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七題: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提供的支援
*************************

  以下為今日(一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超雄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不少市民向本人反映,現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輪候政府為他們提供的服務的時間頗長,而普通學校對這類學生的支援亦頗為不足。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現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的人數為何,並按其殘疾類別及英語是否其第一語言列出分項數字;

(二)鑑於上述市民指出,現時缺乏評估及識別非華語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工具,以致部分教育工作者誤把有關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視為語言及文化差異,政府有何措施改善有關的評估及識別工作;

(三)現時當局為教育心理學家及教師提供有關非華語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培訓詳情為何;

(四)過去五年,當局接獲關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所獲支援不足的投訴個案宗數,並按個案性質(包括涉及評估和識別,以及學與教等問題)列出分項數字;

(五)當局現時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提供的服務詳情,包括有關的學前服務,以及為就讀於融合教育普通學校、特殊學校及國際學校的學童分別提供的服務,以及該等服務的供求和輪候情況;及

(六)現時當局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的家長所提供的支援服務詳情為何?

答覆:

主席:

(一)根據教育局的紀錄,現時(截至二○一四年九月)在公營普通學校就讀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註一)有349人,其中108人的家中常用語言為英語,按特殊教育需要類別分類的人數載於附表。

(二)現時所有公營小學均推行「及早識別和輔導有學習困難的小一學生」計劃,非華語學生亦納入有關機制。在該計劃下,教育局為學校提供工具和培訓,由教師透過填寫「小一學生之學習情況量表」,及早識別在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小一學生,並為他們安排及早輔導。我們亦已就識別非華語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所需注意的事項及考慮因素,為教師提出指引,協助教師運用教師量表,識別需要關注的非華語學生。此外,為了促進非華語學生家長了解及參與此計劃,我們由二○一一年起印備有七種少數族裔語言的單張簡介有關計劃,讓學校派發給家長,並把它們上載教育局網頁。

  非華語學生在初小階段出現的學習問題,有可能與他們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有關,因此,我們借鑑外地經驗證為有效的反應性介入支援模式,建議學校先給予學生適當的支援,透過持續監察學生在接受輔導後的進展,識別有學習困難的非華語學生。如果學生的學習困難持續或嚴重,便會盡快安排教育心理學家為這些學生進行評估。

  在評估非華語學生是否有特殊教育需要時,言語治療師及教育心理學家會向非華語學生的教師及家長了解學生的母語能力、發展背景、學習表現及困難,亦會就學生的文化和經驗背景,以及語言方面的需要作出適切的安排。

(三)教育局為教育心理學家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活動,當中曾邀請海外專家及本地前線教育心理學家分享評估及支援少數族裔學生的原則及策略。教育局亦定期與教育心理學家舉行「及早識別和輔導有學習困難的小一學生」服務協調會議,不時提醒教育心理學家在識別及評估懷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時的注意事項,並採用一致的工作流程及準則,以確保教育心理學家對非華語學生提供適時及適切的評估及支援服務。

  為提升教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的專業能力,教育局由二○○七/○八學年起有系統地提供以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為主題的基礎、高級和專題課程(三層課程),讓在職教師進修。其中包括有關如何照顧非華語學生的教育需要及服務的課題。

(四)按現行安排,學校須制訂校本機制及程序處理與學校有關的投訴。教育局並無收集在校本層面處理的投訴個案資料。當教育局收到公眾人士提出有關學校的投訴(包括因照顧就讀普通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而引起的投訴),會記錄及立案,並根據既定程序處理。根據教育局的紀錄,過去五年,有關的投訴共25宗。由於本局不會就投訴人的種族或家中常用語言作出特別記錄,我們並未能提供所需的統計數字。

(五)社會福利署透過在地區層面的服務網絡,為殘疾人士(包括非華語殘疾人士)提供各類社區支援服務,部分服務已引用個案管理模式,由個案經理因應個別服務使用者(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的特性,訂立個人照顧計劃,以提供適切的服務。上述社區支援服務並沒有輪候情況。

  在學前兒童康復服務方面,服務主要以華語(較多以廣東話)授課或提供訓練。現時有兩間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為以英語為母語的兒童提供早期介入及訓練服務,合共85個名額。截至二○一四年十二月底,以該兩間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作為選擇的兒童有176人,當中只輪候該兩間中心有128人。在輪候津助服務期間,低收入家庭可申請津貼接受外購服務,讓兒童盡早接受學前康復服務。至於母語不是華語或英語的兒童,各學前康復服務單位會視乎兒童的學習能力,附以動作及環境實物教導,協助兒童接受訓練。

  教育局亦為取錄少數族裔兒童的幼稚園提供校本支援服務,協助教師發展照顧兒童個別需要的有效教學策略,並加強教師的專業能量,善用輔助資源和甄別工具,讓教師及早識別本地及非華語兒童在學習和發展上的差異,以及運用「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跨部門計劃,轉介有需要兒童作進一步評估。

  中小學方面,政府現行的政策是為所有合資格學童(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在公營普通學校及特殊學校提供足夠學位,並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協助他們盡早融入本地教育和社會。在《殘疾歧視條例》下,全港所有學校均有責任收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為協助普通學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非華語學生),教育局一直向公營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及師資培訓。教育局鼓勵學校採用「全校參與」及三層支援模式(註二),按學生(包括非華語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支援。

  特殊學校的師生人手比例較低,每班人數大約八至十五人,一般而言,除按學生的能力採用普通課程/經調適的普通課程或為智障學生而制訂的特殊教育課程外,學校亦會針對個別學生(包括非華語學生)的特別需要,為學生設計「個別學習計劃」,幫助他們處理學習或情緒行為的問題。此外,不同類別的特殊學校亦獲配置不同的專責人員和額外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服務。

  教育局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我們已在二○一四/一五學年落實在小學和中學實施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以期促成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扼要而言,現時所有取錄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公營和提供本地課程的直接資助計劃學校)已訂定學校計劃,並運用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增加的額外撥款,按「學習架構」展示的學習進程,調整學習目標及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幫助非華語學生解決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時面對的困難。取錄少量非華語學生(即少於10名)的學校除繼續透過中文課堂提供的沉浸中文語言環境幫助其非華語學生學習外,亦可按需要申請撥款提供課後支援,以鞏固他們課堂所學。此外,我們已在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在高中分階段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應用學習中文課程(非華語學生適用),作為他們獲取另一認可資歷的途徑,以提升非華語學生日後升學和就業的機會。

  我們會持續協助學校實施「學習架構」,優化有關教學資源,以及透過多元模式的教師培訓和校本專業支援服務,提升中文科教師教授非華語學生的專業能力。

  國際學校方面,除了英基學校協會(英基)營辦的一所特殊學校外,現時部分國際學校(包括英基營辦的主流學校)會視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個別需要,提供所需的支援服務。在二○一四/一五學年,按學校提供的資料,就讀國際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學生和中學生分別約為465人和419人(包括69名在英基的特殊學校就讀的學生)。我們已委託顧問評估在香港居住的海外家庭,其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子女對國際學校學位的需求。我們預計有關研究將於二○一五年下半年完成。我們亦會繼續透過發展國際學校的校舍分配工作推動國際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服務,透過評分準則,給予那些向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服務的申請正面考慮。

(六)教育局已印製《非華語家長資料套:香港教育指南》,為非華語家長提供有關本港教育服務的基本資料。此外,我們亦把不同簡介翻譯成主要少數族裔語文版本,並在舉行有關的簡介會時,為非華語家長提供傳譯服務。教育局亦已設立專題網站(www.edb.gov.hk/ncs_chi),以及熱線(3540  7447),並由二○一○年七月開始,透過民政事務總署資助的「融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為非華語家長安排電話會議傳譯服務。

  家長與學校的溝通與合作,對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要求學校建立與家長溝通的恆常機制,積極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以便配合學校的支援工作。為協助家長加深了解其角色,教育局編製了《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家長篇》,並把它上載至教育局網頁。家長可從中取得有關識別及評估各類別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程序、各種支援策略等資料。

  另一方面,家長/親屬資源中心提供一個集中的地點,讓有關人士(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的家人/照顧者可交流經驗,並在中心職員的協助下互相幫助。在二○一五至一六年度,政府會增加現有津助家長/親屬資源中心的社工人手,提供更多有系統的訓練及經驗分享。

  政府亦已增撥資源加強短期日間或住宿照顧服務,特別是年齡介乎六至十四歲的殘疾人士,讓他們的家人/照顧者得以在預先計劃的情況下稍作歇息或處理個人事務。

註一:規劃教育支援措施時,家庭常用語言不是中文的學生均歸類為非華語學生。

註二:第一層支援是利用基礎資源,透過優化課堂教學,及早幫助有輕微或短暫學習困難的學生;第二層支援是安排額外支援予有持續學習困難的學生,例如抽離式或課後輔導、外購專業服務等;第三層支援是為個別問題較嚴重的學生提供個別化的加強支援。



2015年1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