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出席《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專業學會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
********************************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十一月十二日)出席《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專業學會論壇致辭全文:
吳永順會長(香港建築師學會)、蔡健鴻會長(香港工程師學會)、劉振江會長(香港測量師學會)、伍芷筠理事(香港園境師學會)、麥凱薔會長(香港規劃師學會)、曾永鏗會長(香港運輸物流學會)、何文堯副會長(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各位來自七個專業學會的朋友、各位同事:
早晨!很多謝大家抽空出席今早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專業學會論壇。首先我要感謝各個學會的支持,提供一個公開、理性及專業的討論平台,一起探討如何規劃香港的未來,以好好準備及迎接各項現在及跨越2030年的挑戰與機遇。
香港的規劃關乎每一個市民,所以我們在未來幾個月會就《香港2030+》舉辦多場公眾論壇和活動,聽取廣大市民的意見。規劃需要考慮的範疇和因素眾多,亦涉及不少專業知識,我深信今早的專業學會論壇,大家可以按事實和數據進行分析,實實在在的討論香港在規劃遠景、空間布局及土地資源運用方面應如何。
時間所限,《香港2030+》的詳細建議,我留待規劃署同事介紹,亦相信大家在過去兩個星期透過媒體的報道或已經抽空閱讀《香港2030+》的諮詢文件。在此,我只想簡單介紹《香港2030+》的重點方向,拋磚引玉,期待聆聽各位的真知灼見。
香港正面臨內外不同的挑戰。對內,人口及樓宇「雙老化」加上住戶數目增長,意味土地需求日增;對外,要與高速發展的內地、東南亞城市競爭,香港必須鞏固優勢,脫穎而出。而氣候變化亦促使我們須深思如何能在有限的資源下,達致可持續發展。這些內外各項因素的變化是實在的,它們疊加起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香港2030+》在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希望以前瞻、進取、務實的態度,為香港長遠的土地及基建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育,提供最新的發展策略,一方面繼續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另一方面透過策略性空間規劃,好好迎接香港的經濟挑戰與機遇。更重要的是,香港要擺脫現有的發展制肘,並達致可持續發展,必須同步創造發展及環境方面的容量,才可全面地回應香港在宜居度、經濟發展及保育環境的需要。
有關香港的規劃,很自然談及土地。土地問題是香港現時社會矛盾的根源之一,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土地不足,已影響着市民的居住、就業、創業,以至文娛和休憩活動。土地是一切活動的載體,土地不足怎能應對上述內外環境轉變的需求。《香港2030+》提倡的兩個策略增長區、即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發展,正是希望回應香港土地短缺的嚴峻問題。但這兩個策略增長區不僅是關於土地供應,它除了滿足香港持續的住宅及經濟用地需求外,還會在傳統商業區以外提供專業發展的機遇,設立新的經濟中心,減少市民長途跋涉上班之苦,同時亦有助減低能源消耗和改善空氣質素。
有評論指《香港2030+》只顧土地發展,忽略環境角度,這是誤解。實際上,土地發展與環境保育從不牴觸,我們的景願是齊頭並進。《香港2030+》着墨於積極提升環境容量。我們要確保發展不會對環保造成破壞,亦要考慮如何更積極地改善整體環境,如善用「藍綠資源」、推動綠色基建,把「生物多樣性」納入規劃考慮,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在現今泛政治化的大環境下,有部分人認為香港根本不需要再發展,亦有相反意見認為《香港2030+》不夠進取;有意見認為很多提升宜居度、長者友善城市、提升環境容量、改造現有市區的建議雖好,但擔心最終是否能夠落實,亦有意見認為現時的全港發展策略不夠全面、不夠以人為本、看問題不夠高度、視野不夠闊。社會上不同的意見和聲音,政府都一定會虛心細心聆聽考慮,我和我所有的同事亦抱着最大的誠意,希望透過今次《香港2030+》半年的公眾參與活動,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為香港的未來制訂一套適切的發展策略。我深信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在城市設計、交通基建、生活空間各方面一同努力,去建設一個更宜居宜業的香港。
在座各位來自不同的專業範疇,我十分期待細聽各位客觀、專業、理性的意見,我亦衷心希望在座各位繼續多發聲、多討論、多參與,讓《香港2030+》的長遠規劃得以務實向前邁進。多謝大家!
完
2016年11月12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1時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