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房委會發言人回應傳媒查詢
************
下稿代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出:
 
  就傳媒查詢有關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的最新平均輪候時間,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發言人今日(八月十一日)回應如下:
 
  截至二○一六年六月底,一般公屋申請(即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數目上升至約153 000宗。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4年。至於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數目,在二○一六年六月底已達約135 300宗。平均約三年獲首次編配的目標,只適用於一般公屋申請者。
 
  輪候時間是以公屋申請登記日期開始計算,直至首次配屋為止,但不包括申請期間的任何凍結時段(例如申請者尚未符合居港年期規定、申請者正等待家庭成員來港團聚而要求暫緩申請、申請者在獄中服刑等)。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是指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平均數。
 
  一般申請者的最新平均輪候時間已超過四年,情況的確令人關注,這反映了雖然近年政府不斷開發公私營房屋用地,但現時公屋仍處於供求失衡的基本格局──需求急增而供應增長短期未能追上。在供應方面,我們目前面對最關鍵的樽頸是土地。《長遠房屋策略》2015年周年進度報告已指出,假設所有覓得的土地能如期推出作建屋之用,這些土地可供在未來十年(即二○一六/一七至二○二五/二六年度)興建約255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這與我們十年興建280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仍有距離。由於覓地建屋需時,加上個別項目的進度往往受到我們控制能力以外的因素影響(例如城市規劃委員會需時商議土地改劃用途、社區上的異議等),令我們在增加公屋供應量方面正面對極大困難,這無可避免會進一步對平均輪候時間造成壓力。根據二○一六年六月的估算,在二○一六/一七至二○二○/二一年度的五年期内,預計房委會和香港房屋協會的公屋總落成量合共約為72 200個單位,另加上每年淨回收現有公屋單位約7 000個,所以五年期內可供編配的總數不止此數。
 
  長期累積的供求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而且,公屋的新增需求持續上升,因此,房委會無法在短期內完全滿足巿民對公屋的需求。為了應付市民對公屋的需求,房委會會繼續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物色土地發展公屋,包括增加已開發地區的發展密度、改劃現有土地、開發新發展區等。這些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並不容易落實,整體社會須攜手合作,作出必要的取捨。房委會會盡用每一塊土地,務求在各種條件許可下,可興建更多的公營房屋單位。為善用每一塊土地,我們會盡用地盤的發展潛質,並在顧及社區承受力、符合《建築物條例》及規劃限制和批地條件等的情況下,致力在最短的施工時間內提供最多的住宅樓面面積。此外,我們亦不會放棄每一塊有潛力的土地,無論地盤的面積大小,我們都會「地盡其用」興建公營房屋。
 
  在需求方面,鑑於公屋申請數目和平均輪候時間持續增加,加上上述在增加公屋供應方面所面對的困難,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小組委員會)有需要進一步檢視如何能夠把有限公屋資源更聚焦地分配給較有迫切需要的申請者。就此,房屋署每年均會就一般申請者的安置情況進行特別分析,並匯報申請者的整體輪候情況。這些資料將有助小組委員會更全面審視相關問題。就截至二○一六年六月底一般申請者的安置情況分析,署方預計於今年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左右會有初步結果,屆時可一併提交予小組委員會,以全面檢視相關問題。
 
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36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