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十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

  以下為今日(六月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林大輝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的書面答覆:

問題:

  教育局向學校發出通函,通知小學及中學應分別於2012-2013學年及2013-2014學年開始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該科)。為使學校有充裕時間籌備和規劃,教育局讓學校以3年為「開展期」,即小學於2012-2013至2014-2015學年及中學於2013-2014至2015-2016學年作出適切安排。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當局有否評估,有多少學校未能於「開展期」內推行該科;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學校於「開展期」後,基於各種原因(例如人手不足、未能編訂課程或家長反對)未能推行該科,當局會採取甚麼行動;

(三)當局有否準則評估學校推行該科的成效;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當局有否評估,現時教育界有否足夠合資格的教師去推行該科;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五)當局有否任何具體措施,協助學校解決聘用該科教師時遇到的困難;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六)當局有否任何具體措施,協助學校解決在該科的課程規劃及編寫時遇到的困難;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七)當局有否評估,學校之間的課程內容和質素會否出現重大差異;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八)當局有否任何措施,確保教師採取政治中立的態度教授該科;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九)當局將於本年8月向每所學校發放53萬元一次性的現金津貼,供未來4年之用,用途包括招聘人手、購買教材及支援教師參加交流計劃等,當局是基於甚麼準則計算該筆款額;會否在「開展期」內諮詢學校意見,檢討該金額是否足夠;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十)鑑於不少輿論形容該科儼如「洗腦教育」,當局有否評估,教師、家長和學生是否已對該科有負面的看法,影響該科的推行;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十一)當局會否研究,將該科列為必修科前,是否應先將中國歷史科列為中學的必修科目,讓學生對國家的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議員的提問,謹覆如下:

(一)及(四)「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三年「開展期」的安排,目的是讓學校根據本身就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發展的基礎和經驗,以及考慮學生的需要,按本科課程指引逐步將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工作,納入「學校發展計劃」、「學校周年計劃」及學校整體課程計劃等工作,確保學校在三年「開展期」完結時,已作出有系統並具備延續性的安排,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一直以來,推廣德育及國民教育,是香港學校課程目標之一。不少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內容其實早見於自1990代起推出的學科,如小學常識科、初中綜合人文科和生活與社會課程等。另外,也有學習經歷,例如:義工服務、內地交流及專題研習等,均涵蓋德育及國民教育相關學習元素。故此,香港中、小學校在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工作上,積累了不少校本經驗,教師也同樣積累了不少相關知識和教學技巧,能勝任作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教師。

(二)就本科課程規劃及人手安排,除了於課程指引已作詳細介紹,並附有具體推行模式建議外,本局非常重視為學校提供多元化的課程資源支援,包括學與教資源、專業發展課程、到校探訪及支援津貼等,幫助提升教師掌握本科規劃和推行的策略和技巧。

  本局亦關注學校於「開展期」及之後就籌劃和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所遇上的挑戰,並會通過訪校、組織學習圈等提供適時適切的支援,使學校能更有效推行本科。

  此外,本局亦會運用不同模式,例如:舉辦家長講座、製作學與教資源網及小冊子等,向家長闡釋本科課程的理念、目標、以及方向等,加深他們對本科的認識。

(三)就評估學校推行該科的成效,本局會檢視在學校在「開展期」後,是否已作出具體安排,包括:(i)將本科納入「學校發展計劃」和「學校周年計劃」;(ii)成立本科的專業團隊;(iii)備有各級全年的本科課程計劃、學與教計劃及所需的學與教資源;及(iv)在時間表清楚顯示本科於各級、各班的課時安排。此外,教育局會透過不同的現有機制,包括定期學校探訪、學校自評、校外評核、問卷調查等,以了解德育及國民教育在學校推行的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

(五)為使「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能順利推行,教育局將舉辦一系列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包括:「課程領導與管理」、「課程詮釋」、「知識增益」等,提高教師對本科的知識和教學技巧;並製作學與教材料及教學資源網站,以及為教師提供內地交流培訓課程,支援教師推行本科的工作。

(六)教育局會針對學校各持分者的需要,例如校長、課程領導和教師等,舉辦一系列聚焦的專業發展課程,包括「課程領導與管理」、「課程詮釋」、「學與教策略」、「學習評估」等,協助學校解決在課程規劃及編寫時遇到的困難。此外,為協助學校更完善地規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本科課程指引提供「課程檢視工具」,讓學校借此檢視本科學習目標與現行相關科目的內容及學與教過程,讓彼此互相配合,能更有效規劃本科課程。

(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具明確的課程宗旨、學習目標及課程架構。學校於規劃本科課程,應以本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及課程內容為綱,並結合相關辦學團體的辦學理念,並與相關學科互相配合,按「校本」和「生本」的考慮進行調適。

  教育局亦尊重各辦學團體的辦學理念、傳統和歷史。在建基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基礎上,建構有辦學團體為本特色的本科教學內容,使學校推行本科時,能兼顧辦學理念及本科課程目標。

(八)「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學與教,強調客觀分析及多元多角的取向。教師可選取合適的生活事件及時事議題與學生進行討論,包括爭議性議題,無須迴避任何事件或議題,但應確保客觀、持平的分析。本科課程指引亦就爭議性議題的學與教(包括理性、持平、重事實、講道理等原則)、策略及注意事項,提供相關教學建議及示例,讓學校參考。

(九)課程改革推行至今,學校已具備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可貴經驗,教育局向學校發放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支援津貼」旨在三年的「開展期」內,提供額外的資源,讓學校按需要靈活運用,藉此協助學校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推行經驗過渡到以學科為本位的工作。

  在「開展期」內,本局會透過探訪學校和在專業培訓課程中與同工面談,以蒐集學校對支援措施,包括支援津貼的意見等。

(十)「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旨在透過提供持續及有系統的學習經歷,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素質,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分認同。

  本科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

  本局會繼續以不同渠道向不同持分者解釋本科的特點及課程目的,以消除社會各界對本科的疑慮。

(十一)現時在初中階段,所有學生必修中國歷史。教育局規定香港的中學無論採用任何課程模式,必須在初中提供中國歷史教育,而課時不可少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之一(平均每年每週約兩節課),而授課語言必須是中文。

  長久以來,中國歷史在高中都是選修科目之一,這情況在新高中學制沒有改變。根據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資料,超過90%的學校在高中開設中國歷史科。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