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為今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家洛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書面答覆:
問題:
近年,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專上院校(資助院校)的副學位、學士學位和研究院課程(資助院校課程)錄取不少非本地學生。關於該等學生在港就學的情況,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過去三個學年,每年修讀資助院校課程的非本地學生的人數為何,並按院校、課程類別及學生原居地列出分項數字;
(二)是否知悉,過去三個學年,每年非本地學生被揭發以虛報或偽造的學歷報讀資助院校課程的個案數目,以及政府及有關院校的跟進行動為何,並按院校列出該等資料;
(三)是否知悉,過去三個學年,每年修讀資助院校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因未能適應在港的校園生活而向校方求助的個案數目,以及有關院校的跟進行動為何,並按院校及個案性質列出該等資料;
(四)是否知悉,各院校及政府現時有哪些措施協助非本地學生適應香港的學習環境,以及有沒有計劃在短期內檢討該等措施;若有,詳情為何;若沒有,原因為何;
(五)有沒有計劃調整有關資助院校錄取非本地學生就讀副學位及學士學位課程的政策;若有,詳情為何;及
(六)有沒有計劃調低資助院校課程錄取非本地學生的比例上限,以避免個別課程有過高比例的非本地學生修讀,令本地學生修讀該等課程的機會減少;若有,詳情為何;若沒有,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以上問題答覆如下:
(一)在二○一一/一二至二○一三/一四學年,修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按院校、修課程度及原居地表列於附件。
(二)在二○一一/一二至二○一三/一四學年,被揭發憑虛假學歷或偽造學歷文件申請修讀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表列如下:
學年 院校 修課程度 個案宗數
-- -- ---- ----
二○一一/一二 城市大學 研究院研究課程 1
二○一二/一三 理工大學 學士學位 1
二○一三/一四 城市大學 研究院研究課程 3
二○一三/一四 中文大學 研究院研究課程 1
院校在審批上述各宗個案的申請時,揭發申請學生提交虛假學歷或偽造學歷文件。涉事的申請人被取消申請資格,至於已獲錄取的學生,錄取資格亦被撤銷。
(三)在二○一一/一二至二○一三/一四學年,非本地學生向院校尋求協助及支援服務的個案數目表列如下:
學年 二○一一 二○一二 二○一三
/一二 /一三 /一四
院校
-- ---- ---- ----
城大 71 140 114
浸大 38 36 39
嶺大 13 25 20
中大 14 17 29
教院 4 3 2
理大 157 190 200
科大 15 21 50
港大 106 133 136
非本地學生就不同事宜向校方尋求協助及支援服務,包括學業、職業前途、社交、財政及個人問題。各院校均設有輔導及支援機制,協助非本地學生。一般而言,院校按個案的性質及嚴重程度,提供適切的協助及支援服務。就上述個案而言,院校的相關單位(例如學術、學生事務、財務及宿舍/舍堂管理單位)向有關學生提供適當支援,包括個人及心理輔導、個別啟導、學業上的意見及協助、職業發展輔導、財政資助等。
(四)政府及院校致力通過各項措施及支援服務,協助非本地學生適應本地環境及學生生活。
在院校層面有各項措施、活動,以及支援服務,協助非本地學生適應並融入新的生活及學習環境。院校年內為非本地學生提供一系列多元化服務及活動,包括啟導與適應課程、語文提升課程、學生需要調查、文化交流與社交活動和聚會、適應支援、輔導與諮詢服務、社區服務、師友和朋輩支援計劃,學業與職業輔導等。
在政府及教資會層面,教資會深明國際化的重要,由二○○五/○六學年至二○一四年年底推行國際化配對補助金計劃,以一元捐款配對一元補助金的方式,向教資會資助院校提供合共9000萬元。該筆款項用於支援各項國際化措施,包括協助非本地學生與本地學生共融的措施。其後,教資會於二○一二年完成與院校之間的策略對話,以期與院校就國際化及加強與內地的連繫取得共識及訂定共同目標。根據策略對話的討論,教資會、教育局及院校共同在二○一三/一四及二○一四/一五學年提供400萬元經費,通過鼓勵多元文化融合的學生主導計劃,促進本地學生與非本地學生共融。我們相信這套校園內由下而上的學生主導方法,可收多元文化融合之效,協助非本地學生適應本港及校園生活。
上述措施及服務在支援並促進非本地學生融合方面普遍能發揮效用。院校會繼續監察為非本地學生提供支援服務的成效,在推展新措施方面,會向學生及提供協助的職員收集意見,以定期評估、檢討、規劃和改善有關服務。
(五)及(六)根據政府現行政策,教資會資助副學位及學士學位課程可招收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為核准教資會資助學額的20%。由於非本地學生主要透過核准學額以外的超收機制獲得取錄,而院校現時亦會獨立處理由非本地學生遞交的入學申請,以別於本地學生的申請,因此非本地學生不會對本地學生構成直接競爭。招收非本地生可協助本地高等教育界更趨多元,亦加強本地學生以至香港整體的競爭力。一個集合來自不同國家/區域學生,擁有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有助加強文化交流、擴闊本地學生的視野,並協助確保我們的畢業生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在多元環境下學習以及工作。非本地生人數以核准學額的20%作為上限,與擁有高質素大學的國家或地區的國際性指標相若。我們現時沒有計劃調整有關比例。
完
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