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教育局局長就「下任教育局局長須具備的條件」議案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今日(十二月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下任教育局局長須具備的條件」議案的開場發言全文:

  主席及各位議員,早晨。今天的議案是「下任教育局局長須具備的條件」,由於很多客觀事實都在考慮的過程,所以我有責任,客觀地將事實跟大家作簡介。政府深信培育人才始於教育,因此非常重視對教育的投資,不斷增加資源,提供優質教育及機會,促進青年人及社會向上流動,使香港得以持續發展。我們的抱負與使命是為每名學生,包括有多元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可以發揮潛能,為全人發展、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最終能夠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剛才三位議員提到的背景,我想說一個事實。IMD(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在教育範疇,香港在二○一二年排名全球第27位,但今年提升至第13位。由此可見,香港整體教育的表現,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上月底,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二○一六年世界人才報告》,香港更位列世界前10位,成為亞洲地區表現最佳的經濟體系,而過往新加坡均為亞洲第一位。而且不少國際知名的教育家,例如全美教育經濟中心會長Marc Tucker表示,香港的教育制度在推行教育公平方面表現顯著。而根據報道,新加坡在教育方面的投資放緩,排名下調五個位置。所以我特別想提及,我們在教育上的整體表現,如果大家客觀地看,是別人告訴我們,而不是自己告訴自己,實在有這些客觀的背景。

  在四年多前,當現屆政府開始時,我們清楚提及,希望在教育範疇,因為以往多年的教改,教育工作者已覺得相當疲累,所以我們希望能達到「適度有為」,「適度有為」才是重要的地方。大家聽我的簡介時,會聽到很多部分,我們不但優化現有的過程或措施,我們有很多創新的環境及措施出現,希望達到「適度有為」。

  教育是政府投資最多的政策範疇,佔政府經常開支達21.5%。現屆政府上任以來,教育經常開支已由二○一二/一三年度的604億元,增至二○一六/一七年度的747億元,短短四年內累計增加143億元,升幅達24%。資助小學的學生單位投資成本由44,000元增加至二○一六/一七年度的56,000元,資助中學的單位投資成本亦由49,000元增加至本年74,000元,增幅超過50%。

  在師生比的部分,小學的師生比由二○○五/○六學年的1:18.4,減至二○一五/一六學年的1:14.1;中學則由1:18.0下降至1:12.4,足見政府對教育的承擔,亦是教育質素的彰顯。

  另一個例子,就是在二○一五/一六學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和自資專上獎學金合共向6 100名傑出學生頒發獎學金,獎學金及獎項總額約為1億4,000萬元,表達到我們繼續鼓勵學生,優化學生動機及表現。在學生資助方面,各項學生資助及貸款計劃共發放約61億元,約34萬名學生受惠,我們希望同學上學或進修的機會不會因經濟能力而受到影響。

  在穩定教師團隊方面,我們明白到學界普遍關注學童人口的短期變化對教育生態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在過去幾年,為應對中一學生人數短暫下降的情況,教育局持續投入龐大資源,適時推出多項紓緩措施。

  其中包括由二○一二/一三學年開始,把批核中一開班人數的準則,由30人下調至25人,即是26人開兩班,51人開三班。在二○一三/一四學年,局方進一步推行了一籃子以「保學校」、「保教師」、「保實力」為目標的「三保」措施,看到這是重要的措施穩定教師團隊,亦希望進一步穩定教師團隊,以及照顧學生的學習利益。行政長官在二○一六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在二○一三/一四及二○一四/一五學年因縮減中一班級而有過剩教師的學校,如有需要,可申請延長過剩教師的保留期至二○一七/一八學年。

  另外,由今個學年起,學校可將「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及「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預計可提供額外約1 000個學位教師職位。兩項津貼轉為常額教席後能為教師提供更穩定的工作環境、職業前景和較優厚的福利。

  剛才葉(建源)議員不斷提及合約教師,在過去數年,合約教師的數目在我們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不斷下降。在過去五年,即使整體中學學生人數累計減少了28%,教師人數只減少了11%,大部分屬於自然流失,正好引證我們積極面對問題,果斷作出快而準的措施,以穩定專業團隊。

  部分議員關注到我們的外訪安排。正如過去我亦曾經指出,公幹和旅遊不能混為一談,而我和同事的外訪活動均嚴格遵守政府的有關規定進行,以是基於工作需要為主要原則,並取得一定的成果。透過與各地教育官員、教育科研機構、學者、業界和學生等持份者的深入交流,我們更深入了解其他地區的良好做法和寶貴的經驗,這都成為我們在制定近年主要新教育政策,例如優質幼稚園教育、職業專才教育和電子學習時作出實質的借鑑,讓政策更有效建立及推行。

  另一方面,我們也向國際教育界展示了香港教育的成就,並拓展和增強了香港與這些地方的教育聯繫與合作,鞏固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角色,特別是學生交流實習的機會,以及學界的教研合作,促進人才交流。

  局長亦不時應邀代表政府出席在世界各地舉行的國際性教育論壇或研討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界人士、專家和官員等就教育政策進行交流,並探討教育政策及教學專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以至雙邊合作的可行性。

  每次外訪,我都與當地的香港留學生會面交流,關心及了解他們在當地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並鼓勵他們學成後回港工作,為香港的未來作出貢獻。

  此外,近年國家在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發展迅速,加上「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為香港學生開拓更廣的出路及更多發展的機會,例如剛成立的「粵港澳高校聯盟」,為未來合作及拓展建立了有效的平台。所以,混淆外訪與旅遊實在是不公平的批評和誤導。

  幼稚園教育的新紀元是一個重點,現屆政府其中一項重要目標,是推行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行政長官於今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政府會由二○一七/一八學年起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香港分別於一九七一年及一九七八年開始實施六年及九年的免費教育,直至二○○八年實施十二年免費教育。明年九月開始,我們將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讓香港的幼稚園教育發展踏上新的台階、新的紀元。

  最近很多討論為何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不是百分之百免費。以往我們也曾提及,由鄭慕智博士擔任主席,為期兩年的高階專業「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已清晰說明,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免費。正如張(國鈞)議員也提到,家長的選擇很重要。就私營幼稚園教育體系而言,我們亦要尊重辦學團體本身的取向,而很多個別的要求和取向,令百分之百免費的目標未能達到。舉例來說,就算有個別辦學團體希望參加新計劃,但在私人物業的校舍租金每年500多萬元,我們亦會考慮,在議會上,我們會否批出用公帑資助500多萬元的租金?這就是背景。

  在新政策下,預計屆時政府投放在幼稚園教育的經常性開支將由四年前的27億元增至現時今年的40億元,明年實施時會再大幅增加至67億元。教育局共接獲約745所幼稚園,約96%的合資格幼稚園,申請參加新計劃,這個數字是重要的,顯示大部分幼稚園能納入新政策。在本學年,約15%半日制幼稚園提供免費半日制服務,明年將大增至多於八成。至於全日制班級,在政府與家長共同承擔的原則下,學費可處於低水平,約50%全日制幼稚園的初步預算學費是每月1,000元或以下,較本學年的約5%大幅增加。

  全日制和長全日制幼稚園可獲的資助額將較半日制分別多30%和60%。其他津貼還包括租金資助、校舍維修資助、炊事員資助、支援非華語學童的額外資助等,即使規模較小的幼稚園亦同樣受惠。這就是推動新政策的決心及與業界合作的成果。

  以取錄90名學生的幼稚園為例,現時在學券計劃下,無論提供半日制、全日制或長全日制服務,得到的資助均約為每年200萬元作計算,在新政策下,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所獲得的資助額,預計分別增加至約為290萬元、400萬元及490萬元,增幅分別為約4成半、1倍及1.4倍。在資源大增的情況下,推行新政策的各方面均如期開展。

  有關德育及公民教育及《基本法》教育,自二○○一年開始推行課程改革至今,德育及公民教育(包括國民教育),一直是學校課程的四大關鍵項目之一。全港所有中、小學均可以根據二○○八年公布的《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配合校情和課程發展需要,透過不同方式推行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基本法》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加上《基本法》教育在學校課程的重要性等,均能看到,並無因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在二○一二年擱置而受到任何延誤。

  《基本法》是香港特别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與香港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透過不同學科及階段學習《基本法》,除了可以增進對《基本法》內容的認識,融入生活,亦可以提高明辨性思考能力,並增強法治精神、尊重他人、自由、和平、民主等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學生認識《基本法》是理所當然的。教育局會繼續持續優化措施,包括師資培訓、網上學習及學生主導活動學習等。

  有關中國歷史,現時所有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亦是初中核心學習課程,課程文件規定所有初中為必修學習領域,必須提供平均每周約兩個教節的課時,即最少5%課時的分配。

  為了與時並進,課程發展議會在二○一四年五月成立專責委員會,決定分兩階段至明年五月,檢視現行初中中國歷史的課程,包括內容古今並重、支援教材及師資專業培訓,希望優化安排能在明年九月起逐步推行。課程採取以「學生為本」、古今並重的原則;透過以不同「歷史時期」的學習重點將政治和社會史的演變、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的學習內容組織起來,令學習中國歷史變得更切身、立體及有趣味。

  主題學習為本的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及姊妹學校計劃是重要的平台,因為要拓展學生各方面的經歷,以及能夠持續地加強這方面的基礎,這是重要的。基於二○一五年《施政報告》建議資助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的政策目標,教育局已從二○一五/一六學年開始,在原有基礎上逐年擴展內地交流計劃,期望能提供足夠資助名額供學生參與。在二○一五/一六學年,教育局提供75 000個名額讓學生參與內地交流計劃。預計二○一六/一七學年資助名額會增至93 000個。

  在行程方面,我們會繼續配合學校課程籌辦更多不同類型、主題和參訪點的內地交流計劃,例如「一帶一路」、歷史文化、創新科技、學生即場交流等;令學習交流更具趣味、更生活化。

  另外,教育局於二○一五/一六學年開始,為每所與內地學校締結姊妹學校的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每年提供12萬元資助,支援促進姊妹學校活動多元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在三年間,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數目可增加至600所。透過搜集及推廣成功經驗,提升姊妹學校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增進雙方交流,以達到分享經驗及提升教學成效的目的。這是近幾年的新猷,重要的地方是一個簡單的方程式:「一加一等如十一」,兩所學校自己的網絡、學生、教師、校長、家長以至校友會之間的交流,把整個平台全面擴展。

  生涯規劃教育亦是另一個重要的新政策,我們很希望同學能夠在早階段開始關心自己的未來,加強能力管理自己的未來。教育局鼓勵學生按本身的興趣及潛能去探索未來事業,並學習管理人生目標。有見及此,教育局自二○一四/一五學年起向合資格的學校發放津貼,用以加強支援學校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同時,教育局亦致力鼓勵更多工商機構及政府部門透過「商校合作計劃」與學校協作,在課堂以外支援學生探索事業方面的興趣,令協助同學規劃未來成為學校文化及基因的一部分。過去一年,在約140個商界和專業團體協助下,共推行950項活動,超過275 000學生人次參與有關活動,對學生的未來影響尤深。

  多元學習學生的需要亦是我們關注的地方,教育局重視多元學習需要的學生。為協助公營普通中、小學推行「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教育局一直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二○一三/一四學年,我們將每所學校每年可得的「學習支援津貼」上限提升至150萬元;往後學年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而調整,讓學校有足夠穩定的資源在這方面多作努力。教育局由二○一五/一六學年開始推行為期三年的試驗計劃,向取錄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有經濟需要學生的公營普通學校提供現金津貼,安排一名專責教師擔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統籌校內有關特殊教育需要的支援,以加強學校推行融合教育的效能。教育局會因應試驗計劃的成效考慮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亦擴展「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由教育心理學家透過定期訪校,在學校系統、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支援學校照顧學生的不同教育需要。在二○一六/一七學年,服務已全面覆蓋所有公營中、小學。同時,我們正逐步為錄取有大量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提供優化服務。

  非華語學生方面,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教育局有一個新安排,在中小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這是近年的新政策,適切滿足有關需要,亦是創新的安排,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幫助非華語學生解決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困難,期望促成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教育局同時大幅增加了學校的額外撥款至每年約2億元,進一步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

  很多人提到我們的同學在中學畢業後的發展和機會是怎樣。高等教育方面,政府支持公帑資助及自資專上教育界別並行發展,致力為本港年輕人提供優質、多元及多階進出的升學途徑。在二○一六/一七年度,專上教育預算首次超越200億元,達204億元。

  現時適齡人口組別中約46%的年輕人可修讀學位程度的課程。即使只計算公帑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相應的數字亦已由二○○五/○六學年約18%,升至二○一五/一六學年約26%。連同副學位學額計算,現時修讀專上課程的年輕人約有七成。政策目標基本上可以達到。

  近年,政府採取多項措施增加資助同學修讀學士學位課程,包括:逐步增加教資會資助院校的高年級學士學位學額,至每年5 000名表現優秀的副學位畢業生可升讀資助銜接學位;資助每屆最多1 000名學生,修讀配合本港人力需求指定範疇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推行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資助每屆最多100名傑出學生在香港境外升讀知名大學等。另外亦資助港生到內地指定院校進修,二○一六/一七學年共接獲約2,300名學生申請。

  經過本地及國際交流的標竿研究後,政府全盤接納「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的建議,包括:正式推行職業及專才教育政策,這是另一個新政策,滿足香港今日與明日的發展需要;全數資助中學提供應用學習課程,現時約有35至40個不同課程;延長「職業教育和就業支持先導計劃」;以及支持主要的職業專才教育機構舉辦大型技能比賽等,將整個職業教育專才的氛圍提升,加強學習動機。我們希望致力在社會上推動範式轉移,讓學生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在今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中,香港有五所大學躋身前200位,為亞洲地區之冠。上月底,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的《二○一六年世界人才報告》,剛才我也有提到,香港位列全球前十名,成為亞洲地區表現最佳的經濟體,其中政府投資教育的決心及表現備受報告的認同。

  對於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大約97%及95%的受訪僱主分別認為學士學位畢業生及副學位畢業生的工作表現達中等或以上水平。畢業生普遍在工作態度、資訊科技知識、語文能力、人際技巧及數字運用能力的範疇表現較優秀,反映畢業生的能力得到僱主的認同。

  學習動機亦是我們要加強的部分。我們在未來的階段會針對各個研究調查,包括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提及如何加強學生學習的動機。因為學習動機為整體的原動力,是重要的。另外,有關科技教育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我們在二○一五年已正式開展在這方面的加強工作及課程更新及改良,亦已發表新報告,包括六個不同建議。凡此種種,我們希望能夠配合世界趨勢,努力追上這方面整體趨勢的發展。我們去年已開始推行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為期五年。在第一個階段已達至最大成就,就是令學校在硬件方面,特別是設立WiFi無線網絡的工作已大致完成,亦將整個氛圍、老師培訓及支援方面的模式加以改良。

  考試文化亦是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這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其他地方亦要面對這問題。在我們不斷溝通和交流下,以及學校的參與,盡量表達TSA(全港性系統評估)跟考試及功課的loading,即功課量,無直接關係。亦希望將這經驗重新發放,希望社會人士能夠真正認識功課的重擔,共同面對這現實環境。去年十月,我已向所有學校發出文件,希望每所學校能與家長、老師一起每年檢討陽光下的家課政策,我們希望慢慢能看到這方面的發展。

  主席,我希望以上的介紹可以讓各位議員對本屆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施政重點有全面的了解。在聽取各位議員的發言後,我會再作重點回應。多謝主席。
 
2016年12月15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4時36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