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為今日(十二月十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葉劉淑儀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書面答覆:
問題:
在港鐵沙田至中環線土瓜灣站的工程展開前,考古專家在有關工地進行考古調查工作,並發掘出不少宋、元、晚清以至民國時期的文物和遺蹟。發展局局長其後於上月二十日會見傳媒時指出,是次考古發現包括部分可以追溯到宋元兩代的古井、房基及相關結構等遺蹟。該等考古發現是香港近年重大的發現,蘊含很高的歷史、考古和文物價值,反映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發展。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評估現行初中中國歷史科(中史科)課程內容所涵蓋關於香港的歷史知識,是否足以讓中學生賞識上述及其他考古發現,對了解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如有,評估結果為何;如否,原因為何,以及會否進行有關評估;
(二)有否評估現時修讀高中中史科的中學生人數偏低的情況,會否導致青年人普遍欠缺足夠的知識基礎,賞識上述及其他考古發現,對了解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如有,評估結果為何;如否,原因為何,以及會否進行有關評估;及
(三)是否知悉,現時各專上院校修讀歷史(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本科生人數在過去十年的趨勢;有否評估專上院校有否為有關學系提供足夠資源,以培養本科生對香港考古工作及保育文物的認識?
答覆:
主席:
近月來在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地盤的考古發現再次令社會大眾關心香港的考古工作,以及本地的歷史與文化。在香港的中學課程中,歷史教育是由中國歷史科(中史科)和歷史科兩個獨立科目組成,這是香港獨特的情況。中史科的課程內容按皇朝順序編排,讓學生從整體宏觀的角度認識國家歷代治亂興衰的變化,從而掌握國家發展的趨勢;而歷史科是以時序為脈絡,研習本地、國家、亞洲、世界歷史的發展,及其相互關係。兩個科目的配合,為學生提供中西兼備、整全的歷史教育。
就葉劉淑儀議員問題的三個部分,現答覆如下:
(一)在初中方面,本地史主要是放置於歷史科的課程內,內容包括研習香港的考古遺址等,從而認識香港不同時期居民的生活,使學生對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發展,具備基礎性的認識。此外,教師亦會在教授以上課題時利用不同的社會資源,豐富和加深學生對本地考古發現的認識,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賞識歷史文物的能力,例如帶領學生參觀李鄭屋漢墓、新界傳統圍村等。最近在土爪灣發掘出的宋、元、晚清以至民國時期的文物和遺蹟,豐富了有關當時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資料,在發掘工作完成,經整理並展出後,有關材料定會成為歷史科教科書的內容,遺址會成為學生參觀考察的熱門地點。
至於中史科,目前的課程內容仍沿襲過往聚焦於中國歷代治亂興衰的發展模式,但教育局一直鼓勵教師在教授不同朝代時,向學生介紹同時期相關的香港史事,以作補充;或帶學生參觀香港歷史古蹟,透過對地方史事的認識,提高學生對中史科的興趣。
此外,課程發展議會已於今年五月成立專責委員會,檢視初中的中國歷史及歷史科的課程,期望能於明年中提出短、中、長期的改革方案,並作公開諮詢。該委員會亦將檢討香港本地史的設置與教學等議題。
(二)在高中方面的情況,「本地文化承傳」現在是歷史科選修單元,在現正進行的新高中學制與課程中期檢討,已建議將「本地文化承傳」加入必修部分,讓學生透過研習本地文化承傳(例如傳統節慶、考古及歷史建築等)了解香港中外文化共存與相互影響的情況。相信此建議將提升學生認識本地歷史與文化及相關的考古發現。高中中史科的課程內容注重中國歷代治亂的沿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與發展。雖然本地史並非編定的課程內容,但教師仍可按課題內容、學生的興趣,加入相關本地史元素(包括考古發現)以豐富學生的學習。
(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院校在二○○四/○五至二○一三/一四學年,與歷史有關課程的第一年學士學位取錄人數,以及總成本載於附件。
在整筆撥款的原則下,教資會資助院校在獲得政府提供的經常補助金後,可自行決定如何運用這些經費進行教學和研究工作,包括向與歷史有關的學系提供足夠資源,以提供優質的本科教育。如何具體在不同課程類別之間分配經費,是院校自主範圍內的內部事宜。
完
2014年12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