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一宗登革熱確診個案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八月六日)正調查一宗登革熱確診個案,並再次呼籲市民,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應時刻注意環境衞生,以及採取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鑑於該名病人於潛伏期內曾經外遊,亦有逗留本地,現階段不能排除屬本地感染。作為預防措施,署方正與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緊密合作,評估和防止可能出現的擴散。」

  該名60歲女病人過往健康良好,她自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一日起出現發燒、肌肉痛、眼紅和皮疹等病徵,曾於七月三十一日及八月二日分別向中區兩名私家醫生求醫,並於八月四日入住私家醫院。她現時情況穩定。
 
  她的血液樣本經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檢驗後,今日證實對登革熱病毒NS1抗原及登革熱病毒IgM抗體呈陽性反應。

  初步調查顯示,病人居於中區堅道,經常前往香港動植物公園。她曾於七月二十五日獨自前往廣州。她表示在香港動植物公園及廣州均曾被蚊叮。

  她的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在接獲個案呈報和檢驗確診後,衞生防護中心隨即展開流行病學調查,並立即通知食環署進行病媒調查及控蚊措施。作為預防措施,衞生防護中心正繼續調查個案,並會於病人到過的地方附近展開健康教育工作。」

  衞生防護中心人員將視察病人住所,進行問卷調查,以主動找出有否未獲診斷的個案及安排血液化驗。

  曾到過中區堅道及香港動植物公園附近一帶並出現登革熱病徵的人士應致電衞生防護中心熱線(2125 2266),安排化驗調查或轉介至醫院作適當跟進。熱線明日(八月七日)起由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運作。

  今年至今確診共69宗登革熱個案,包括68宗外地傳入及這宗確診個案。二○一五年確診共114宗登革熱個案,包括兩宗本地、110宗外地傳入及兩宗未能分類的個案。二○一四年有3宗本地及109宗外地傳入個案。

  發言人說:「我們會向醫生和私家醫院發信,呼籲他們留意這宗個案。我們將會聯同醫院管理局轄下公立醫院、私家醫院和私家醫生,加強監測登革熱懷疑個案。及早轉介和及時控制對防止登革熱在本港進一步傳播非常重要。我們亦已通知內地衞生當局。」

  發言人補充說,蚊傳疾病跨部門統籌委員會下星期會召開會議,審視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蚊傳疾病的最新風險評估和本地應對措施。

  登革熱透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市民前往登革熱流行的地方時應做足防蚊措施,預防登革熱。當登革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會帶有病毒,若再叮咬其他人,有機會將病毒傳播。雖然本港近年並未發現主要媒介埃及伊蚊,但白紋伊蚊卻屬常見,因此存在外地傳入個案引致登革熱在本地傳播的風險。

  登革熱病毒有4種不同的血清型。首次感染某種血清型,病情一般較輕,但若隨後感染其他血清型,無論於多年後,則較易出現重症登革熱,又稱登革出血熱。重症登革熱的病情比較嚴重,可導致死亡。如沒有適當治療,重症登革熱的死亡率可超過20%。

  發言人補充:「目前沒有預防登革熱的疫苗在本港獲註冊,故此,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期間,時刻注意環境衞生,以及採取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是預防登革熱的最有效方法。」

  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外遊人士,應於出發前了解目的地的登革熱風險,並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穿着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 在戶外,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並按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
  • 出發前最少6星期,應徵詢醫生的意見,並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免被蚊叮;
  • 外遊期間,如到流行地區的郊外旅行,應帶備便攜式蚊帳,並在蚊帳上使用殺蟲劑氯菊酯。切勿將氯菊酯塗在皮膚上;及
  • 從登革熱流行地區回港後14日內,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

  登革熱的潛伏期為3至14日不等,通常為4至7日。任何人在外遊返港後若感到不適,應盡快求醫,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

  市民亦應防止積水,並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 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
  • 每星期清理花盆底下的積水;
  • 緊蓋貯水器皿;
  • 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
  • 把用完的罐及瓶放入有蓋的垃圾桶;及
  • 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

  市民如發現蚊患,應致電熱線1823向政府部門報告,亦可參閱以下專題網頁,了解詳情:衞生防護中心及衞生署旅遊健康服務登革熱專頁、最新旅遊情報使用昆蟲驅避劑的注意事項、衞生防護中心Facebook專頁YouTube頻道,以及食物環境衞生署防治蚊子滋生指南
 
2016年8月6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21時09分
即日新聞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