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及「青衣西南部十號貨櫃碼頭初步可行性研究」結果公布
******************************

  政府今日(十二月一日)公布「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2030研究」)及「青衣西南部十號貨櫃碼頭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結果,預計香港貨運量在未來仍有增長,但必須提升現時貨櫃碼頭的處理能力及相關基礎設施,以應付未來直至2030年的吞吐量增長需求。

  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表示,「2030研究」建議採取一系列改善措施,包括將昂船洲公眾貨物裝卸區升級為現代貨櫃處理設施,供遠洋輪船或內河船隻使用,從而改善營運效率;將現時實際環境能夠容納遠洋輪船的內河碼頭泊位發展為遠洋及內河兩用設施;於葵青貨櫃碼頭提供更多駁船泊位,以紓緩河運貨櫃吞吐量增加所造成的擠塞;以及善用碼頭周邊的土地及其他設施,以提升營運效率和應付未來轉運量增長。

  發言人指出,「2030研究」預測香港的港口總貨量,直至2030年平均每年有1.5%的增長,屆時的總貨櫃量預計會增至3,150萬標準貨櫃,主要是受到國際轉口貨運增長所帶動。

  根據「2030研究」分析,在2001-2011年間,由於跨境運輸已改以河運取代陸路拖運為主、遠洋船船身尺寸變大及國際轉運吞吐量增加,而這些吞吐量多集中於葵青貨櫃碼頭,葵青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增長因而較香港港口整體吞吐量增長為快。同時,這亦令到葵青貨櫃碼頭的設施面對的需求壓力較其他的港口設施為大,因此建議當局採取適當措施,提升碼頭的處理能力,以確保香港港口的競爭力。研究估計,透過採取上述的一系列改善措施以增加現有貨櫃碼頭的處理能力,已可應付未來的增長,故不建議於2030年前進行有關十號貨櫃碼頭的規劃。

  儘管「可行性研究」初步認為在青衣西南部發展十號貨櫃碼頭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2030研究」的分析結果顯示該項目在財務及經濟的角度均不具成本效益,主要原因在於香港港口現時的預測吞吐量增長較以往預測緩慢;其次,預計未來約75%的吞吐量均來自轉運,其經濟收益相對進出口貨運較少,但發展十號貨櫃碼頭所需的資本開支預算總額達609億元(2011年價格),預期其經濟及財務收益在五十年的評估期內不足以彌補投資成本。

  此外,「2030研究」也建議可於約五年左右檢討港口貨運量預測,以監察香港港口產業的發展,並確保能夠適時提供所需的港口設施及與港口相關的基礎建設。

  發言人說:「顧問公司在今天舉行的香港港口發展局和香港航運發展局聯席會議上,向委員匯報了研究結果。業界對顧問的建議大致認同並要求當局盡快實施改善措施,提供更多港口後勤用地和船隻泊位,紓緩港口擠塞情況。」

  在聯席會議上,兼任兩個發展局的主席、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重申,政府當局會與業界繼續緊密合作,以務實和漸進方式,跟進各項涉及港口和貨櫃碼頭的改善建議,目的是透過提升葵青貨櫃碼頭及附近相關基礎設施,以滿足未來直至2030年的吞吐量增長需求。

  張炳良指出,香港港口為本地生產總值帶來1.3%貢獻,涉及88,000個職位,是香港航運業重要組成部分。當局會致力與各持份者共同努力,實施切實可行措施,紓緩港口面對的壓力,提升碼頭的運作能力和效率,保持香港港口作為國際中轉貨運樞紐的競爭力。當局也會繼續與香港港口發展局、香港航運發展局及香港物流發展局的成員攜手加強對外宣傳香港在航運及物流方面的優勢,以及推展人才培訓計劃,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和區域樞紐的地位。

  當局正檢視葵青貨櫃碼頭附近一帶以短期租約出租的港口後勤用地的使用和管理事宜,研究如何更好利用這些土地支援貨櫃碼頭和港口的有效操作,稍後會發出建議文件,諮詢業界。

  與此同時,為了提升貨櫃碼頭一帶土地的使用率,當局於今年六月初步物色了一幅位於葵涌現用作港口後勤用途的土地,並已委託顧問研究在該處發展一個主要供貨櫃車及中重型貨車停泊的多層停車場的可行性,以釋放該區現時多幅用作露天停車場的短期租約土地,改為作支援貨櫃碼頭及港口後勤之用。有關研究預計於明年年中完成。

  有關「可行性研究」及「2030研究」的行政摘要已上載香港港口發展局及香港航運發展局的網頁(www.pdc.gov.hk 及 www.mic.gov.hk)。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7時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