日(五月三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柯創盛議員的提問和署理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答覆:

問題:

  據報,一項最近發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約900名小五至中一受訪學生當中,分別有三成小學生及四成中學生被評為有自殺潛在傾向。進行該調查的學者指出,學生面對升中及適應新社交圈子等轉變,較易出現情緒困擾,並建議有關方面提升學生的快樂感及改善他們面對困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據報近日有一款源自俄羅斯名為「藍鯨」的網絡遊戲傳入香港,而該遊戲渲染自殺及自殘意識,可能毒害本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跟進上述問卷調查的結果及建議,採取措施減低學生自殺風險;如會,措施的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有否了解上述網絡遊戲現時有多少個本地玩家,以及有否評估該款遊戲對青少年心理可能造成的影響;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會否加強教導青少年珍惜生命,使他們不受經由互聯網傳播的自殺及自殘意識所感染;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非常關注青少年的成長需要,着重跨界別協作。教育局與相關政策局和部門,包括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民政事務局(民政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社會福利署(社署)及衞生署各司其職,採取不同措施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減低青少年自殺風險。我們以及早識別和介入為目標,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一方面發展不同計劃以推廣精神健康,培養學生正面思維,協助他們面對困難,增強處理環境轉變的能力;另一方面制訂不同措施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適時和適切的支援,從而減低青少年自殺風險。

  就柯創盛議員的提問,我答覆如下:

(一)及(三)青少年自殺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可以由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影響而成,包括精神健康問題、心理因素、人際關係、家庭問題、適應困難和學習壓力,每個個案背後的原因不盡相同,而社會上不少團體也曾就青少年自殺問題作出研究及探討。我們會考慮及綜合這些研究及建議,不斷提升政府處理這個問題的能力。

  現簡述各政策局及部門採取的措施如下:

  衞生署提供多項服務,向學生、家長及教師進行促進精神及心理社交健康的教育和宣傳工作。醫管局為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提供相關的專科服務,自殺個案一般會列作第一優先類別(緊急)處理,以確保有急切醫療需要的病人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得到診治。

  社署除資助非政府機構,為每間中學提供駐校社會工作服務,亦資助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自殺危機處理中心,提供不同的專門服務,該中心更因應青年人的上網習慣,設立網上論壇、電子郵箱及聊天室,及早識別及主動接觸有自殺念頭的網絡使用者。社署亦資助香港青年協會設立「關心一線」青年熱線服務,透過電話接觸為處於高危情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輔導及轉介服務。

  民政局提供恆常資助予11個青少年制服團體(合共超過11萬成員),讓它們舉辦不同的訓練和計劃,以提升青年人的毅力、紀律、體能和領導技巧,從而加強他們面對逆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民政局和青年事務委員會推出「青年生命教育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為青年人舉辦生命教育活動。

  而教育局主要負責在學校內的工作。二○○一年推行的課程改革,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主要目標之一。教育局支援學校推行生命教育,亦着力為中、小學組織規劃生命教育計劃課程和學習社群,協助學校因應所需擬定整體生命教育課程,以及讓教師進一步掌握有效推行生命教育的教學策略及技巧,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及提升學生的抗逆能力。

  教育局更一直推動學校營造關愛和諧的校園文化,加強師生關係及朋輩支援,並積極推行各項預防性輔導計劃,協助學生健康成長。計劃包括「多元智能躍進計劃」、「成長的天空計劃」及「學生大使--積極人生」計劃,可提升中小學生的自信和抗逆力。此外,教育局由二○○七/○八學年亦開展「學生大使-積極人生」計劃,協助中小學校裝備學生以傳遞熱愛生命的信息。

  教育局鼓勵學校採用「三層支援模式」,因應學生的個別需要提供額外支援。學校的專業人員如學校社工、學生輔導老師、教育心理學家在其專業範圍內提供支援服務,並在有需要時,轉介學生接受精神科醫生的診斷和藥物治療。學校亦會按需要舉行跨專業的個案會議,讓精神科醫生、醫務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和學校人員(包括駐校社工、輔導人員)共同商討適切的支援策略。

  針對去年的學生自殺事件,教育局與相關政策局和部門協作,在「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支援層面推出多項新措施。

  在「普及性」層面,衞生署和教育局合作推行「好心情@學校」計劃,提高學生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了解,以及適應不同環境改變的能力;而優質教育基金則會為合適的計劃提供資助,尤其鼓勵跨界別與學校協作,舉辦推廣學生心理健康的活動,如為中一/中四學生開設銜接課程、成長或生活技能課程。

  在「選擇性」層面,教育局推出《學校資源手冊》及專題網頁,協助學校識別、支援及轉介可能有自殺行為的學生,並於八月推出與醫管局協作發展的教學資源,加強學校識別及支援有精神病患(包括思覺失調、抑鬱症和焦慮症)的學生。教育局亦會為教師安排專業發展課程,幫助他們及早識別和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包括有自殺風險)的學生。

  在「針對性」層面,為協助精神病患者康復後盡早融入校園,由二○一七/一八學年開始,「學習支援津貼」會涵蓋有精神病患的學生,學校可運用這些額外資源為他們提供適切服務,例如安排輔導及情緒支援。

  此外,食衞局連同教育局、醫管局及社署共同推出一項為期兩年的「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透過由教師、教育心理學家、駐校社工和精神科護士組成的跨專業平台,加強醫、教、社三方專業人士的溝通和協作,於學校為有精神健康需要學生提供更適切的支援服務,使他們能更融入校園生活。

(二)就柯議員在問題中提及的網絡遊戲,我們沒有參與人士的數目及資料。雖然如此,大部分針對現實世界用來防止罪行的法例,均適用於互聯網世界。根據香港的法律,如有任何人利用網絡協助、教唆、慫使或促致他人自殺,或進行自殺企圖,有可能涉及《侵害人身罪條例》(第212章33B條)可循公訴程序審訊的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判監14年。

  現時的科技日新月異,網絡遊戲層出不窮。除以上的法例監管外,最有效保障學生的方法,是培養他們有正確的價值觀及正面的人生觀,並擁有良好的態度和能力以處理資訊,同時提升他們的網絡安全意識。我們於二○一六年年底更新《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以培育學生正確地運用資訊的能力。我們也鼓勵家長和教師多加注意,並提供適當輔導,以免學生因心智未成熟而受誘惑。一些渲染不正確和不良信息的遊戲,例如有關暴力、自殺及自殘等的遊戲,都會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為教導、輔導和保護學生免受網絡問題困擾,我們一直鼓勵學校積極培養學生正確地使用電子網絡。我們每年為學生舉辦網絡陷阱及相關法律知識的工作坊,協助學生應付網絡欺凌及網絡陷阱問題,並推廣網絡安全及反欺凌意識。

  多謝主席。



2017年5月3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