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六題:教科書市場
***********

  以下是今日(五月二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學明議員的提問及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的答覆:

問題:

  本港的教科書價格高昂,書價年年上升,有家長表示這令他們的財政負擔百上加斤,故一直期望政府向書商爭取落實將「課本、學材和教材分拆定價」,令書價下調。惟他們表示,根據最新公布的《適用書目表》,有六成教科書未有落實分拆定價,書價平均加幅為百分之四;而已分拆定價的教科書書價下調幅度亦有限,令他們對教育局與書商就教科書格價商討多年卻毫無進展,感到十分憤怒和失望。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教育局曾考慮以中央招標的模式出版教科書,政府是否已擱置該計劃;若是,鑑於分拆定價的策略未能有效令書價下調,政府會否重新考慮採用該計劃,為家長提供多一個選擇;

(二)鑑於教育局計劃開拓電子教科書市場,以期引入競爭,為家長及學校增加教科書的選擇,政府有否估算,當電子教科書在二○一四年面世時,可為家長節省多少支出,以及能促使教科書書價下調多少個百分點;及

(三)為減輕家長的負擔,政府會否考慮資助全港家長購買教科書?

答覆:

主席:

(一)教育局於去年中成立「學與教資源檢討工作小組」﹙下稱「工作小組」﹚以檢討與教科書供應的有關問題,當中亦有討論招標的可行性。但在傳統印刷課本市場,大型書商無論在人力及資源上都佔優,而基於自由市場的原則,實難以引入競爭。如政府直接參與教科書製作,亦會引起社會及學界很大爭議,因此亦未必可行。現時學校都會參考教育局的「適用書目表」選書,因為這些課本經教育局審核,具質素保證,學校亦已沿用多年,未必會隨意轉書。因此即使政府以招標方式出版教科書,除非強制學校使用,否則亦不能解決現時教科書市場面對的問題。

  為解決印刷課本市場運作出現的扭曲問題,我們於去年年底接納了工作小組的建議,發展可以作獨立教學的「電子教科書」。推行「電子教科書」一方面順應世界潮流,引入更靈活互動的電子教學模式,同時能夠在印刷課本以外,為學界提供多一個選擇,促進良性競爭。更重要的是,開發電子教科書讓政府採取主導,重訂市場規則。除了課本質素外,政府可對出版商的營銷手法和定價方面作出合理監察。

  長遠而言,要確保電子教科書能夠在自由市場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建立一套把關機制。現時大部分學校都會參考教育局訂立的「適用書目表」選購印刷課本,因為他們視之為質素保證,書商亦很重視出版的課本能否擠身「適用書目表」。日後,我們會根據電子教科書試教計劃所得的回應和經驗,為電子教科書制訂「適用書目表」,除了質素之外,我們會將價錢和營銷手法列入把關範圍,相信學校亦會以此作為選購電子教科書的參考。

  我們稍後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五千萬元,為非牟利機構提供一對一的配對資助。每本電子教科書的最高資助額約為四百萬元,或該電子教科書的發展成本的百分之五十,以較低者為上限。我們亦歡迎其他商業機構參與計劃,如有需要,他們可申請政府的中小企信貸保證。

(二)我們早前委託顧問進行研究,發現電子教科書的平均生產成本較印刷課本便宜兩成。如果一套電子教科書有三成學校使用,它的生產成本可較印刷課本最多便宜一半。因此,我們相信如果成功開拓電子教科書市場,應可為學界提供優質及價錢合理的教科書。

(三)政府的學生資助政策是確保學生不會因經濟困難而未能接受教育。但基於審慎理財原則,我們無意資助全港家長(包括全無經濟壓力的家長)購買教科書。對有經濟困難的家庭,除了正接受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家庭的學童可透過綜援計劃申領與就學有關的定額津貼外,學生資助辦事處(學資處)透過「學校書簿津貼計劃」,為清貧中小學生提供書簿津貼,讓有需要的學生獲得資助。據學資處統計,於二○一一/一二學年,共約有28萬名中小學生受惠於「學校書簿津貼計劃」,批出津貼總額累計近六億五千六百萬元,當中有五成七獲全額津貼,其餘為半額津貼。受助學童約為整體中小學生人數的百分之三十七。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19分