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就「扶貧小組委員會訪問團考察台灣及日本的扶貧經驗的報告」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今日(六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扶貧小組委員會訪問團考察台灣及日本的扶貧經驗的報告」議案的總結發言:

主席:

  我一再多謝馮檢基議員就「立法會扶貧小組委員會訪問團考察台灣及日本的扶貧經驗的報告」提出議案,以及昨日晚上和今日下午總共14位議員的發言。我現作重點回應。

  扶貧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政府對扶貧工作高度重視,我們不遺餘力,爭分奪秒推展扶貧工作,力度之大、範圍之廣及投入資源之多,是前所未有,可以說有目共睹。政府扶貧的政治勇氣,決心及承擔是不容置疑。

  我們扶貧政策大方針可以用16個字來形容,即「務實有為,各方協作,勇於承擔,敢於創新」。

  本屆政府一上任,已即時推出長者生活津貼,讓約42萬名長者受惠。政府又重設扶貧委員會,全力推動「民、商、官」跨界別、跨專業協作,起動社會各界,我們充分利用關愛基金,發揮補漏拾遺的角色,全方位積極推展扶貧工作,致力構建一個關愛、互助和共融的社會。

  扶貧委員會「破天荒」地制訂了首條官方的貧窮線,為政府了解貧窮的情況、制定政策和審視扶貧政策的成效,提供了客觀及科學化的基礎。

  如何減少跨代貧窮,如何在不扭曲勞動市場的前提下,幫助在職貧窮戶自力更生,這些考慮成為政府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或簡稱「低收入津貼」──的政策主軸。呼應政府的扶貧理念,建議的「低收入津貼」透過為合資格家庭提供兒童津貼,應付他們生活和學習所需。「低收入津貼」估計每年支付的津貼總額超過31億元,受惠家庭超過20萬,涉及71萬多人,其中18萬8千名是合資格兒童及青年,這是一個策略性、重要、嶄新的扶貧政策工具,我衷心期望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在下月休會前可以通過前期撥款申請,以便這個重要的計劃可於明年第四季順利推出。

  主席,就業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亦是脫貧自助之道。除低收入津貼外,政府亦推出多項措施,協助和鼓勵就業。勞工處現時提供一系列全面及免費的就業服務,協助求職者尋找工作。勞工處在今年年底亦會於東涌逸東h增設一所新的就業中心。

  此外,勞工處推行多項特別就業計劃,包括「中年就業計劃」和「就業展才能計劃」,以協助有就業困難的中年人士及殘疾人士,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以及尋找合適工作。

  在青年就業方面,勞工處的「展翅青見計劃」為15至24歲學歷在副學位或以下的離校青年人提供一站式職前及在職培訓。為鼓勵僱主聘用這些青年朋友,並為他們提供在職培訓,勞工處於去年六月起增加了「展翅青見計劃」向僱主發放的在職培訓津貼。在今年第一季,勞工處與僱主及不同機構,大家攜手合作,推出三個先導計劃,為青年人包括副學位畢業生提供適切的職前培訓、工作實習、在職培訓和就業支援服務。

  作為香港人才培育藍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僱員再培訓局於未來幾年會重點支援個別學員群組,包括較年長人士、青年人、女性料理家務者、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人士等。在體現其「培訓給力,就業扶貧」的工作目標之餘,亦能夠更充分地釋放本地勞動力,幫助香港更有效回應人口高齡化和勞動力下降的問題。

  為長期支持僱員再培訓局的工作,政府已經於本年一月獲得立法會批准撥款,向再培訓局注資150億元。在二○一四至一五年度,再培訓局計劃提供13萬個課程學額,並已預留足夠的資源提供另外四萬個備用學額。

  為鼓勵更多跨界別合作,我們計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向攜手扶弱基金注資四億元,而其中的二億元會作為專款,為基層家庭中小學生推行更多課餘學習和支援項目。

  多位議員及小組委員會的報告亦討論到長者貧窮和退休保障的議題,政府高度關注這些問題。與許多經濟體系一樣,我們正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在二○一二年,65歲或以上的長者數目約為100萬,佔全港人口14%。根據最新的推算,到二○四一年,長者數目將增加至256萬,佔全港人口三成。現時綜援和長者生活津貼是保障貧困長者的主要措施。

  目前,領取綜援年滿60歲或以上的受助人約178 000人,佔整體綜援受助人約45%。長者生活津貼在綜援和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之間,加入一層新的經濟支援,至今為止津貼約有42萬名長者受惠。

  就退休保障方面,正如我昨晚在開場發言時表示,扶貧委員會已委託由周永新教授擔任總研究顧問的團隊,按照世界銀行倡議的多根支柱模式,評估不同退休保障方案,並就未來路向提出建議。研究團隊會在本月月底提交報告。政府會以開放、務實認真的態度,考慮退休保障的未來路向。

  梁家傑議員昨晚提及台灣有「大手牽小手」計劃和「兒童希望發展帳戶」,以配對方式,協助低收入戶的子女累積未來教育經費。在香港,我們於二○○八年成立了三億元的兒童發展基金,一直幫助基層兒童培養儲蓄習慣。當中包括籌募配對捐款,和提供政府的特別財政獎勵。基金計劃更透過義務友師,以三年時間為這些基層兒童提供個人指導及與他們分享成長歷程,特別為年輕一代充當指路明燈,幫助他們好好規劃未來。基金推出的計劃現已惠及近七千名基層兒童,其中包括很多少數族裔、殘疾和居於茤虳M板間房的兒童。政府在本財政年度已預留額外三億元撥款,確保計劃可持續發展,惠及額外一萬多個基層兒童。

  譚耀宗議員建議,讓有需要人士在同一辦事處申請不同援助項目,省卻他們現在四處申請的麻煩。效率促進組已經委託了顧問公司全面研究如何改善市民向不同部門申請不同福利的情況,研究向茪@站式便民服務的可行性出發。研究預計在今年內完成。

  主席,多位議員及小組委員會的報告建議發展社區經濟,來協助處理貧窮問題。現在推動本土經濟發展屬跨部門工作範圍,各有關部門均會提供適當協助。例如民政事務總署已經設立了「香港自遊樂在18區」網站,介紹地區特色及景點。而各區區議會亦時常舉辦富地區特色的活動,增加社區活力和加強社會凝聚力,並帶來經濟效益。在有需要時,各區民政事務處亦會安排有關當局就經濟發展項目諮詢區議會。

  至於在推動社會企業方面,馮檢基議員亦相當關注社企的發展,民政事務總署推行的伙伴倡自強計劃希望透過提供種子基金予合資格的非牟利機構成立社企,以創造就業機會,令弱勢社群有機會在職場上鍛鍊和發揮,從而提升他們就業能力,達到自力更生及有效地融入社會的目的。伙伴倡自強計劃自二○○六年起推行,至今已合共撥款約一億七千萬元,資助成立了超過150家社企,創造約2 500個──包括全職及兼職──就業機會。

  事實上,特區政府亦有尋求嶄新的方法,從多方面及從不同角度回應香港的貧窮問題。根據外國的經驗,社會創新是回應社會問題的一種嶄新和有效的方法。因此,獲獎券基金撥款五億元的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或簡稱社創基金,已於去年九月正式成立。

  扶貧委員會轄下的社創基金專責小組認為,社創基金應優先考慮三個範疇的工作,包括(一)研究、(二)能力提升和(三)創新計劃。專責小組希望透過研究能更了解世界各地的最佳做法,以作為於本港發展社會創新的參考。在能力提升方面,目標是建立一個有利於社會創新的生態系統,當中包括令公眾對社會創新及創業有所認識和理解、改變社會固有思維並認同以創新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建立有利的相關基礎設施和加強可提升知識技能的因素。至於創新計劃,基金將會提供資金資助以創新意念來解決貧窮問題的項目。

  專責小組已於今年第一季以公開邀請方式招聘首批協創機構,負責設計、管理和推廣能力提升和創新計劃這兩個工作範疇。社創基金預計可於今年年中之後透過協創機構公開接受個別創新項目的資助申請。

  胡志偉議員剛才建議政府放寬綜援受助人目前豁免入息的限額以鼓勵就業。我想在這堳出,社署其實已朝茪@個方向推進,我們透過關愛基金在今年四月一日已推出綜援受助人就業的獎勵計劃(「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這是一個為期三年的試點計劃,目的是希望能夠探討以獎勵金去提供誘因,進一步鼓勵失業的綜援受助人可以就業,從而脫離綜援網。計劃的運作是這樣的:一個負責營運的非政府機構把參加者超過綜援豁免入息限額的工作收入作一個帳目的記錄,由關愛基金根據撥款作為一個獎勵的金額。當這個獎勵金額在計劃期內累積到一個特定的水平──我們基本說的是綜援資產上限的兩倍的水平──有關受助人便可獲發全數的獎勵金額,從而脫離綜援網。最重要的是有一份工作和建立工作的習慣和意欲,這點最重要。到現在為止,已經有1 962個綜援受助人已經參加獎勵計劃。我期望這些參加者能夠透過這個計劃真正能夠邁向自力更生,脫離綜援網。

  胡志偉議員剛才亦提及,很多議員都說可否以社區照顧帶動就業機會,答案絕對是可以,我們亦在這方面做工夫。事實上,我們有兩個項目想簡單與大家說一說。第一,在社區褓姆方面可不可以加大力度提供多一點服務,我們正正在預算案撥備了錢,亦會在今年加強鄰里支援幼兒照顧服務。第一,我們會將社區褓姆照顧小朋友的年齡由六歲以下提高到九歲以下,以及增加各區服務名額,最重要是我們提高營辦機構可以獲得的撥款,可以提供多些社會工作的支援予這些社區褓姆。

  另一個試點計劃亦會在本月月底推出,就是護老者津貼。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為期兩年的試點計劃惠及兩千個護老者,為這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合資格護老者提供一個生活津貼,正正體驗一個創新、關顧的社會,希望真的能夠幫助有需要的基層家庭。

  主席,正如今年《施政報告》很清楚帶出,本屆政府決心處理貧窮問題,我們沒有迴避,我們面對貧窮問題,勇敢去面對。扶貧政策的主軸是鼓勵青壯年人通過就業自力更生,而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一定要在合理及可持續的基礎上聚焦幫助一些不能自助的人,發揮一個安全網的作用。處理扶貧問題政府責無旁貸,我們一定會竭盡所能,做好扶貧工作。但工商界、社會人士、民間團體及非政府機構的參與也不可或缺,讓我們一齊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攜手共建一個關愛、共融、互助和自助的社會。

  主席,我謹此陳辭。



2014年6月19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11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