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二題:提高本港金融體系承受衝擊的能力
**********************

  以下為今日(七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吳亮星議員的提問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的書面答覆︰

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組織)在本年五月二十二日發表的《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指出,香港金融體系具備承受衝擊的能力,但面對一些主要風險:美國預期退出非常規貨幣政策或會增加資本市場波動及收緊整個體系的流動資金;現時處於歷史高位的物業價格倘若出現調整,便會對借貸人和銀行構成風險;香港與中國內地在經濟及金融方面日漸融合,在帶來很多的業務擴展機會的同時,產生重要的跨境風險,尤其在內地出現重大金融衝擊或經濟放緩的情況。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當局有否就基金組織指出的主要風險作出評估;如有,評估結果為何;如否,理由為何;

(二)當局會就該等主要風險採取何種防範性及具前瞻性的措施,以提高本港金融體系承受衝擊的能力;及

(三)當局有否計劃按照現時的市場環境,採取新一輪的逆周期審慎監管及財政措施;如有計劃,詳情為何;如否,理由為何?

答覆:

主席:

(一)基金組織在本年五月發表《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表示在全面對香港金融體系進行評估後,肯定香港金融體系受到相當完備的監管並具承受衝擊的能力。政府認為香港金融體系現時所面對的主要風險,與基金組織作出的評估大致相符。

  我們認同基金組織指出,香港面對的主要外圍風險是美國在退市和利率正常化過程中,其速度和規模存在的不明朗因素。任何重大不利的情況都可能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尤其是一些基礎較弱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資本流向和流動資金的波動,繼而透過貿易及金融渠道對本港的增長前景造成影響。

  在本地方面,主要風險來自物業價格失序調整。一旦資金流向因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而發生重大變動,這或會為物業市場帶來衝擊。不過,政府及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在過去數年已多次推出需求管理措施與逆周期審慎監管措施,有助加強本地經濟及金融市場在外圍環境出現變數時抵禦相關風險的能力。

  基金組織指出香港與內地日益融合會為香港的金融體系帶來發展機遇。例如,自從內地逐步放寬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限制後,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穩步發展。本地人民幣存款池、貿易結算、融資活動、外幣交易,以及投資產品都持續快速增長。但金管局亦注意到近年香港銀行對內地非銀行類客戶的風險承擔增加。金管局認為銀行擴展與內地有關的業務時須適當地管理相關風險,並會繼續實行有效的風險管理監管措施。

(二)基金組織在其評估報告中肯定了香港具備宏觀與微觀審慎監察相互補充的架構,以識別及管理金融市場的風險。政府與各金融監管機構一直密切留意不同範疇的市場變化。各監管機構已實施不同措施以管理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並會不時對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以評估香港金融體系以及個別金融機構的抵禦衝擊以及應變的能力。各金融監管機構亦會與海外同儕保持聯絡,以了解外資金融機構的營運及財務狀況會否對本港金融市場構成風險。政府和各金融監管機構會繼續保持警惕,並按照最新的國際要求完善現行制度,作好準備隨時應對環球經濟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針對物業市場波動的風險,金管局在過去幾年推出了六輪針對按揭貸款的逆週期審慎監管措施。這些措施有助加強銀行對物業市場下調風險的抵禦能力。

  因應過去幾年的信貸增長,金管局加強了對銀行信貸和流動資金風險管理的監管力度,確保銀行繼續維持其信貸批核標準和審慎地管理流動性風險。監管措施包括:(一)針對銀行的信貸批核標準進行定期及專題現場審查;(二)定期進行壓力測試,以確保銀行能夠抵禦信貸環境變壞帶來的衝擊;(三)在二零一三年第四季推出穩定資金要求,以確保銀行的貸款增長有充足的長期資金作為支持,在未來資金流動可能轉差時仍能持續業務運作。

(三)自政府及金管局分別推出需求管理措施及六輪的逆週期審慎監管措施後,在穩定樓市及加強銀行風險管理已取得一定成效。政府與金管局會繼續密切留意物業市場及外圍環境的發展,因應市場週期的變動及參考相關的因素,以採取適當的措施,確保金融及銀行體系的穩定。



2014年7月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