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館展覽帶觀眾走進古琴藝術的世界(附圖)
***********************

  現在通稱「古琴」的「琴」作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今年是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香港文化博物館與蔡昌壽斲琴學會合作籌辦「香江琴緣」展覽,向市民介紹古琴藝術在香港傳承的一點薪火。展覽由明日(十二月十二日)起至明年三月十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

  展覽的開幕禮今日(十二月十一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主禮嘉賓分別為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文物及博物館)吳志華博士、蔡昌壽斲琴學會會長蔡昌壽、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余少華教授、蔡昌壽斲琴學會副會長關嘉匯,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欣賞古琴藝術時,除了可研究琴人技巧與演繹,更不可忽略斲(「斲」音琢,是「劈、削」的意思,古人慣稱造琴為斲琴)琴的藝術本身是一種集木藝、漆藝、書法、音樂的傳統造琴藝術,製作出的琴器都是精緻的藝術品。

  在香港,一直有琴人將「斲琴」和「彈琴」藝術傳承,不但將兩者結合,親手斲琴給自己彈奏,而且將斲琴本身視為一種藝術創作。當中一位將畢生的熱誠貫注於宏揚古琴藝術的琴人蔡昌壽,除了成立蔡昌壽斲琴學會外,更在年屆八十歲仍然堅持每周親自將畢生所學「口傳心授」予一眾本地琴人,培養斲琴人才,薪傳古琴文化。

  是次展覽以「傳統手工藝」和「表演藝術」兩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為切入點,圍繞斲琴和彈琴藝術,貫串琴人、琴器、琴絃、琴曲、琴譜,把古琴的結構、彈奏特色,以及在現今社會的承傳都一一羅列,帶觀眾走進清幽淡雅的古琴世界。展覽的其中一個亮點是重構的斲琴工作間,透過實物介紹製造古琴的主要工序和技巧,讓觀眾感受清音背後斲琴人的靈心巧手。

  有關展覽詳情,請瀏覽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相關網頁www.heritagemuseum.gov.hk/chi/exhibitions/exhibition_details.aspx?exid=212,或致電:二一八○ 八一八八查詢。

  香港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開放時間為平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聖誕節前夕及農曆年除夕提早於下午五時休館,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二休息。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可獲半價優惠。團體票為七元,適用於購買二十張或以上入場票的參觀者。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