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三題: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育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周浩鼎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有不少非華語學生基於種種原因而未能學好中文,他們的升學、就業以至向上流動的機會因而受到局限。這情況亦令他們難以融入社會和造成跨代貧窮。另一方面,教育局自二○一四/一五學年起開始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以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然而,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大部分取錄少數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沒有開設獨立中文學習班(俗稱「抽離式中文班」),亦沒有為非華語學生提供經調整的中文課本和教材,以致該等學生未能學好中文。此外,據悉大部分中文科教師未曾修讀有關向非華語學生教授中文的在職培訓課程。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在二○一六/一七學年為非華語學生開設抽離式中文班的中學及小學的數目分別為何,以及參與該等抽離式中文班的非華語學生人數佔全港非華語學生人口的百分比為何;當局有何具體政策及措施協助學校開設抽離式中文班;
 
(二)會否投放資源以設立進修津貼計劃,從而鼓勵中文教師修讀有關向非華語學生教授中文的在職培訓課程;及
 
(三)現時非華語學生考取中文資歷的情況為何;鑑於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課程對不少非華語學生而言過於艱深,當局會否考慮為該等學生另行設立中文資歷評核機制,以增加他們升學和就業的途徑?

答覆:

主席:
 
  政府致力鼓勵及支援非華語學生(註一)(特別是少數族裔學生)盡早融入社會,包括幫助他們適應本地教育體系和學好中文。二○一四年《施政報告》公布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少數族裔的支援,包括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在小學和中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旨在幫助非華語學生解決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時面對的困難,以期協助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學好中文。為協助學校實施「學習架構」和建構共融校園,所有錄取十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均按其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數目,獲提供增加至每年八十萬至一百五十萬元的額外撥款(註二),讓學校採取適切的多元密集教學策略/模式,如抽離教學、分組/小組學習和課後支援,協助非華語學生盡早銜接主流中文課堂。至於錄取較少(即一至九名)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其非華語學生可受惠於校內沉浸的中文語言環境和「學習架構」,學校亦可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按需要獲五萬元的額外撥款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以鞏固其非華語學生在中文課堂的學習。
 
  就周浩鼎議員的提問,現謹覆如下︰
 
(一)「學習架構」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角度出發,清楚列載不同學習層階的預期學習表現,幫助教師因應非華語學生的不同需要和情況,為他們訂定循序漸進的學習目標、進程及預期學習成果,調適課程和調整教學策略,透過小步子的方式學習,提高學習效能,以期協助非華語學生銜接主流課堂。換言之,在中文課堂抽離學習(所謂的「獨立中文班」)並不是唯一有效的教學策略/模式。即使學校決定用這個教學策略/模式,亦需輔以其他策略/模式補足其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語言環境,才有利他們的中文學習。以獲額外撥款實施「學習架構」的學校為例,按二○一五/一六學年有關學校的周年計劃(註三),其中一百二十一所有關學校採用課堂抽離學習策略/模式,但大部分學校(約九成)採用兩種或以上的教學策略/密集教學模式(註四),並有較多學校安排兩位或以上教師/教學助理共同授課(由二○一四/一五學年約兩成增加至二○一五/一六學年約四成),以配合非華語學生不同的學習進度和需要。
 
(二)教育局已在二○一四年,透過語文基金推出「『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專業進修津貼計劃」,透過提供津貼,鼓勵在職中文科教師修讀課程,以提升他們教授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專業能力。同時,教育局持續舉辦多元及深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確保所有教師有足夠的培訓機會,提升他們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專業能力。教師從專業發展課程所掌握的知識及教學方法,均可應用於不同的課堂設置模式。
 
  教學資源方面,教育局已於二○一四/一五學年之前按階段提供實用的工具及步驟幫助學校運用「學習架構」,又提供第二語言學與教參考資料,包括涵蓋中小學課程的「中國語文第二語言學習套系列」,已用課本形式派發全港學校及學生;其他配套資源如《中國語文校內評估工具》和教學參考資料,均已上載教育局網頁,並持續更新。
 
  此外,教育局一直為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提供多元化的校本專業支援服務,包括由教育局專業人員提供的到校支援,以及由教育發展基金資助的「大學--學校支援計劃」、「專業發展學校計劃」及「學校支援夥伴(借調教師)計劃」,以配合申請有關服務學校的實際需要提供支援,以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成效,並幫助他們順利銜接各階段的學習。
 
(三)非華語學生對中文學習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學校可參考「學習架構」就個別非華語學生是否適合銜接主流中文課堂提出以實證為本的建議,及讓他們按其能力及意向選擇報考主流的香港中學文憑(中國語文)考試,或修讀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及/或考取其他國際認可的中國語文資歷。非華語學生可以憑這些中文資歷報讀本地或外地的專上院校課程,或申請工作職位,銜接多元出路。
 
  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非華語學生可選擇在高中修讀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以獲取另一中文資歷,為升學和就業作好準備。除香港中學文憑資歷外,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亦與資歷架構第一級至第三級掛鉤。升學方面,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院校及絕大部分專上院校均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標」成績,作為非華語學生報讀課程所需的其他中國語文科資歷的基本等級要求。就業方面,公務員事務局已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標」和「達標並表現優異」成績為符合有關公務員職級的中文語文能力要求。
 
  另一方面,合資格的非華語學生(註五)可繼續獲取資助,考取國際認可的其他中國語文資歷(註六)以報讀教資會資助院校和專上院校(包括職業訓練局)。此外,如非華語學生在香港中學文憑(中國語文科)考試中未能取得三級或以上成績,教資會資助院校可按每個合資格非華語學生的個案,彈性處理有關中國語文科成績方面的要求。有關安排已上載「大學入學要求常見問題」供學生參考。
 
註一:規劃教育支援措施時,「家庭常用語言不是中文」的學生均歸納為非華語學生。

註二:額外撥款設置如下:
 
非華語學生人數   額外撥款(元)
10 - 25             80萬
26 - 50             95萬
51 - 75            110萬
76 - 90            125萬
91或以上            150萬
 
註三:有關學校會在二○一六年十一月底提交二○一五/一六學年的周年報告,以供核實。至於二○一六/一七學年,學校提交的學校周年計劃尚在整理中。
 
註四: 綜合而言,在二○一五/一六學年,學校採用的主要教學策略/密集教學模式見附件。
 
註五:合資格非華語學生須符合以下情況:
(i)學生在接受中小學教育期間學習中國語文少於六年時間;或
(ii)學生在學校學習中國語文已有六年或以上時間,但期間是按一個經調適並較淺易的中國語文課程學習,而有關的課程一般並不適用於其他大部分在本地學校就讀的學生。
 
註六:非華語學生可繼續獲資助考取國際認可的其他中國語文資歷,包括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IGCSE)及普通教育文憑(GCE)的中文考試。有關考試費用與香港中學文憑中國語文科考試相同,至於經濟上有需要的非華語學生,亦可獲全額或半額減免「資助考試費」。
 
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40分
即日新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