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研人員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
***************

  香港科研人才的能力再度獲得認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今日(一月九日)在北京公布二○一六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得獎名單,本地科研人員榮獲六個二等獎。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說:「香港的科研人員屢獲殊榮,彰顯了香港在基礎和應用研究發展方面的超卓實力,給予本地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士極大鼓舞。我們衷心恭賀各得獎者,並期望他們能在科研工作上再創高峰。」

  「正如二○一五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特區政府致力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去年底公布的《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已定下六項策略,涵蓋資源、課程、專業能量、協作、良好示例分享及社區參與等。」

  吳克儉相信本港的傑出科學家可以在這方面作出貢獻,培育年輕一代,薪火相傳。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國務院主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下設五個獎項類別之一,是國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規格最高的獎勵,旨在獎勵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方面取得優秀成果的人員及團體。

  六個獲頒二○一六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研究項目之中,有兩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推薦,詳情如下:

  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教授以「變化環境下生物膜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影響」獲獎。該項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的徐穎教授、王勇博士和賀麗生博士。

  以往的同類研究注重環境變化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直接影響,忽略了海洋環境變化可以通過改變海洋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而間接影響海洋底棲生態系統。該項目確立了海洋生物膜在海洋環境變化和底棲生態系統之間的橋樑作用,揭示了環境化學信號是生物膜調控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結構的關鍵環節,並闡明了海洋底棲生物回應生物膜環境化學信號的分子傳導機制。

  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教授以「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防治研究」獲獎。該項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的于君教授、胡嘉麒教授、吳兆文教授和陳家亮教授。

  該項目歷時十五年,對大腸發病情況、篩查、分子發病機制及無創診斷等進行系統性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包括:(一)發現大腸癌高發病率和高危因素,並制定篩查指南;(二)首次破解華人大腸癌基因組突變圖譜和多克隆起源,發現新的融合基因及高頻突變基因;(三)揭示大腸癌表觀遺傳變化和癌細胞信號通路;(四)發現多種可用於大腸癌無創診斷的標誌物等。

  其他四項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研究項目由內地單位或專家推薦。它們分別是香港浸會大學湯濤教授主理的研究項目「自適應與高精度數值方法及其理論分析」,以及三個香港科研人員參與的項目:香港大學張彤教授參與的「高風險污染物環境健康危害的組學識別及防控應用基礎研究」、香港理工大學陶大程博士參與的「圖像結構建模與視覺表觀重構理論方法研究」和香港城市大學陳關榮教授參與的「複雜動態網絡的同步、控制與識別理論與方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邀請推薦香港特區的候選項目。有關推薦工作由教育局負責統籌,並由香港研究資助局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助。



2017年1月9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7時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