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十題: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
**********************

  以下是今日(三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毛孟靜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書面答覆:

問題:

  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由二○一四/一五學年起會在中小學為少數族裔學生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然而,當局至今尚未公布「學習架構」的詳情。關於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在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方面,當局有何具體的政策目標、監察機制及成效評估指標;「學習架構」與行政長官在其競選政綱中承諾設置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有何分別;當局選擇採用前者而非後者,以支援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具體理據為何;

(二)將如何制訂「學習架構」;會否邀請社會各界及專業人士參與有關工作;

(三)有否制訂時間表,定期檢討「學習架構」的成效和改善「學習架構」;

(四)鑑於學生在主流學校聽和講的中文口語以粵語為主,但書寫及閱讀的中文書面語卻以現代漢語為規範,而兩者存在不少差異,當局有何措施,確保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時,能克服該等差異造成的學習障礙;

(五)有否研究設立提供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的專科學校,供少數族裔學生於課餘時間修讀,以便他們在主流學校只需修讀中文以外的科目;若有,研究的結果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六)會否考慮成立有關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與學研究中心,由熟悉少數族裔教育課題的專家、學者及前線老師共同進行研究,並以循證為本的方法評估不同教學模式的成效;及

(七)鑑於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香港中學文憑試(文憑試)中文科課程對少數族裔學生而言過於艱深,但綜合中等教育證書(中國語文科)考試則因程度過低而對他們在本地升學或就業不利,當局會否參考過往香港中學會考英文科設有兩個程度試卷的做法,在文憑試中文科考試加設程度略低的試卷?

答覆:

主席:

  就議員的提問,謹覆如下:

(一)二○一四年《施政報告》宣布改善為少數族裔提供支援。在教育支援方面,我們的政策目標是幫助非華語學生(註一)有效學習中文、融入本地社會,以及建構共融校園。我們會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幫助中小學的非華語學生解決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時面對的困難,以期促進他們可盡早銜接主流中文課堂。就評估整體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教育支援包括學習中文的進展,我們會邀請專家制訂評估支援非華語學生措施成效的研究框架,審視支援服務的質素及成效,不斷完善有關措施。我們亦會繼續與持份者溝通,並適時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匯報實施「學習架構」及支援措施的進展及情況。

  「學習架構」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角度出發,清楚列載非華語學生在不同學習層階的預期學習表現,教師可訂定循序漸進的學習目標、進程及預期學習成果,幫助學生透過以小步子的方式學習,提高學習效能。我們並會輔以教學示例、評估工具、學習材料及教師說明,讓中文教師因應非華語學生的學習特點,有系統地按需要調適中文課程,由淺入深,幫助非華語學生解決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時面對的困難。同時師生可按「學習架構」共建適切的學習目標及預期成果,以期促進非華語學生可盡早銜接主流中文課堂。

  簡單來說,在沒有預設一個內容較淺易的中文課程和公開考試的大前提下,「學習架構」在施教時屬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使用「學習架構」的目的是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循序漸進、靈活及小步子的學習目標,提升期望及學習效能,以期讓非華語學生能盡早銜接主流課堂。非華語學生可根據「學習架構」的學習表現,結合個人的期望、需要和意向以考慮選擇修讀及獲取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應用學習(中文)」科目(詳情見下文第(七)點)或其他國際認可的中文資歷,銜接多元出路。

(二)教育局透過與校長、教師及大專院校合作,發展「學習架構」以及教材,並邀請語文專家和前線教師提供專業意見。我們已委託大學透過實證研究,並配合「學習架構」優化校內評估工具,方便教師診斷學生語文水平、訂定學習目標和設計教學。我們會繼續與學校、教師和語文專家、以及有關機構合作,蒐集專業意見和經驗,持續地完善相關工作。

(三)「學習架構」的成效須假以時日方能明確顯現。教育局會邀請專家訂定研究框架,審視支援服務的質素,不斷完善有關措施。我們會適時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匯報實施「學習架構」及支援措施的進展及情況。

(四)「學習架構」就第二語言學習者在閱讀、寫作、聆聽、說話四個範疇的學習提供循序漸進的學習目標及預期學習表現。參考「學習架構」不同學習層階下的小步子遞進學習方式,以及採用輔以的學習材料,安排非華語學生按需要透過多元的密集學習模式(包括抽離學習、小組學習、增加中文課節、跨學科中文學習、課後支援等)學習中文,幫助非華語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非華語學生)有系統地按部就班學習中文,以期盡早銜接主流課堂。

  「學習架構」亦提供四個範疇的學習策略,幫助教師採用小步子遞進的學習方式,解決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中文的難處,例如字形、聲調、語彙、量詞、語序,又於起步階段先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出發,逐步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

  我們亦會提供根據這個「學習架構」而調適的校本教學示例,幫助教師靈活運用教育局向學校提供的各個階段教材。我們亦會加強教師專業培訓,包括為取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提供更多的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師培訓課程及經驗分享機會;在二○一四年第一季推出專業進修津貼計劃,以提升中文教師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專業能力。

(五)政府會由二○一四/一五學年起每年提供約二億元的撥款,進一步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有效地學習中文,以及建構共融校園。我們會為取錄十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增加額外經常撥款,協助學校實施「學習架構」,採用密集教學模式(包括抽離學習、小組學習、增加中文課節、跨學科中文學習,將「課後中文延展學習計劃」(註二)的課後支援常規化等),幫助非華語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非華語學生)有系統地按部就班地學習中文,以期盡早銜接主流中文課堂。另一方面,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我們會為取錄較少非華語學生(即十名以下)的學校提供資助,讓有關學校按需要申請撥款,為非華語學生提供課後支援,以鞏固他們在中文課堂的學習。我們正徵詢主要持份者的意見,以訂定上述支援措施的具體執行細節。

  我們亦會繼續委託專上院校營辦「學習中文支援中心」(註三),為有需要的非華語學生在課後及假期提供補足的輔助中文學習。此外,我們已由二○一三年起優化為升讀小一至小四的非華語學生提供的暑期銜接課程,讓家長陪伴兒童入讀,透過家長支持並與學校協作,提升非華語兒童學習中文的興趣。以上措施已為非華語學生在校內及校外提供多元機會學習中文,我們認為沒有需要設立提供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的專科學校。

(六)就評估「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與學及支援措施的成效,教育局會邀請專家訂定研究成效的框架。同時,我們亦繼續邀請專家學者、相關團體、前線老師等定期參與提供專業意見和分享經驗,集思廣益,提高學習成效。我們認為沒有需要成立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與學研究中心。

(七)提供「學習架構」的目的是要確保所有非華語學生與本地同儕享有同等學習中文的機會,並以考取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資歷為目標。我們明白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背景和稟賦各異,他們的期望、需要和意向也不盡相同,我們會繼續資助合資格非華語學生考取其他國際認可的中文資歷(註四)。此外,我們亦會由二○一四/一五學年開始,在高中分階段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應用學習(中文)」科目,作為另一中文資歷讓非華語學生選擇,內容與資歷架構第一至三級掛鉤的中文資歷,有關成績會記錄在香港中學文憑證書。我們正與各持份者合作,確保相關認可資歷有助非華語學生將來就業和升學,銜接多元出路。

註一:規劃教育支援措施時,「家庭常用語言不是中文」的學生均歸納為非華語學生。

註二:「課後中文延展學習計劃」屬有時限的試驗計劃,由語文基金撥款推行。

註三:在二○一三/一四學年,「學習中文支援中心」有十九個開辦地點,約有五百二十名非華語學生參與。

註四:教育局會繼續資助合資格的非華語學生報考綜合中等教育證書考試(GCSE)、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IGCSE)和普通教育文憑(GCE)補充程度及高級程度的中國語文科考試,以獲得國際認可的中文資歷,而有關資歷在報讀本地專上院校和大學時,會獲接受為認可的其他中國語文科資歷。



2014年3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