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九題:葵青貨櫃碼頭運作及發展
*****************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易志明議員的提問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近日有多間國際貨運船公司以貨櫃船需時輪候進入貨櫃碼頭令營運成本上升為由,向付貨人收取「香港港口擁擠附加費」。有貨運業人士向本人反映,香港的貨櫃碼頭擁擠情況日趨嚴重,而原因是貨運模式已經改變,包括(i)越來越多貨主改用較便宜的水路運輸,以致供內河船停泊的泊位不敷應用、(ii)轉口貨量增長但港口後勤用地未能滿足因此增加的貨櫃調動及貯存需要,以及(iii)裝卸貨物的時間因貨櫃船越來越巨型而增加。他們又指出,如果政府未能有效地紓減貨櫃碼頭擁擠的問題,碼頭的運作效率只會日益下降;即使預計在二○一五年年底挖深葵青貨櫃港池及相關航道的水深工程完成後,負載18 000個標準貨櫃的超級巨型貨船能夠入港,貨櫃碼頭亦未必有能力處理日益增加的貨運量。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貨櫃船(i)抵港後等候進入貨櫃碼頭停泊的平均時間及(ii)在碼頭停泊的平均時間,在過去三年分別的升幅;過去三年,貨櫃船因香港的貨櫃碼頭過於擁擠而改往鄰近地區的貨櫃碼頭裝卸貨物的數目和所涉及的貨櫃數量,以及香港因而蒙受的經濟損失為何;

(二)有何短、中及長期的措施改善貨櫃碼頭的運作和設施,包括提供更多後勤用地以增加堆存貨櫃的處所和貨櫃車的泊位方面;及

(三)鑑於香港貨櫃碼頭商會早前向政府提交有關改善葵青貨櫃港競爭力的文件,當局有否跟進該文件所載的一系列改善建議;若有,進展為何?

答覆:

主席:

  就易志明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現答覆如下。

(一)根據海事處的資料,過去三年於葵青貨櫃碼頭靠泊的船隻的平均停泊時間分別為11.5小時(二○一一年),11.8小時(二○一二年)及13.1小時(二○一三年)。

  船隻停泊時間的延長主要是由於貨櫃船的體積和載貨量持續提升,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裝卸貨物。根據統計數字,於葵青貨櫃碼頭靠泊的貨櫃船,平均每艘船涉及裝卸的貨櫃已由二○一一年約1 350個標準箱增至目前約1 700個標準箱。目前香港貨櫃吞吐量,以逐年比較來看,一直維持於穩定水平,大致平均為2 300萬個標準箱左右。至於貨櫃船抵港後等候進入貨櫃碼頭的時間,以及因等候時間過長而轉往其他地區的貨櫃碼頭的貨櫃船隻數目和相關貨量,政府未有備存數據。但業界向我們反映,從二○一四年一月至十月間,估計約有9%的貨櫃船隻未有靠泊葵青貨櫃碼頭,相信其中大部分是基於港口擁擠原因。

(二)及(三)政府致力推動香港港口和海運發展。運輸及房屋局與香港貨櫃碼頭商會(商會)及其他持份者就葵青貨櫃碼頭的運作及發展事宜一直保持緊密聯繫,以探討可行的改善方案提升貨櫃碼頭的運作效率,維持香港作為區內主要樞紐港的地位。我們積極跟進商會於早前向政府提交的建議文件,而文件中的主要建議,即增加貨櫃堆場及駁船泊位等,已在剛完成的「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報告(研究報告)中獲得充分考慮。

  該研究報告建議採取一系列改善措施以提升港口的運作效率和競爭力,包括將昂船洲公眾貨物裝卸區升級為現代貨櫃處理設施,供遠洋輪船或內河船隻使用,從而改善營運效率;將現時實際環境能夠容納遠洋輪船的內河碼頭泊位發展為遠洋及內河兩用設施;於葵青貨櫃碼頭提供更多駁船泊位,以紓緩河運貨櫃吞吐量增加所造成的擠塞;以及善用碼頭周邊的土地及其他設施,以提升營運效率和應付未來轉運量增長。當局正與有關部門商討推動及落實有關措施的可行性和相關安排,以及當中涉及的技術問題,亦必需考慮受影響人士的意見。

  當局亦正檢視葵青貨櫃碼頭附近一帶以短期租約出租的港口後勤用地的使用和管理事宜,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土地支援貨櫃碼頭和港口的有效操作,包括增加適量土地作堆存貨櫃之用。我們會於稍後提出建議,諮詢業界。

  與此同時,為了提升貨櫃碼頭一帶土地的使用率,當局於今年六月初步物色了一幅位於葵涌現用作港口後勤用途的土地,並已委託顧問研究在該處發展一個主要供貨櫃車及中重型貨車停泊的多層停車場的可行性,以釋放該區現時多幅用作露天停車場的短期租約土地,改為作支援貨櫃碼頭及港口後勤之用。有關研究預計於明年年中完成。



2014年12月1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