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三題:在幼稚園教授普通話
***************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毛孟靜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答覆:
 
問題:
 
  據報,教育局將由本年起,在暑期開辦幼稚園教師普通話課程。有幼稚園校長表示,以興趣班形式向幼童教授普通話應不會引起問題,但如把普通話定為正式的課程內容,則會為師生和家長帶來壓力,而且幼童同時學習多種語言未必是理想的安排。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計劃修訂《學前教育課程指引》,以加入普通話課程;如有計劃,理據及推行時間表為何;
 
(二)有否自行或委託學者進行研究,學習粵語、英語及普通話的幼童在學習進度及其他方面的發展,與只學習粵語及英語的幼童如何比較;如有研究,結果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有少數族裔幼童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子女現正學習三種截然不同的語言或方言(即母語、英語及粵語),如再加一種語言(即普通話),該等幼童未必應付得來,當局會否向少數族裔幼童提供更全面及有實效的學習支援,以協助他們學好各種語言;如會,支援措施的詳情為何?
 
答覆:
 
主席:
 
  教育局一向鼓勵幼稚園教師持續進修,參加不同模式及多元內容的課程、研討會、工作坊等。「幼稚園教師普通話課程」是眾多專業培訓機會之一,旨在協助個別對普通話有興趣的幼稚園教師提升普通話水平,促進他們的持續專業發展。「幼稚園教師普通話課程」與學前課程指引無關。
 
  就毛議員的提問,我答覆如下:
 
(一)現時香港幼兒教育的學習,主要以主題及綜合模式規劃課程,並無獨立設置語文科目。教育局並沒有計劃在新修訂的學前教育指引加入普通話課程,或指定幼稚園必須敎授普通話。
 
(二)由於教育局並沒有計劃在新修訂的學前教育指引加入普通話課程,或指定幼稚園必須敎授普通話,因而未有計劃對學習粵語、英語及普通話的幼童在學習進度及其他方面的發展,與只學習粵語及英語的幼童作比較研究。
 
  幼兒的語文學習必須順應他們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幼兒階段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機,早期語文經驗對幼兒的語文發展影響極大。恰當的語文經驗,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語文學習的興趣,樂於運用語文進行思考、溝通和學習,為幼兒的語文發展奠定基礎。我們建議教師配合幼兒的發展,將愉快、有意義和生活化的語文學習經驗,自然地融入主題及綜合式的學習活動中,讓幼兒在嘗試和互動的過程中,培養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此外,現時本港大部分幼稚園亦有為幼兒提供不同形式的英語和普通話學習活動,以照顧幼兒的不同學習需要;而此類接觸語文的活動應切合幼兒的心智發展及生活經驗,使幼兒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愉快學習。
 
(三)教育局持續為非華語幼童提供全面的支援,協助他們學好各種語言。非華語幼童在本地學校共融環境中學習語文,相關支援措施包括:
 
(1)教育局持續為錄取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提供校本支援服務,並有不同措施支援非華語學童,例如由教育發展基金資助的「大學-學校支援計劃」,計劃旨在提升教師教授非華語兒童學習中文的能力,並幫助非華語兒童融入本地校園生活和順利銜接小學,參與計劃的幼稚園全部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
 
(2)在語文基金的支援下,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與非政府機構協作舉辦地區為本計劃,對象為三至九歲的非華語兒童。這些計劃透過校外遊戲及創意藝術等有趣活動,提高非華語兒童學習中文的動機。自二○一二/一三學年起,共支援了八個相關計劃。
 
(3)優質教育基金一直以來鼓勵與非華語兒童在本地學校學習有關的創新計劃,並將支援非華語兒童學習納入多個優先主題下的內容,包括「有效的語文學與教」、「支援有多樣需要的學生」、「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及「促進幼稚園學童的全人發展」,鼓勵學界提交相關申請,以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促進非華語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效能、加強與非華語學生家長的溝通及家校合作等,照顧非華語學生的需要,促進他們的全人發展。過去五個學年,我們在這些範疇合共資助了五個相關計劃。
 
  我們會繼續審視支援服務的效能,適時完善有關措施。



2016年7月1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