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動議二讀《2017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致辭(只有中文)
********************************
以下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今日(二月八日)在立法會動議二讀《2017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致辭全文:
主席:
我謹動議二讀《2017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以落實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二○一六年十一月四日批准,並由行政長官於同日公布的新一輪對住宅物業市場的需求管理措施。
《條例草案》修訂《印花稅條例》即香港法例第117章,就住宅物業交易引入新的從價印花稅稅率,稅率劃一為15%,以取代《印花稅條例》下現有的從價印花稅第1標準稅率,即一般稱為「雙倍從價印花稅」的稅率。但是,非住宅物業交易將不受建議的新劃一稅率所影響,會繼續按現行的雙倍從價印花稅稅率繳付印花稅。
近年,由於房屋供求失衡,加上處於超低利率和資金充裕的本地和外圍環境,導致香港物業價格持續上升,偏離經濟基調,泡沫風險高企。上屆政府在二○一○年推出額外印花稅,以應對短期炒賣。本屆政府上任後,制訂《長遠房屋策略》,以「供應主導」為本,致力開拓和增加房屋用地。同時,為了應對物業市場過熱的情況,實施多輪「需求管理」措施,以優先照顧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置居自用需求,接連於二○一二年十月推出買家印花稅和加強額外印花稅,以及在二○一三年二月推出雙倍從價印花稅,進一步打擊短期投機活動、遏抑外來需求和減低投資需求,以穩定物業市場。
這些措施都取得一定成效。在打擊短期投機活動及遏抑外來需求方面,效果尤為顯著。去年第四季,短期轉售,包括確認人交易和在24個月內轉售的成交宗數只佔住宅物業交易總數的0.4%,遠低於二○一○年一月至十一月,即推出額外印花稅前的平均每月約佔總成交20%。同時,去年第四季涉及非本地個人和非本地公司買家的成交只佔住宅物業交易總數的2.1%;亦低於二○一二年一月至十月,即推出買家印花稅前的平均每月約佔總數的4.5%。
本地住宅物業市場在經歷二○一五年底至二○一六年,即去年初的短暫冷卻後,在供求情況仍然偏緊及美國一再延遲加息的情況下,自去年四月起明顯反彈。住宅物業市場,尤其是中小型單位市場,在去年第三季重現亢奮現象,價量齊升,而且升勢逐步加劇。在去年三月至十月之間,整體樓價累積反彈了12.1%,九月和十月的按月升幅更加分別是3.1%和2.7%;九月的住宅物業成交宗數達7 800宗,是自二○一二年十月以來的新高。此外,投資需求重拾升軌,令供求失衡的情況加劇。涉及雙倍從價印花稅的住宅物業交易宗數,在去年八月和九月均按月急增五成,在九月更加升至2 600宗的紀錄新高,佔住宅物業交易總數近三成。
這些數據均顯示樓市正再次偏離經濟基調;去年第三季,市民的置業負擔比率(註)為59%,遠高於過去20年的平均數46%。因此政府不能對樓市價格的螺旋式上升視若無睹。而且,樓市不會只升不降,若政府不及時採取果斷措施去穩定樓市,任由泡沫風險進一步加劇,則最終會帶來代價非常沉重的調整,危害本港整體宏觀經濟及金融體系穩定。
經過慎重考慮,政府在去年十一月四日宣布推出現時《條例草案》所涵蓋的新措施,目的是藉著提高住宅物業交易的從價印花稅稅率至劃一的15%,增加交易成本,從而減少對住宅物業的投資需求,讓樓市降溫,防範樓市泡沫風險進一步惡化。相對現行累進性的雙倍從價印花稅稅率,劃一為15%的新稅率自然對價格較低的住宅物業交易影響較大,但這符合我們特意應對中小型單位市場去年趨向熾熱情況的政策目標。
主席,我們堅持的政策取向是在當前住宅物業市場供求失衡下,優先滿足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置居自用需要。因此,新措施仍沿用現行雙倍從價印花稅機制下有關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豁免安排,不作任何改變:如買家是代表自己行事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而在取得相關住宅物業時不是任何其他香港住宅物業的實益擁有人,有關交易可繼續按較低的第2標準稅率,亦即引進雙倍從價印花稅前的稅率繳交從價印花稅,不受15%新稅率的影響。我們亦建議維持現行雙倍從價印花稅機制下,就香港永久性居民轉換其唯一住宅物業的退稅機制,以方便以「先買後賣」方式換樓的人士,在完成賣樓後可取回15%新稅率與較低的基本從價印花稅稅率,即第2標準稅率之間的稅款差額。
鑑於樓市對價格變動非常敏感,所以建議的新15%劃一稅率須於公布後立即生效,以確保沒有任何人士可在新措施公布後,而相關修訂條例尚待通過及刋憲的期間從中取利。因此,《條例草案》建議新措施由二○一六年十一月五日,即公布新措施翌日起生效。稅務局會記錄自二○一六年十一月五日至相關修訂條例獲通過並刋憲這段期間的所有住宅物業交易,並於修訂條例刋憲後發出通知書,提醒有關人士繳納少付的從價印花稅稅款。
主席,我們在擬備《條例草案》時,已考慮社會各界所表達的意見,包括本會,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於二○一六年十二月五日會議上提出的看法、市民對過分熾熱的樓市的關注,以及大眾認為有需要優先照顧目前並未擁有任何本地住宅物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買家的置居需要。整體而言,新措施獲得社會上普遍支持。
在政府公布新措施後,樓市氣氛已有所冷卻。去年十二月的整體樓價指數,主要反映十一月的市況,與十一月的相比,按月只微升0.07%,遠遠低於推出新措施前九、十月約3%的按月升幅。在成交量方面,今年一月的住宅物業成交宗數較去年十一月約6 740宗顯著下跌51%,只有3 286宗。此外,根據稅務局的數據,今年一月須按雙倍或新15%稅率繳交從價印花稅的住宅物業交易宗數為406宗,較去年十一月約2 360宗下跌超過八成。在住宅物業交易中,涉及已持有一個或以上本地住宅物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買家個案,由去年十一月約1 800多宗下跌至今年一月的180宗,大幅減少九成。而在今年一月涉及香港永久性居民買家的住宅物業交易中,九成半個案的買家在取得有關住宅物業時並沒有擁有任何其他香港住宅物業。從上述數據可見,新措施有效減少投資需求。
然而,住宅物業市場穩定下來不等於樓價會即時或在短期內大幅下調,按過去經驗,市場通常會呈觀望狀態。市場走勢仍看未來供應量增加及其他多方面外圍和本地因素的變化,包括環球和本地經濟前景、美國利率正常化的步伐、國際流動資金情況等。政府會繼續保持警覺,密切監察樓市動向和不斷變化的外圍形勢。
主席,我希望強調,需求管理措施絕非捨本逐末之舉,而是在當前供求失衡、全球低利率及資金充裕的非常情況下,應對樓市過分熾熱的針對性措施。今年一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香港所發表的報告,當中亦對特區政府應對熾熱的物業市場的措施,包括最近的15%從價印花稅稅率,予以肯定。
政府已多次表明,要從根本長遠解決供求失衡的問題,必須持續大幅增加房屋供應。為此,政府採取「供應主導」策略,致力透過各種短、中、長期措施增加公、私營房屋土地供應。事實上,透過政府持續的努力,私人住宅的中期供應量正在穩步增加。根據去年十二月底的最新推算,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市場的供應量達94 000個單位,是自二○○四年九月起政府按季度公布相關統計資料數字以來的新高。政府會繼續尋找及推出房屋用地,確保長期有充足和穩定的土地供應,回應市民自置居所需求,確保樓市健康平穩發展。
主席,我希望立法會能盡快審議及通過《條例草案》。若立法會成立法案委員會進行審議,我們會盡力配合法案委員會的工作。
主席,我謹此陳辭。
註:置業負擔比率是指就一個面積45平方米的單位而言,若以當時的按揭利率和20年還款期計算,按揭供款相對住戶(公營房屋住戶除外)入息中位數的比率。
完
2017年2月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